李斯佩克朵的女性表达:“水”的自我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小说集《隐秘的幸福》中,水是自我意识展现的元素与介质。它是启发自我意识的神秘质料,也象征着原始的母性之爱,在与水运动的交涉之中,它还回馈了某种创造性的力量,重新打开了自我的可能性。由此,李斯佩克朵的女性表达是探寻自我意识内质性的过程,也深化得出水性哲学的隐喻书写。
  关键词:李斯佩克朵 自我意识 水
  巴西犹太裔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ctor)(1920—1977)的代表作《濒临狂野的心》(Near to the Wild Heart)、《黑暗中的苹果》(The Apple in the Dark)、《围困之城》(The Besieged City)和《星辰时刻》(The Hour of the Star)等作品极其出色地通过高度内在化的书写,展现出巴西文学的异样光彩。
  纵观李斯佩克朵现有的研究,可以大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哲学—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两条道路上,而以哲学为研究方法又可以分化成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存在”“身份”“自我”“真实”“起源”等,以女性主义为研究方法则可以从“母性”“孕育”“阴性力比多”“女性表达”等方面进行开拓。李斯佩克朵也受过“最为严肃的内省小说尝试”“诗化小说”“致力挖掘内心世界”等赞誉;李斯佩克朵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学品质,她的大部分作品表现出三个特征:一、对真实的体认和接纳,无论真实本身是美是丑;二、用写作表达真实,竭力克服感受与表达之间的千沟万壑;三、消解幸福的终极性。
  《隐秘的幸福》(Felicidade Clandestina)是李斯佩克朵在197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2016年和2018年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译者均为闵雪飞。在这部集子中“水”是自我意识表现的终极表达,“水”有丰富的形态,也有着很好的通达性与包容性,我们不可探知水的源流也不知道它将汇入哪里,虽然在“水”的运动中必然有“始——终”的过程,但整个过程是被隐秘化的,它的开始总是伴随着“汇入”的结束,而结束往往又是“分流”的开始,始与终无法被真正确定。在小说中“水”幻化成泉水、海水、鸡血汤,在某种程度上也象着李斯佩克朵聚焦自我意识的流动性与瞬间性的表达,强调自我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弥合了自我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隐约地通过“水”来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真实表达。
  如同李斯佩克朵自己所言:“我写作,我是多余之人,人之世界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我再也忍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我是我,倘若不是书写的新奇每一日我都会象征性地死去。”a这段话是李斯佩克朵写作的自律信念,但其中也透露出她对自我理解和对表达的欲望。
  表达是李斯佩克朵对合理而纯粹的“存在”“自我”不可摧毁的信念,她对“存在”的探索,也映盖了她的表达哲学:没有对与错、善与恶、丑与美之分。爱尔兰作家托宾称:“以极端不确定之形式来重塑自我。”也如译者所言:“她消灭了所有二元对立……之所以消弭了主题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够将漂浮于人世间的存在之真实表达出来。”b这种不确定性、流动性、未定形性具有变化、伸缩的存在形态和消解一切本质、没有对立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小说中与之暗合的表现就是“水”。闵雪飞说到水是李斯佩克朵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意象,而李斯佩克朵的拥趸者法国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更是把李斯佩克朵的书写称为“源头活水”,是“缪斯母亲的声音,是女儿书写的乳汁——墨汁”c。对水之纳用,更是因为其特殊形态和变化万端的性质符合李斯佩克朵的“存在(自我)哲学”。
