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作为外物与人形成对应关系。随着相互戕害的加深,看似具有思想能力的一方,越来越认识到随顺和谐的意义,而另一方回敬的应力弹性十足,隐忍后偶露峥嵘,人定胜天的神话变成了童话。其实自然是博大包容的,要是人能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和解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诗人有一颗爱心,会从自然的灵性中发现诗性,从而释放被社会关系禁锢的自由精神,在浑浊崩塌的人心中重拾即将消失的乡村怀恋,回到纯净的心灵家园,赵子桐的诗歌就具有这种特质。
江上的人站在行走的树上
碧波粼粼
游云宛如鱼影
沿江岸一路骑行
帽衫沾满雨渍风痕
读了这句诗,不禁想到海子说过的话:“大自然是不是像黄昏、殷红的晚霞一样突然冲进人类的生活——这就是诗歌(抒情诗)。”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大多有镜头感,赵子桐《一首诗》中的这一节诗的视角也是渐入佳境的,由水中涌动树影的细节把镜头拉到高处的游云,再下降到骑行者风雨沾湿衣衫的细节,充满动感的多重意象映照融合,而又难分彼此,流水般自然,如金斯伯格所说的“像水流经岩石呈扇形散开般的思维流动”,仅这一节诗就让我们看到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在镜头前闪动美妙音乐一般。这源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思想,自然有灵性,诗人游走其间唤醒了爱,同时把从社会中沾染的杂质清除掉。在自然的本质呈现中诗歌插上了翅膀,有了飞入读者心中的可能。
大多数诗歌后面是隐藏着一个故事的,有时当代诗人会把故事简洁道出,流行的叙事,冷静的直陈,减弱了浪漫的自由主义精神的彰显。聂鲁达说:“不是现实主义者的诗人没有活力。但是,仅仅是现实主义者的诗人,同样缺乏活力。”当代诗歌在语气选择上当然要扬弃歌唱的调调,音乐性并不是尾韵的响亮,而是气息的绵延节奏,契合语言的自然规律。矫枉过正肯定是存在的,叙事造成的过度散文化使当代诗歌弱化了某些方面的诗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赵子桐这首诗里,有一个骑行者和一位“水流般清凌凌的女子”相会的故事,但作者着力点不是讲故事,而是在铺展开来的自然环境中传达诗意,为他自己也替我们抵御了荒芜。在这里,忧伤被美所取代,小爱中昭示出“仰望星空冥想”的抱万物于怀的大爱。语言洗练干净,没有滥情煽情的絮絮叨叨,和欧陆童年期浪漫诗歌拉开了距离。显然赵子桐在这方面是经过思考的,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蘸着石臼里积存的雨水磨镰
原野莺飞草长
躲过黄蜂窝
侍弄椴树荫下的烟苗
肩头颤动嘤嘤鸟声
华莱士·史蒂文斯说:“在每个诗人身上都有一点儿农民气。”这首《田园之梦》里面的一节,不禁让人想到陶令公。不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已然不是千年前样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无奈的闪身,喧嚣还在,只不过空间距离拉远了,共时性的车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下的情形完全不同,连农民都逃离了乡村,把生存空间转移到了喧嚣的城市,乡土情怀成为城市抛出的媚眼、附庸风雅者放松身心的旅游景观。
赵子桐的诗不是城市人的猎奇,是寻找心灵家园的选择。说实话,我们大部分人的根都在乡村,现在的情况是乡土作为真实存在的家园也将消隐,这是双重的遗失,敏感诗心的痛自不必说。乡村离自然最近,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沿,现在化肥、农药与机车合谋使其变成了破坏自然的阵地。诗人唯一无奈的选择是做梦,试图让时光倒流,从中抽出美好的诗性。美中的痛是欲罢不能的,但赵子桐的诗中隐藏了痛,把痛留给自己,让美在诗中闪耀,心灵的家园只停驻在语言上,幻化为再也无法重温的幽梦。
