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黔之爽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wei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大半个贵州,没一天见到太阳,即便无雨,空气也是湿漉漉的。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空间,一个民风古朴与社会和谐的家园。吊脚楼构成的古村落让人惊叹,让你感怀这个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豪气爽朗的苗人先祖,愿赌服输。中原大战,蚩尤败北,九黎部落后裔寅公卯公,南下迁徙定居于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住几千年。1300多户,6000多人,99.5%的苗族人,如此规模的集聚,为中国独有,世界独存。呈牛角形的西江苗寨,四面环山,寨寨相连,户户紧靠;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白水河穿寨而过,像一把琴弦,演奏出苗家人昨天和今天多少忧愁与欢乐。
  当太阳跨过天际,星罗棋布的灯火已把西江托起,惊呆的人群多想这是凝结的时空,收尽夜幕西江的美景。一轮弯月又悄悄爬上了山梁,风雨桥上形如流水的情歌更是让心醉,这歌声能让人们想起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你,这歌声能让你留住青春留住美,让时光在这里轮回!“以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审美近乎苛刻的余秋雨先生在这个青山环抱的空间里找到了人世间最美的汇集!
  夜幕退却,一缕鱼肚白从东方冉冉升起。推开窗子,清香的空气沁人心脾;走出吊脚楼,晨曦中的苗寨睡眼惺忪;青石板路边,枫树成林,草香扑鼻,这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爽,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爽。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还是一个“爽”字叫绝。一天晚上自由用餐,我们走进一个饭馆里,满腔热情的服务员,先是给我们让坐,接着是上茶,紧接着一小箩筐炒豌豆让我们享用,彬彬有礼,无微不至。
  饭后,我们不禁有了“歹意”:“服务员,请问这篮子里剩下的豌豆我们可以带走吗?”“可以的,篮子也可以带走,如果需要还可以给你们再加一些。”“不用了,就这已感激不尽了。”一个如饭碗大小的篮子里装了一些炒熟的豌豆,免费提供客人餐前享用,这不失为周到服务上乘之策,既可留住客人,又给客人留下一个大方爽快的印象。
  有对来自青岛的老年游客,最后一天向导游提出增加去遵义旅游项目。导游说,这事对我来说不难,只要你和旅行社讲好就行。五天时间里,曾两次自由晚餐,还有老年人的门票减半,导游都主动给我们退费,这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遇到的好事。
  导游小谢该是典型的贵州人性格,说话迸而脆,做事特果敢,绝无拖泥带水、黏得粘牙之嫌。机场送别那一刻,她再三地说:“你们回去后可别忘记我啊!”
  怎么会忘了她呢?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眼下,康体之风日盛。这不,一时兴起,也扔掉自行车,东施般的加入到步行者行列。一晃,一年多过去了,不觉体质有何补益,倒跟斑马线混了个脸熟。  据说,这斑马线的始祖,源于古罗马庞贝人发明的跳石。那时的庞贝城,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但由于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致使交通堵塞,且事故频发。为此,他们思来想去,便把行人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即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方石——跳石,作为指示行
期刊