  法国哲学家加斯通·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说道:“作为元素的水是离散的,不仅是瞬时产生的一系列遐想中所认识到的形象组合,而且是形象的载体。”d所以,通过元素水进行排列,在各种覆载的形象中去阐发自我是李斯佩克朵的存在表达。另外,水的形象常常指向女性,古希腊人称“水”为“arche”,意为万物之母,巴什拉也指出:“水的女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水不可能男性化。” 因此水的遐想也体现了一种女性话语表达。
  在《爱的故事》中“水”赋形为鸡血汤成为贯通自我与他者的象征。小说中,女孩怜惜母鸡的生命,以为占有就可以保护它,但是,对于母鸡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因为,“母鸡不能治好是母鸡这一种病”,就像它无法重制自己的生命本质,这是物种内在的卑微。“被吃”是母鸡一生中存有的命题,这值得它一生去了解与付出,而它安静地等待被吃,是因为看清了自己实有的命运,这看似是一种平庸,实际是一种无畏的、坚韧的证悟。所以,“这不仅是母鸡生来的命运,而且,母鸡仿佛对自己的宿命有所觉悟”。如何去了解它?那就是去爱它的本质,爱它的孤独!人要去完成母鸡之为母鸡的使命,吃下它,“动物就更像人了”。最后,家里的人把母鸡伊波尼娜做成鸡血汤,女孩吃了它的肉,喝了它的血,本义的吃,理解的吃,仿佛懂得了爱,知晓了母鸡的真实。这里,“鸡血汤”成为一种介质,打通了女孩和母鸡的生命。
  而在另一篇小说《女佣》中,“水”不仅是促发女佣自我意识的神秘质料,还显发了一种“包容性”特质,让自我得以完整存在。“当她浮出水面,她是一位女佣。”女佣自身已与其名字中所包含的身份形成了转喻关系,提到她的名字就会联想到勤劳、诚实等性质的词语。 但是她并没有一如既往地服膺于日常生活,“当她喝了那眼泉的水……倘若不能说她更丰富,至少她更有保障了”。喝了水之后她的眼睛明亮了,看见了森林,正是“水”,帮助她找到自己的“深度”,让她明白自己的可能性:不應该成为“常理”“规则”中引导的样子,而是敞开自我的真实以及女性自身鲜活、轻盈的美。
  此外,“水”亦彰显了它的包容性,它能够包孕女佣的存在:她全部的意识与潜意识、人性与非人性以及全部零碎的神秘与连贯的现实。“水”意味着对自我的整合和吸收,也是对自我的尊重,生命之水的复杂、暧昧、模糊和不可化约,是女佣与他人在生命深处的不可交流,而这一切被水包裹着,没有逻辑与思考的通口,而是予以她一种深沉的、内里的、不可诉说的秘密。   《世间的水》中主人公则朝向更大的水域,以海水来重生自我,体现了水之母性印记。“当本原的召唤回响起来时,各种事物,各种形式,自然界的彩色缤纷全失散,隐没,还有比这更确切的说法吗?水的召唤在某种程度上,索求着完全的奉献,内在深处的奉献。水需要有居住者。”文中,主人公的这种“投向”恰恰是一种自我奉献,她投身海水中,接受海水的咸涩而广大,荡涤掉自己的欲求和尖锐,用自己的有限去容纳水之无限。“水”是广纳的、凝聚的,它接受众多的实体,吸引众多的要素,她像是回到了最初那个圆浑的、湿润的、奇迹的母体之水,回到了众生交流的容器中,回到了重生,在自我回归的路途中,感受到了流动的生命形态。
  水除了具有这种母性价值外,还具有双重性:狂暴与柔和、聚合与分散。李斯佩克朵旨在从水这物质的双重性中树立自身,在水中与水缠斗的人,尤其能体会这种物质的双重性。“有时,海反抗着她,拖着她后退,然而女人的船头依然更强硬更粗暴地前行。”人“跳入海水”那一瞬间,被大海牵扯,浪潮回退又前进,拍打着她又离开她,在水中即肯定又否定自己,她想要完全地侵浸和奉献自己,带着一种宗教意味的牺牲。这种抽象的说法在现实体验(跳海)中找到了自身独一无二的经验。“受苦”意味着她接受了水的双重性,同时也暗合了承认人渴望聚合而又彼此分离的悖反性。这种举动比其他任何一种身体动作更加具有“自我召唤”的能量,正是水这种多样的特性让“她变肥沃了”。文中的“水”是一种“斯温伯恩情结”e的,是某种双重性的结合点, 在与“水”交涉的过程中;在深邃的、沉睡的、狂暴的、母性的水的崇仰中;在浮动与冲动、积极与被动,边际柔软而有容量的游水中;在成与败交织的痛苦与快乐双重性中,她知道了“水”,并在某一瞬间启发了自我。
  的确,“水”对于克拉丽丝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它是自我意识的催化剂。正是有流动的、镜像的特殊性,经常由此及彼,信马由缰,它成为联通他者并能通达自我的线索;正是包纳的、整合的、隐性的质料,它成为启发自我意识并藏匿于自身的神秘质料;正是涵有最初的母性之爱,承载着最初的感情,又是具有双重性的混合体,它才能强韧意志,得到新生的自我。水之隐喻蕴涵着一切诞生、价值、母性的象征,人就伴随着水出生,水也寓意着终结,从水到水正是一种环形结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水之特殊,也相衬着作家特有的表达方式,水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非线性、非固定的一切,这正是李斯佩克朵对小说表达的见解:拒绝传统叙事,没有丰富的情节,甚至没有开端、高潮和结局,破除一切表达的囹圄,去寻找表达的“背后”,以显示和描述那些“指称”之外的东西。
