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一茗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plas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浮华喧闹的都市里,有一位“与诗词结成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的女子,不焦不躁、安安静静,沉醉在她的“一茗斋”里。养花、坐禅、品茗,茶室处处茶香,这是一方超尘脱俗的心灵家园……
  
  茶室名称:一茗斋
  茶室主人:徐子
  茶室地点:福州西湖畔
  茶室概况:面积约60平方米,三张茶桌,建于2004年。
  
  与“一茗斋”的邂逅是在一个冬日暖阳的周末。
  它的主人对古典文学和美学有很深的造诣,又颇具诗意佛心,自称她的生活方式为“水上幽居”。因酷爱养花,人称“花仙子”,又因嗜茶成癖,不经意间成了“茶仙子”。
  但是,她却谦虚地说,茶之于自己,只是享受时光、修养身心的一种选择,无须张扬。所以她一直不肯公开自己的姓名,无奈之下,本刊只好为这位主人取了个化名。
  
  


  一花一世界
  踏入“一茗斋”,眼前不是我想象中的茶室。没有茶、茶具以及茶壶等与饮茶相关的器物,却见一派繁盛花草。心中正想着:这要用多少细致清静的闲情才能孕育出如此生机盎然的绿意啊!
  只听主人“茶仙子”说道:“现在屋子里的花草还不是最佳状态。”随即拿出一大叠照片,说道:“照片上的花草都已经不复存在,不过花开花谢,本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接着,她吟诵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僧院花》:“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一花一世界,原来种花养花也不过是她参禅悟道的一种方式。
  
  墨香溢茶室
  悟过了花草,又闻满室墨香。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是“一茗斋”又一让人惊叹之处。
  入口上方横匾为“一茗斋”,客厅中央悬挂的是一幅篆刻的《心经》,上书“佛心”二字,左侧墙上斗方一幅“茶禅一味·缘”。这三幅书法作品均出自上海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海林教授之手。环顾四周,不少花瓶上都随意书写着“禅”字,饶有意趣。而墙上的两幅画作及画中禅诗,都是“茶仙子”自己设计后借某画院院长之手而得。
  
  私家珍品茶
  观看花草、赏析书画之余,一时间把品茶主题置于身外。殊不知,这一切只是前奏。在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客厅里就设有两处饮茶区,玻璃桌上摆放着精美的茶具,纯白的底色、粉红的牡丹花点缀出一派贵族气息。
  茶室主人闲暇时除了看书、养花之外,最大的乐趣便是逛茶叶市场,淘自己喜爱的茶具和各种稀有的特色茶。因此,茶室里藏有很多私家宝贝,不乏茶中珍品。如,极品神茶“六安瓜片”、如花似玉的“安吉白茶”、产自浙江的“望海茶”、江西老区的“狗牯脑”、闽东福鼎的“绿雪芽”、古都南京的“雨花茶”、风光旖旎的千岛湖“珠茶”……林林总总,都被整齐地摆放一处,随时取饮,让人大开眼界。
  
  