著名作家孙犁说:“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人到中晚年,生活更加清闲,越是清闲越是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  走进村庄里,你稍许留心一下,村庄显得特别静,而且静得出奇,几乎听不到鸡叫、狗吠,更没有过去农庄里的那种牛、羊、猪的吃食声响。十户人家大约有七八户人家大门紧关着,偶尔看到有几个老人在树荫下聊天,几个闲人在河边垂钓,几个农人在田头劳作,仔细向院内张望,有几个中老年人在院内打牌消磨时光,村庄
期刊
从小生活在茶场,闻着茶香长大,父母都在茶场工作,我的茶缘仿佛就是与生俱来的。  一次受邀去一家茶室观摩茶艺,茶室古朴典雅,流泻着一地的古筝声,茶艺师是位长相可人的小妹,她轻曼地温壶烫杯,然后将茶叶放入小小的功夫茶杯里,只听得茶粒叮当一声脆响,又迅即将水注入茶杯中,水发出欢快的响声,洗茶冲茶,淋壶分茶,敬茶闻香,最后品茗。小妹轻拿细放,简单的几个步骤,看得我眼花缭乱,见我发愣,又跟我轻语,冲茶讲究高
期刊
端午  龙舟竞渡,须借天时、地利、人和。五月便有了端午,江河便有了汨罗。  五月五,汨罗江,祭龙头,赛龙舟,包粽子,挎香囊,相沿成习,世代相传。黄土地长出黄皮肤的人,黄皮肤的人崇拜起呼风唤雨、翻山倒海、瞬息万变的神龙。在人无力飞天的日子里,龙以各种姿势幻化在寺庙、宫殿、楼宇、广场之上,融入水墨丹青的书画中,融入鬼斧神工的制作中,融入霓裳羽衣的舞蹈中,融入高山流水的声乐中。最逍遥的,就属劈波斩浪的龙
期刊
14岁那年,想辍学的我,硬是被母亲送到了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学校。  周末回家,母亲看着我清爽的样子很高兴。她把自己种的豌豆晒干后,炒得香喷喷的;把新鲜的嫩花生洗得白白的,加上茴香辣椒等佐料,煮得喷喷香;她还摘回一个老南瓜,一步一步做出金灿灿的南瓜饼。母亲一再嘱咐我:“一到学校,就给班主任送去。叫老师趁早吃了。”  好容易到了学校。我拿出母亲做的美食,在寝室里吆喝了一嗓子……  一个多月后,贾老师突然
期刊
2014年10月10日,谁都想不到,绿树正浓、红花未谢的金色秋天,会有一场百年不见的大雪。久违了的一场雪勾起我太多记忆……  对雪最初的记忆是在大舅舅的背上。  深冬的一天,天地不分。雪片像是筛子底下的面粉,纷扬下落,又如密密麻麻的经线,把天地万物网在里面。大山被深深地盖住,就连茂密的灌木林,也只露出些斑斑驳驳的枝条梢子。只有远山里的森林黑黑的,像是一块一块的补丁,又像是被天火烧开的大洞。  大舅
期刊
马来西亚史书《马来纪年》记载,明朝公主汉丽宝远嫁马六甲,与500个随从一起住在三宝山上。  汉丽宝公主带来的宫女们个个肤色皎洁如玉,美艳惊人,爱慕者络绎不绝。马六甲的市民倾城而出,观看这史无前例的场面。连怀孕的妇女也跟着人群挤,别人劝她回家,免得肚子里的孩子挤没了。她说:“辉煌的日子不常有啊,孩子是年年都可有。”孕妇终于看到英俊的苏丹曼速沙把美丽的公主迎到手,觉得沾了很多喜气和福气,高兴地说:“生
期刊
小孩子是精灵也是小魔头,论精力、论顽皮、论诡计、论善变,无出其右。总让人又爱又恼——爱得死去活来,恼得咬牙切齿——他们却还表现出一脸无辜的模样。  有很多地方的风俗把孩子叫作“讨债鬼”,说孩子是前世欠的债,今生来讨要的。因为,一旦有了他们,爹妈的心思就得围绕着他们,日常生活也被他们打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如何改变,都无法否认一个身份:一个母亲或一个父亲。  他们小,他们柔弱,但不代表他们就会乖、会
期刊
母亲的顶针是黄铜的,由于常年使用,顶针光滑得就像一枚闪闪发光的金戒指。  顶针,是母亲做针线活的好帮手。有了它,母亲的针线活做得既快又好,把旧衣变新衣,大衣改小衣,尤其是绣花、裁剪,无论是什么样式的布料,只要她看上一两遍,就能做得像模像样,而且手工精细绝伦。母亲常常用些布头线脑,为我们兄妹仨缝制各式各样的衣衫。每当看着我们兄妹仨穿上合身的新衣服,母亲脸上就乐开了花。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的这一门
期刊
在父辈中,唯一活在世间的憨爷,于去年秋季驾鹤西去了。  憨爷是二祖父的儿子,年过七旬,与我父是手足兄弟。听祖父说,憨爷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没进过学堂。十来岁就放牛、耙田、割柴、拾粪,什么活都干。热天,穿一件土布短裤,背脊晒得放光;冷天,着一件露絮的灰色棉袄,双手冻得发紫。憨爷乳名叫映老,因为木讷,老实本分,村人呼他为憨老。他走路总是“咚咚咚”,好像全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是我童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