在诗中,赵子桐对人生经验的选择是经过过滤的,他采用乡村意象的办法对自己救赎,把反思直接呈现为真实感受的唯美变体,有时也会和心智相通的诗人对话。《歌唱麦地的人》是一首写给海子的诗,同样是以纯粹的方式出现在诗行中:
多想和他去辽远的地方
野地里风声长高的时候
经过那些闪闪烁烁的河流
小小村落
而我的馬它还在去年的乡下
海子的抒情诗并不完全是唱给农业文明的挽歌,更多时候是借以书写对于存在和爱的执着与抵达。赵子桐召唤海子的诗魂,没有陷入不能自拔的滞重,而是远远观望与倾吐,试图在迷乱中廓清痛楚潜流,使其嘹亮起来。朱自清说:“大自然和人生的悲剧是诗的丰富的源泉,而且一向如此,传统如此。”在这首诗中,大自然和人生悲剧糅合为一,二者的对称关系消解为探寻和轻悼,理想化的语言质地如梦幻泡影,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实写为大自然柔美的一面。这种虚实恰切的贯通梳理了情感的漫延,让遐思生翼,情感飞落有地。
在这片黑土地上,原始的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幽微的泛神论思想简单地沟通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赵子桐的书写注意到了这一点,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观念与诗歌创作趋向相合。另一方面,人类自由精神的链条时断时连,诗人大约具有特殊能力,类似林中的精灵,依傍语言把它串接起来,在生存维度上打通一条新路,拼接上精神的光带继续前行。在赵子桐的《密林奇遇》中有这样的诗句:
去树妖那里沽酒
树液草汁酿就的琼浆
坐在倒树上开怀畅饮
清风虫鸣
我们从夜半一直喝到日薄西山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心疲累是不可避免的,诗人可以通过诗歌使其外化,借助自然的灵性唤起的诗心直接和万物对饮。于是就有了“日出的水边我公鸡似的啼唱”,“密荫深处我遇到骑着猛兽的酒鬼”以及畅饮后“我的旅伴/雨水中的木偶/留在了稻草人儿的田间”这样的诗句的自然溢出。这又和顾城的童话世界颇为类似了,神秘性依稀飘荡,通巫的场景中弥散着眷恋,也洋溢着幽阒。这时灵魂已经完全放松了,肉身的沉重感在空寂的林中得到了自然之风的托举后变得释然。这首诗里没有落俗的感叹,只把在童话世界才能发生的事情简洁叙述出来,让我们对这次奇遇产生信赖感,仿佛是真实发生过一样。淡淡的忧伤是不自觉的流淌,没有刻意雕琢的匠气,究其原因,是诗人心灵的纯净,或者力图向心灵抛洒清亮的泉水,揭开雾霭使其纯净。
从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上来看,乡土和爱情不怎么受待见,或许是被人们写多了,写浅了,写假了,写烂了,很难再有新的发现。另外就是诗人们更愿意直面当下真切地飞速变幻的城市生活,真实地表现特殊时代的纷繁和隐痛,可能更显真诚一些,更有担当一些。其实在题材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在诗人的经验中,很多东西是可以通约的。我们都来自土地,都渴望爱情,生存的必须给诗人提供了在这个时代更广阔的书写空间。把担当看得过重,会泯灭个性的张扬,把人的本质彻底溺死在社会关系之中。但是,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是清醒的,诗人就在他们中间。
有幸的是赵子桐的诗已经从这些纠结中抽身,对于养育和回馈我们的乡村与爱情的重塑,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就像俄罗斯的叶赛宁独自歌唱于迷雾笼罩的大地。赵子桐的诗歌轻灵精妙,沉溺于蕴涵爱意的乡心幽梦,钟情于灵性勃发的大自然,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诗神,义无反顾地坚持筛选来自土地的深切妙音。这需要胆量,也需要在多年沉淀的泥沙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金子,让清澈明亮的双眼与沉重闪光的金子完成对视,去赢回人生的真谛。这完全契合了奥德修斯·埃利蒂斯那句话:“人们无论从哪一种途径去寻求真理,最终都将责无旁贷地回归自然。”