  独立饮茶室
  本以为至此已饱览了“一茗斋”的无限风光。蓦然,“茶仙子”又径直领我沿客厅右侧的圆拱形门入内,眼前顿时豁然为之一亮。看来,我低估了“茶仙子”对茶的那份超乎寻常的痴迷。
  走过横匾“清和”则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景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荷花图,超雅脱俗,画中所题的是六祖慧能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边上的两幅对联上题写的“人静识菩提,心清闻妙香”是茶室主人和道友所对,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来文所书。
  茶桌的红木茶盘上摆放着一套粗陶茶具,上有“茶禅一味”的字样,每个饮茶杯也书有“禅”字,显然这是主人最喜爱的一套茶具。在这个茶室里,一切都变得安静。博古架上摆放着佛学书籍、紫砂壶、石壶以及活泼可爱的小物什。原来,这才是主人精心设置的独立饮茶处。既是平素习禅、静修的道场,也供一些专业饮茶人士享用。
  “茶仙子”说,在“一茗斋”品茗、参禅论道,以茶作为交流法喜禅悦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一杯茶喝下,便体悟包罗万象,并感受不可言传的禅之奥妙。
  继而,她解读自己为茶室所创的对子:“人的心只有真正清静下来才能体悟世界的点滴微妙,不静不足以修道,也不足以闻道。”正如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
  是啊,人心一旦从纷繁变幻世界的蒙蔽与辖制中摆脱出来,便如明镜般洁静明亮,也真正进入修道的境界……恰在此时,轻幽、舒缓的藏传佛教音乐悠悠飘来,刹那间,感觉没有了时空的界限。或许,正是受禅的浸润,眼前的“一茗斋”主人,举手投足间才显得那么轻安自在、淡定从容。
其他文献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林逋《煎茶》    这是宋代隐士林逋描绘宋代点茶法的诗作,每每读来,口角为之作三日清。  宋代点茶法兴盛,既因经济繁荣,亦因文人士夫闲雅兴致的生活品位。所谓点茶法,是指茶饼经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
期刊
十五年前,一场绵绵细雨带来了山野清新,到了清明茶的采摘时节。一出精彩的茶艺表演正在这里开始,这是福安市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节。  在这场国际茶文化节上,来自日本的茶道专家速川和枝教授表演了古朴典雅的日本茶道;来自台湾地区的叶春莲则表演了有浓重生活气息的台湾茶艺;来自上海的著名陶艺家许四海也表演了紫砂陶艺。而压轴戏,则是福安民族茶艺团的“畲族宝塔茶”节目。  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山歌响起,畲家姑娘要
期刊
刚刚收到朋友寄过来的礼物——一盏茶杯、一包茶。杯子很简单,是麦地一样淳朴的颜色,只有一朵稚拙的水仙花图案;而茶叶依然是水仙茶。  在阳光悠远绵长的下午,喝一杯乌龙水仙茶,翻翻手边书,心不由得也飘忽起来,仿若回到了那与朋友结下水仙茶缘的年月。  那时我是一个贫穷的学生,除了温饱之外的任何消费对我来说都是奢侈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曼妙的大学生活,没课的时候带着茶杯到图书馆,虽然不过是普通的香片,但是在
期刊
对很多茶人而言,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饮茶习惯。然而某些不经意间的习惯,却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伤。    误区之一:饭后一杯茶  饭后来杯香醇茶,对不少人而言,是生活中一大享受。但台湾的营养师警告说,这样的习惯很可能为日后埋下贫血的隐患!根据台北捐血中心的统计发现,在每天自愿捐血的民众中,有高达百分之六的比率,血红素不足无法捐血,是名副其实的贫血一族。  台湾的营养师廖英茵指出,错误的饮食习惯是造
期刊
千利休何许人也?  他是日本茶道一代宗匠,他把茶道与禅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佗茶”。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一扫豪华的风气,只在闲静中追求乐趣。千利休发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谓“和汉”境界——完美无缺的“汉”与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结合,达到了纯日本的简素美,进入“和、敬、清、寂”的境界。    一代宗匠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织丰时代茶师,曾跟北向道陈学茶道,不久成为著名日本茶道
期刊
早听人说起,在杭州西子湖畔有几处享有盛名的江南名园。前不久,终于见到了夕照山下的名园之一“汪庄”。汪庄位于西湖西南一隅,庭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雷峰为伴,保俶相对,三面环水,集西湖之灵秀为一体,有文人墨客形容此处“精致得像一个被放大了的山环水抱的盆景”。据称,庄园的旧主人汪自新,号惕予,系著名徽商,为上海百年老字号茶庄汪裕泰老板。  那么,茶商汪自新当年为何会想到在此修建这座精妙绝伦的庄园呢?汪
期刊
几杯清茶入了口,回甘已经沿着咽喉渐渐扩散开来,如布渐渍,一派的风好水好,十里溪山的风物就沿着一条走到心里去的山路,婀娜而来,婀娜而去……  泡得三四泡,茶庄主人小王把杯里的茶叶一倒,又要换上新茶。  我突然就想起古语有观音七泡才出真滋味的说法。  “现在的铁观音没有这样的说法了,也许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小王轻轻撕开茶包。  “现在的茶叶产量是高了。但是,十年前的茶叶叶片小而且厚,都是人工做的,一季
期刊
《红楼梦》作为东方文化园中绽开的销魂之花,堪称“泰山之巅”、“五岳之首”,它虽不是《茶经》,却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对茶具的讲究。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产茶大国之一,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具艺术的创始地。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中写有“烹茶尽具”,这是关于茶具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是说泡茶最讲究的就是器具,所谓“器为茶之父”,可见茶具
期刊
韩国的茶文化与一衣带水的中国一样,也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他们正在把茶文化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006年12月4—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韩国,借着韩国举办中韩日三国茶文化研讨会的机会,最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个国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他们的现代茶事。  韩国现有50多个茶文化社团,有500万的习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宪政
期刊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