  “自我”是一个不落伍的议题。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众多的、浑成的、集体性的、理性的人的概念到个体的、区别的我转向提示了人对自己在宇宙和世界中不同位置的基本看法。
  李斯佩克朵,一个20世纪作家的声音,她是西苏眼里的“卡夫卡”。同样,她也是一个以自成一体的风格、内省的自论和严格写作的方式形塑自我的作家。李斯佩克朵对自我偶然、神秘、充满种种不确定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回应,也因为其童年的偶然与不幸,遂不断地追诉那匮缺与隐曲的真实和幸福。在“自我”艺术的表达中,李斯佩克朵不是高吼般的呐喊,而是用一种柔情、隐秘的女性喃语,是一场有关于自我清涤、自我创造和自我追寻的没有目的和方向的旅程。她的每一个主人公甚至包括那些动物们都在正在发生和不断逝去的存在中,以某种倾斜于世界的姿态,接受生命真实的严峻考量,召见对自我直觉性的领悟。
  自我表达是李斯佩克朵生存的必然。因为全部的真实只能随着表达而展现出来,但是表达又是困难重重的,让语言捉襟见肘的是那未固定的、不可把握的隐秘的真实性,像水一样原始、多变、神秘,从不昭明自身。为此,李斯佩克朵做出了困难的、绝对的寻找,躲在世界的隔壁倾听自我与世界的声音。但是“自我”与世界的声音恰恰是相反的,与人群生活也是相反的,对她而言,这样的背离是一种绝对性的选择——几乎等同于上帝的绝对性。它似乎成为李斯佩克朵迈步的标尺,丈量走进自我深处的步伐。这份自我虽然看似孤独,却是李斯佩克朵由自身打通的一道光,又倚赖这道光返照在对自我追寻的这条冥暗幽深、孤独阒寂的路径上。
  a 〔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隐秘的幸福》,闵雪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腰封部分。(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闵雪飞:《偶然是幸福的真义——评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说集〈隐秘的幸福〉》,《书城》2015年第8期。
  c 郭乙瑶:《试析西苏理论文本中的声音隐喻》,《外国文学》2010年第5期。
  d 〔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顾嘉琛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引言。(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e “斯温伯恩情结”出自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拉什的哲学文集《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巴拉什把斯温伯恩情结看成是某种双重性的结合,而环绕着某情结,会出现快活与痛苦等累计着有双重意义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1]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隐秘的幸福[M].闵雪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12-140.
  [2] 闵雪飞.偶然是幸福的真义——评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说集《隐秘的幸福》[J].书城,2015(8):107-111.
  [3] 郭乙瑶.试析西苏理论文本中的声音隐喻[J].外国文学,2010(5):130-135+160.
  [4] 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M].顾嘉琛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5] Benjamin Moser.Why This World A Biography of Clarice Lispector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009.
  [6] Peixeto,Marta. Passionate Fictions Gender, narrative, and violence in Clarice Lispector,1994.
  [7] Fitz, Earl E.. Sexuality and Being in the Poststructuralist Universe of Clarice Lispector,2001.