2018.3.5
江上的人站在行走的树上
碧波粼粼
游云宛如鱼影
沿江岸一路骑行
帽衫沾满雨渍风痕
读了这句诗,不禁想到海子说过的话:“大自然是不是像黄昏、殷红的晚霞一样突然冲进人类的生活——这就是诗歌(抒情诗)。”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大多有镜头感,赵子桐《一首诗》中的这一节诗的视角也是渐入佳境的,由水中涌动树影的细节把镜头拉到高处的游云,再下降到骑行者风雨沾湿衣衫的细节,充满动感的多重意象映照融合,而又难分彼此,流水般自然,如金斯伯格所说的“像水流经岩石呈扇形散开般的思维流动”,仅这一节诗就让我们看到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在镜头前闪动美妙音乐一般。这源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思想,自然有灵性,诗人游走其间唤醒了爱,同时把从社会中沾染的杂质清除掉。在自然的本质呈现中诗歌插上了翅膀,有了飞入读者心中的可能。
大多数诗歌后面是隐藏着一个故事的,有时当代诗人会把故事简洁道出,流行的叙事,冷静的直陈,减弱了浪漫的自由主义精神的彰显。聂鲁达说:“不是现实主义者的诗人没有活力。但是,仅仅是现实主义者的诗人,同样缺乏活力。”当代诗歌在语气选择上当然要扬弃歌唱的调调,音乐性并不是尾韵的响亮,而是气息的绵延节奏,契合语言的自然规律。矫枉过正肯定是存在的,叙事造成的过度散文化使当代诗歌弱化了某些方面的诗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赵子桐这首诗里,有一个骑行者和一位“水流般清凌凌的女子”相会的故事,但作者着力点不是讲故事,而是在铺展开来的自然环境中传达诗意,为他自己也替我们抵御了荒芜。在这里,忧伤被美所取代,小爱中昭示出“仰望星空冥想”的抱万物于怀的大爱。语言洗练干净,没有滥情煽情的絮絮叨叨,和欧陆童年期浪漫诗歌拉开了距离。显然赵子桐在这方面是经过思考的,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蘸着石臼里积存的雨水磨镰
原野莺飞草长
躲过黄蜂窝
侍弄椴树荫下的烟苗
肩头颤动嘤嘤鸟声
华莱士·史蒂文斯说:“在每个诗人身上都有一点儿农民气。”这首《田园之梦》里面的一节,不禁让人想到陶令公。不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已然不是千年前样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无奈的闪身,喧嚣还在,只不过空间距离拉远了,共时性的车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下的情形完全不同,连农民都逃离了乡村,把生存空间转移到了喧嚣的城市,乡土情怀成为城市抛出的媚眼、附庸风雅者放松身心的旅游景观。
赵子桐的诗不是城市人的猎奇,是寻找心灵家园的选择。说实话,我们大部分人的根都在乡村,现在的情况是乡土作为真实存在的家园也将消隐,这是双重的遗失,敏感诗心的痛自不必说。乡村离自然最近,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沿,现在化肥、农药与机车合谋使其变成了破坏自然的阵地。诗人唯一无奈的选择是做梦,试图让时光倒流,从中抽出美好的诗性。美中的痛是欲罢不能的,但赵子桐的诗中隐藏了痛,把痛留给自己,让美在诗中闪耀,心灵的家园只停驻在语言上,幻化为再也无法重温的幽梦。
在诗中,赵子桐对人生经验的选择是经过过滤的,他采用乡村意象的办法对自己救赎,把反思直接呈现为真实感受的唯美变体,有时也会和心智相通的诗人对话。《歌唱麦地的人》是一首写给海子的诗,同样是以纯粹的方式出现在诗行中:
多想和他去辽远的地方
野地里风声长高的时候
