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儿童组曲》作品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彪西作为印象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用他敏感的听觉和大胆的想法开创了一条新的音乐道路与欣赏方式。上承接了浪漫主义后期所带来的影响,下给现代音乐指出了革命的方向。本文旨在分析其《儿童乐园》中的《雪花飞舞》和《小牧童》的写作手法及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儿童乐园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88-03
  复调音乐自9世纪出现以来日益复杂化并得到了发展。16世纪末,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中人们更注重乐曲旋律的表达,更注重表达“人”本身的想法。乐曲的复杂性随即增大,和声资源变得丰富。音乐的创作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但是到了19世纪末,半音用法的增多、不谐和音的解放和转调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原本的和声和曲式体系的解体。20世纪初,音乐家和作曲家们都面临着这种问题,直至德彪西的出现。他大胆地运用和声,不再强调和声功能体系,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创了一种新的感受音乐的方式。
  《儿童乐园》是德彪西在1908年为他女儿所作的一组钢琴组曲,组曲由六首小乐曲组成。分别为《练习曲“博士”》《小象催眠曲》《洋娃娃小夜曲》《雪花飞舞》《小牧童》和《木偶的姿态》[1]。这六首小乐曲表达了德彪西对女儿深深的爱。本文将通过曲式分析和织体等方面来对其中的两首作品——《雪花飞舞》和《小牧童》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印象主义和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中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虽然受到了主流美术家们的攻击,但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印象派。印象派作为一种音乐创作手法,其实早已出现,一些后期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们,如李斯特、瓦格纳、斯特里亚宾等人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带有印象派音乐的特点。而德彪西及其作品的出现,无疑是开启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新方式。德彪西向来拒绝人们用标签来定义自己音乐的存在方式。
  印象主义的音乐和美术中的印象派有着相似之处,不以描写实物为主,大多是标题音乐。像是在描述印象派的画作,给人模糊的景象,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印象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多以短小的曲调组成一种新的动机,极少有宽的线条。在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奏和复节拍,用不规整的节奏来表达流动的状态,不再强调和声功能的使用。和弦结构多样,构成了色彩丰富的音响效果。印象派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大批20世纪的作曲家。它虽存在时间较短,但给人们的音乐体验是巨大的,它承接了后浪漫主义时期给作曲家们带来的困惑,给他们打开了新思路,同时又给现代音乐的革命方向给予了启发。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生于法國,全家靠开瓷器店过活。不久,便停业,过上了举家漂流的生活。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德彪西结识并爱上了音乐。德彪西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理解力。他拥有着极其出色的听觉和艺术趣味,同时喜欢不同凡响的音响组合和音色效果。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在大家都信奉传统和声学的年代,他迷恋于不符合“和声连接”的音响,常常在钢琴上弹出一连串平行五度的音响。1880年,德彪西开始正式的学习作曲,他的老师吉洛是一个开明地教师,不束缚学生的发展,德彪西可以尽情地创作自己喜欢的旋律。
  俄罗斯的音乐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德彪西在1880年和1881年的两年暑假期间旅居俄国,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柴可夫斯基以及其他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随梅克夫人去了很多地方去旅行,大大开阔了视野。德彪西听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的五人作品,他对其中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间曲调表达方法大加称赞。他尤其赞赏穆索尔斯基。而《儿童乐园》这六首钢琴音乐小品即是德彪西受穆索尔斯基的歌曲集《儿童歌谣》的启发而作的。本文主要分析六首中的第四首《雪花飞舞》和第五首《小牧童》。