  基金項目: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8年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SCXYB25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郑兵,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和短篇小说《丈夫》都是悲剧小说,从《边城》的爱情遗憾和《丈夫》的生活悲剧中,总结出以善的名义压抑自己来成全别人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美德,不仅是对自己的伤害,对他人也会造成不可抹灭的伤痕。这种让人动情的美和善为何会变成无法言说的悲痛?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破灭后带给我们的思考,对当今我们形成正确的人性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边城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从《女勇士》各章的中国文化改写现象入手,探讨汤亭亭的文化改写方式和背后深意。汤亭亭将传统文化中压迫女性的各种元素进行分层次改写:先改写传统文化中压迫女性的元素展现了女性主义成长;再改写文化身份元素揭露了中西文化冲突,并重构了美籍华裔文化身份认同。将中国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从受困于文化身份困境到接受双重文化身份的过程,是直观展示华裔女性自我认同过程进行的创
期刊
摘 要:《西京故事》将故事置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讲述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际遇,以城乡矛盾突出农民的苦难,以限知视角折射现实中无法化解的压迫和痛苦,并以城乡分化带来的精神危机来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西京故事》的文本内涵。  关键词:苦难 心理空间 文化空间  陈彦的《西京故事》叙述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罗天福带着妻子进城打工
期刊
摘 要:《为奴隶的母亲》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既具有左翼文学的意识形态特点,又蕴含着柔石对以往写作风格的延续和对现实的独特感悟,表现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交融。本文以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主,从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关系等方面解读《为奴隶的母亲》所涵括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 阶级观念 人道主义 人性  在革命文学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30年代,柔石作为一位进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的巅峰,形成了典型的“一见钟情、爱情受阻、阻碍解除”的大团圆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往往利用叙事空间,营造人物的缺席,从而制造爱情的时机。《聂小倩》就利用“兰若寺”和“宁家”两个叙事空间,营造了双重的缺席,从而建构了双重的爱情骗局。  关键词:《聂小倩》 缺席 爱情叙事  《聂小倩》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经典的文本,其中的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
期刊
摘 要:斯蒂芬·茨威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犹太裔德语作家,早年生活于维也纳,而后游历世界,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流亡他乡,最终抑郁选择自杀。流亡与异域写作向来伴随着“身份认同”的危机,作为犹太人和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其身份构建可归总为“一体之两翼”:犹太血缘与欧洲情结。犹太血缘使他自觉不自觉地保有民族情怀和犹太意识,而欧洲情结源于生养他的土地——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维也纳。二者的混杂导致了茨威格早期
期刊
摘 要:文学经典的重述伴随着后现代价值下对经典文本及其价值的解构与重塑。阿特伍德重述古希腊经典神话史诗《奥德赛》创作出《珀涅罗珀记》,通过对叙事结构的调整,探讨了后现代视野下文学叙事除神话叙事的神圣性以及女性叙事对男性叙事文本再造的可能性,试图通过复调型叙事把话语权力赋予不同阶级的女性,尝试在经典文本中重建新的性别话语秩序。  关键词:《珀涅罗珀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叙事  一、从神话叙事到文
期刊
摘 要:受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经济与思想的革命引起英国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使英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民主运动兴起;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使人对自我能力的边界认知发生变化。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通过弗兰肯斯坦的三次行动选择,观照科技进步与自我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行动选择 科学技术 自我潜能 《弗兰肯斯坦》
期刊
摘 要: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男读者的追寻和十个未完的小说两条线索穿插而成。作者首先安排了倒置的男女关系,使得男读者对于女读者和文本的追求合二为一。两条线索之间亦有联系,随着追寻的深入,十个小说开头中的性别色彩也越来越明显。柳德米拉既是理想的读者,也是意义漂浮不定的文本的人格化身,性、阅读和写作行为之间也可以建立起隐喻关系。因此,小说的几层叙述之间形成了层层嵌套的结构,使得文本成为一个复杂
期刊
摘 要:在六朝小说中,狐拥有了能幻化人形的能力,因而拥有了各类形象。到了唐代,随着狐故事的繁荣,在原先六朝狐形象的基础上,唐代狐形象又有了新的改变。唐代狐形象转变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唐人创作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狐形象 狐妖 新变  一、唐代狐形象对六朝的继承  (一)征兆之狐  自汉以来,谶纬之学,充斥天下,狐被神秘化,成为能够预示吉凶的存在。六朝志怪小说对此有所继承,《谈薮·北齐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