经过那些闪闪烁烁的河流
小小村落
而我的馬它还在去年的乡下
海子的抒情诗并不完全是唱给农业文明的挽歌,更多时候是借以书写对于存在和爱的执着与抵达。赵子桐召唤海子的诗魂,没有陷入不能自拔的滞重,而是远远观望与倾吐,试图在迷乱中廓清痛楚潜流,使其嘹亮起来。朱自清说:“大自然和人生的悲剧是诗的丰富的源泉,而且一向如此,传统如此。”在这首诗中,大自然和人生悲剧糅合为一,二者的对称关系消解为探寻和轻悼,理想化的语言质地如梦幻泡影,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实写为大自然柔美的一面。这种虚实恰切的贯通梳理了情感的漫延,让遐思生翼,情感飞落有地。
在这片黑土地上,原始的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幽微的泛神论思想简单地沟通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赵子桐的书写注意到了这一点,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观念与诗歌创作趋向相合。另一方面,人类自由精神的链条时断时连,诗人大约具有特殊能力,类似林中的精灵,依傍语言把它串接起来,在生存维度上打通一条新路,拼接上精神的光带继续前行。在赵子桐的《密林奇遇》中有这样的诗句:
去树妖那里沽酒
树液草汁酿就的琼浆
坐在倒树上开怀畅饮
清风虫鸣
我们从夜半一直喝到日薄西山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心疲累是不可避免的,诗人可以通过诗歌使其外化,借助自然的灵性唤起的诗心直接和万物对饮。于是就有了“日出的水边我公鸡似的啼唱”,“密荫深处我遇到骑着猛兽的酒鬼”以及畅饮后“我的旅伴/雨水中的木偶/留在了稻草人儿的田间”这样的诗句的自然溢出。这又和顾城的童话世界颇为类似了,神秘性依稀飘荡,通巫的场景中弥散着眷恋,也洋溢着幽阒。这时灵魂已经完全放松了,肉身的沉重感在空寂的林中得到了自然之风的托举后变得释然。这首诗里没有落俗的感叹,只把在童话世界才能发生的事情简洁叙述出来,让我们对这次奇遇产生信赖感,仿佛是真实发生过一样。淡淡的忧伤是不自觉的流淌,没有刻意雕琢的匠气,究其原因,是诗人心灵的纯净,或者力图向心灵抛洒清亮的泉水,揭开雾霭使其纯净。
从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上来看,乡土和爱情不怎么受待见,或许是被人们写多了,写浅了,写假了,写烂了,很难再有新的发现。另外就是诗人们更愿意直面当下真切地飞速变幻的城市生活,真实地表现特殊时代的纷繁和隐痛,可能更显真诚一些,更有担当一些。其实在题材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在诗人的经验中,很多东西是可以通约的。我们都来自土地,都渴望爱情,生存的必须给诗人提供了在这个时代更广阔的书写空间。把担当看得过重,会泯灭个性的张扬,把人的本质彻底溺死在社会关系之中。但是,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是清醒的,诗人就在他们中间。
有幸的是赵子桐的诗已经从这些纠结中抽身,对于养育和回馈我们的乡村与爱情的重塑,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就像俄罗斯的叶赛宁独自歌唱于迷雾笼罩的大地。赵子桐的诗歌轻灵精妙,沉溺于蕴涵爱意的乡心幽梦,钟情于灵性勃发的大自然,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诗神,义无反顾地坚持筛选来自土地的深切妙音。这需要胆量,也需要在多年沉淀的泥沙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金子,让清澈明亮的双眼与沉重闪光的金子完成对视,去赢回人生的真谛。这完全契合了奥德修斯·埃利蒂斯那句话:“人们无论从哪一种途径去寻求真理,最终都将责无旁贷地回归自然。”
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