  二、《雪花飞舞》的作品分析 
  《雪花飞舞》描述的是孩子注视着窗外的雪花,静静地等待她的小伙伴到来,和她一同玩耍。随后太阳出来,阳光照向大地,温暖人心。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这六首钢琴小品中最难弹的一首。最初四小节是在描写雪花落下的感觉,在弹奏时要注意把音铺平,并且要注意控制音量。
  (一)《雪花飞舞》曲式结构
  《雪花飞舞》作于1906—1908年,属于德彪西的创作中期。这个时期是标志着德彪西的创作成熟,并奠定其重要作曲家地位的阶段。《雪花飞舞》无法用传统的曲式结构来定义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句和乐段。德彪西在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平行和弦,全音阶的运用也是这首乐曲的一大特点,非三度音的叠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不是为了结构而作,他更在乎作品的音乐性和朦胧美。《雪花飞舞》作为他的风格定性时期,乐曲中不对称的乐句、乐段的不明显性深刻的代表了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即追求自由。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雪花飞舞》这首乐曲是一首三段式的乐曲。全曲74小节,被分为:A(1—33),B(34—52),A′(53—74)。分析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这种分析是不太准确的。
  全曲的第一小节是模仿雪落下来的声音,自第2小节开始为托卡塔进行[2]。托卡塔在16至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是触碰的意思,是一种富有即兴性和自由性的题材形式。节奏紧促,速度快,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并在18世纪的德国有进一步发展。它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乐段构成,自由奔放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二)演奏技巧
  谱例1是乐曲的第1—4小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小节是乐曲发展的主要动机,随后是用托卡塔对这一旋律的补充发展。从第3小节开始左手加入长音来衬托,使得八度的跳音更加轻巧。随后的四小节也是对主题旋律的重复,加深了主旋律音对人的印象。第7—10小节是对主题的变化,左手加入持续的固定低音来衬托上方音的轻巧。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大量使用泛音,这首作品就是在泛音的基础上完成的。乐曲一开始就使用了泛音,左手给一个低音后,在这个音的基础上加入泛音,构成雪花纷飞的影响效果。随后又以不同形式,如反响泛音出现。[LL]   谱例1:德彪西《雪花飞舞》(1—4小节)
  30—33小节也是使用的主题材料,只是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移低了一个八度。这一主题材料的反复使用,营造了雪花飞舞的场面,符合德彪西的创作理念,是印象派音乐的典型范例,好似用音乐来描绘了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第一部分在此结束。
  谱例2是作品的第14—17小节,左手的和弦是原位三和弦连续的进行,以及17小节的非三度音的叠置。平行和弦的使用是德彪西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在平行和弦被定为无法进行和解决的时代,德彪西却用它们构成了新的听觉体验,描绘了雪花纷飞落下的场面。
  谱例2:德彪西《雪花飞舞》(14—17小节)
  从第34小节开始是这首乐曲的中部,中部节奏发生了改变,主题由声部换到了左手节奏型也发生了变化,三连音的使用增多,增加了乐曲节奏的多样性。谱例3是乐曲的第43—48小节,从44小节开始是对中部第一乐句的变形。左手加入了全音阶,这体现了德彪西的创作风格,这些音阶并没有明显的傾向性,突破了传统的和声观念的束缚,增加了作品的色彩性。
  谱例3:德彪西《雪花飞舞》(43—48小节)
  作品第三部分的音型来源于第一部分,托卡塔式的音乐走向描绘了雪花飞舞的景象。作品从第67小节开始改变了音型,67—69小节左手用均分的十六分音符来衬托右手的旋律一路上行,推至第70小节后右手改为均分的16分音符,左手音符时值拉长,来衬托右手的类似小二度的颤音,给人一种朦胧的音乐感觉,仿佛置身画中。
  三、《小牧童》的作品分析 
  《儿童乐园》是德彪西送给女儿的礼物,句与句之间充斥着浓浓的父爱。《小牧童》是德彪西标题钢琴作品中最小的一个标题音乐作品,它是《儿童乐园》的第五首。全曲描绘了一个小牧童吹着牧笛由远处走来,放着羊群,吹着牧笛在此处嬉戏,随后又放着羊群走远了。结构短小,但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节奏变化多样。[BW(S(S,,)]
  (一)曲式结构
  整首乐曲共31小节,是一篇短小的钢琴小品。虽然短小,仍然分为三个部分。前四个小节为引子,第一部分为5—11小节,第二部分为12—18小节,19—20小节为连接部分,21—25小节为第三部分,27—31小节是再现的部分。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乐曲结构完整,引子、连接、再现部都存在。这也表现出了德彪西作曲的完整性。
  主部的第二个乐句即7、8小节是对第一句的变形,在后一个小结的最后一拍进行了变形,为了引出后面的结尾[JP2]部分。中部采用了新的节奏型和新的调性,虽然在结尾处与首部相同,但整体与首部还是有很大的对比。19、20小节的连接,曲调还是在右手上与引子的力度不同,音量要大一些,结束在F上。随后是乐曲的第三部分,21—22小节是对7、8小节的模进,25、26小节是对24小节的扩充,最后结束在D。27—31小节再现了首部的结尾,象征着牧童远去。 
  (二)演奏技巧
  全曲的前4小节为引子部分,表达了小牧童从远处走来,吹着牧笛,在演奏时要突出同音连音线以及连音线的地方,要弹得绵长,曲子的第一小节为p,第三小节由一个渐强的标记,到由弱到中强再到弱,代表牧童渐渐走来[3]。这四小节是突出右手的旋律,在乐曲的开头要求在弹奏时要富有表情的,所以在弹奏时要注意触键方法,一方面要弹奏得清晰把谱面上的渐强减弱做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指尖的力量转移把乐句之间的连线做好。
  第一部分的速度要稍稍加快,表达了牧童欢快的情绪,要弹奏得欢快。这一部分在演奏时首先要注意音符的时值,连续的附点十六分音符后紧接着三连音的出现,要弹得准确。另一方面这一乐段的表情符号也很多,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再到更弱的尺度不好把握,要求我们要抬高手指,控制力度,到后面的弱要贴着键弹。
  乐曲的中部在弹奏时触键可以稍轻快些,从13小节起,右手一连串的下行,伴随着音量的减弱,在弹奏时要保持连贯的线形,不能弹出来颗粒型形。
  乐曲的第三乐段是最动人、最个性化的。右手的旋律走向与前一个乐段相同,左手旋律织体的改变在风格上给人一种新鲜感。在演奏时要注意乐谱中表情记号的处理,营造出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表达牧童欢乐的情感。
  再现部分虽然音和第二部分一样,但在弹奏时是不一样的。单从谱面上的表情术语来看,再现段是由两个弱开始的,27小节是两个弱,到28小节到一个弱,随后由两个弱再到更弱直到乐曲的结束。象征着牧童路过这片地方,吹着牧笛渐渐远去。在乐曲结尾的地方要慢慢下键,要在前一个音没有完全抬起之前按下下一个音,这样能够造成连续、模糊的音乐效果,可以得到连贯、柔美的声音。这种模糊、连贯的感觉正好与印象主义色彩朦胧的效果相同。再现部分在弹奏时要渐慢,代表着小牧童渐行渐远,笛声也渐渐变远,直到消失。
  结 语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这两首乐曲的分析让读者了解这两首乐曲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雪花飞舞》表现了雪花在纷纷地落下,遇到风后,随风而动在空中飞舞。在这首乐曲中,可以充分看出德彪西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聆听,能够通过和声的流动来表达出雪花落下的轻巧。通过对这首乐曲的结构与和声的分析,能够对演奏这首乐曲的人得以借鉴。《小牧童》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景象,这首乐曲具有典型的印象派音乐的写作特点,也是德彪西的艺术风格成熟的典型标志。印象主义突出音乐线条和色彩的模糊,这首乐曲的和声、调式调性、渐强减弱和其他表情术语可以很好的引导演奏者进行表情处理。而这些表情符号的处理最终都要通过演奏者的触键方式来解决。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相关句法的演奏方法和处理方法,要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触键的方式来控制力度通过手指力量的转移来连接句与句之间的连线,不要追求颗粒感的弹奏方式,要营造朦胧的音响效果。另外,在演奏《小牧童》时,有些地方不能只依靠手指来控制音量,在极弱和极其连贯的地方可以通过增加踏板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音响。
  德彪西的作品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强弱的变化与和声的自由使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和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如出一辙。他的作品独具创造性,给人以新的听觉感受,给予音乐多元性发展。他的作品给现代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注释: 
  [1]陈汀滢.德彪西纵向音响控制手段简论——以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乐园》第四首《雪花飞舞》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11.
  [2]姜 涛.对德彪西创作风格的探析——以《雪花飞舞》为例[J].音乐天地,2014(11):46.
  [3]文筱雅.对德彪西钢琴曲《小牧童》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16(05):47.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炽从少年时代,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经延安鲁艺学习,成长为我国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都是有着新时代价值的经典电影歌曲。  [关键词]刘炽;电影歌曲;长影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04-03  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湖西路上的长影音乐厅,是春城唯一的音乐会和文艺演出场所。在
期刊
[摘要]  本文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音乐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将新的时代科技因素——音乐科技媒体软件作为施教工具,并加以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分析,探究音乐科技媒体帮助学生实现跨越“音乐最近发展区”过程中“搭建脚手架”工具作用,阐述音乐科技媒体的应用对于教师确定学生现有音乐水平、分析学生潜在音乐能力以及实现“音乐最近发展区”跨越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音乐潜力;最近发展区;音乐科技媒体 
期刊
[摘要]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我国著名民族歌剧《江姐》中的重要选段。其创作上采用了西洋歌剧的结构形式,在旋律上则借鉴和吸收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等音乐元素,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将从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的音乐赏析入手,对作品的背景、情节和音乐进行梳理,进入从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两个方面再谈江姐的艺术形象;最后将从声音技巧、演唱情感和二度创作三方面来实现形象塑造分析。  [关键词]《五洲
期刊
[摘要]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質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媒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要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合运用。文章以盐城师范学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索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声乐专
期刊
[摘要]  歐洲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18至19世纪,随着此时启蒙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也开始日渐盛行客观、科学、理性、尚美之风气,改革与创新在此时成为主流。古典主义音乐在此环境中产生并渐渐发展起来。本文着重论述西方古典音乐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及代表人物贝多芬的背景及音乐创作,通过研究其发展和产生的影响去了解当时浩瀚如宇宙的西方音乐历史。  [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贝多芬;曼海姆乐派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钢琴教学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在训练学习过程中贪大求快。客观规律应当是: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先微观后宏观、先感知后理性、先基础后创新。如此渐进,方能有效掌握某一作曲家或某一时代音乐风格,进而去研习演奏相同或相近风格更大规模的音乐作品,并获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和本领。  [关键词]钢琴教学;小型乐曲;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  [中图分类号]G6420
期刊
[摘要]  《三十里铺》是陕北脍炙人口的民歌,诞生于陕北绥德县城东30华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可以说《三十里铺》蕴含着丰富的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代表牌之一。电子管风琴演奏之下的《三十里铺》是传统的陕北民歌与西方爵士乐的碰撞,向大家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也为传统民族艺术院校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十里铺》;爵士乐;传统民歌;融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
期刊
[摘要]  本文以陕西省地市作为考察地区,以丝路沿线的墓室壁画作为考察对象,共考察了西安北周安伽墓、绥德东汉画像石墓、渠树壕东汉墓室、陕西省富  平朱家道村唐墓、西安唐休墓、唐昭陵燕妃墓奏乐、陕西定边郝滩东汉墓等七座墓地,通过对上述墓地进行考察研究,观察出西域音乐在汉至唐时期壁画中的特点:两汉时期并无明显西域音乐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在中原地区达到了传播高峰,唐朝时期东西音乐交融的局面。  
期刊
[摘要]  “送欢乐下基层”作为中国文联主办的公益性下基层惠民文化活动,数十年来文化足迹已经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此类文艺活动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展示与传播,也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审美素养。作者对中国舞协20多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进行跟踪考察,对文艺活动的社会美育内涵与价值进行调查与梳理,旨在探讨此类活动发挥“大美育”作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社会美育;基层文化;文艺活动;审美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器乐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行动指引下,针对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授课对象以及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这些不断探索的新模式与新举措,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音乐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不仅为高校音乐师范生的优质达标和卓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