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防腐剂也永远不变坏的水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ss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在广东,因为口音的原因,把“七夕节”、“乞巧节”,叫做“七姐节”、“七姐诞”、“女儿节”。根据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载:“七月七日,曝书帙、衣服。是日鸡唱时,儿女早起焚香,于天街前乞巧。”如今曝书帙和晒被服,人们不一定非要选在七夕那一天进行,可这一天焚香拜祭、汲“七姐水”的习俗百年犹存。
  “七姐水”又叫“圣水”。明清几个版本的《广东通志》都有记载道:“七月七曝衣书,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儿女以花果作供,捕蜘蛛乞巧。”
  香港在鸦片战争前,与现在的深圳属同一县邑,民情风俗自然没有差别。邱东《新界风物与民情》描述:“昔日新界乡人,每逢七月七日正午,例必到河流溪涧汲取河水,入于埕中贮存,名曰‘七姐水’。如遇上有人发高烧,就以白苎麻叶捣烂,开此水饮服,据说屡见奇效。说也奇怪,七姐水虽贮存经年累月,其水质永远不长虫,不变坏,用来腌浸生果,亦得同样不坏。”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深圳和新界只隔一条深圳河,新界人“正午”汲七姐水,而深圳人却“鸡鸣”时分取七姐水。根据深圳民间的说法,七夕,也就是初六夜过12点钟,七仙女下凡到人间的河湖潭水沐浴。凌晨时分到河中挑的水,就是七仙女沐浴的水,所以叫“圣水”。旧时,人们非常虔诚地求取这一年一度的圣水,往往在初六前便洗净几个口窄肚圆的瓦埕备用,时辰一到,就会全家总动员,拿着桶盆齐齐出动。在井泉河边,到处可以看到男女老幼争相汲水,挑水回家的欢乐景象。之所以大家这么“紧张”,是因为本地人认为,过了四五更天,鸡一啼鸣,水就不是七夕水了。月光花下,人影绰绰,水洒滴一路,也欢笑声一路。大家挑回来的水灌满瓦埕,放置房子阴凉干爽的地方,封闭埕口,常年备用。
  广东人很会利用这“圣水”。深圳客家人用它腌制柿子、沙梨、黄瓜、芥菜、咸菜等食物,味道特好,特香脆;广府人用它浸米煮粥,清火散毒;用这些水腌渍鸭蛋、咸鱼、贝类,或制豆豉,晒干后特别好味。如果大暑热天,邪火上身,咽炎舌疡,喝碗“七姐水”,就可以炎消疮褪。如果小孩头长疮疖,特别是生“痄腮”(腮腺炎),用犀牛角和“七姐水”研磨,涂上顿时消肿止痛,几日之内不打针不吃药,自然痊愈。有《廣州岁时记》为证:“即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尝久贮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调药治热性疮疥,极有效果。”
  清末民初从佛山、南番顺迁徙到深圳一带的乡人,还保留他们原藉做“冬瓜水”的习惯。七姐节当天,先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陶罐或瓦埕中,填满为止,加少量七姐水,然后用红泥或草纸桨封实盖口缝隙,放在屋里阴凉处。三年后再开埕罐饮用。由于清洁密封,隔绝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分解,冬瓜变成了瓜汁。饮用冬瓜水对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有奇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成了老百姓的“掌门药”。
  “七姐水”除了食用之外,还有美容之效。姑娘们挑完“七姐水”回家,用铜面盆盛上“七姐水”,加入前一天采集到的香花草、白玉兰、鸡蛋花、茉莉和凤仙等七种鲜花投入水中泡浸半宿,这就是“七夕香花水”。天一亮,姑娘们用这水“湄眉”润发,然后洗擦身体,对保养毛发和皮肤颇见效。小孩子则在天蒙蒙亮时纷纷结伴下河游水,说洗浴后,一年不生痱长疖。清万历年间浙江《新昌县志》便载有女子“煮槿汤沐发”之俗。
  到了中午,姑娘们汇集在“七姐屋”(广府人叫“女人屋”,客家人叫“妹仔屋”,即姑娘集居的闲屋或七姐头领独自居住的房屋),从各家各户带来隔天做好的米糕点心,有的做咸,有的做甜,有的蒸,有的炸,一比手艺高低,攀比谁的好吃。
  黄昏和晚上的活动,是“七姐节”的重头戏。姑娘们在“七姐屋”门前,或宽阔的井头边,当着月光底下摆上香案和装满一式七份的纸制衣服、仙棒等物的“七娘盘”,摆上当地产的红柿子、菠萝、龙眼、葡萄、杨桃、橄榄、油柑子七种时令岭南佳果,供上“五子”——南瓜子、炒黄豆、糖花生、熟莲子以及红枣子,鲜花,大家穿上新衣,戴上首饰,轮流在供桌前焚香跪拜七次,默祷许愿“拜七姐”。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年少活泼的女子,则围在一起做“找仙姑”的游戏。客家地区的石岩、龙华、观兰、布吉、龙岗、坪山等姑娘们唱山歌或“驳山歌”,讲粤语的南头、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一带唱粤曲、咸水歌。类似的歌会,把“七姐节”活动推向高潮。宋朝刘克庄曾有诗句描述“七姐诞”热闹情景:“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其他文献
11月6日—8日,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广东省期刊协会侨刊乡讯委员会、南雄市政协联合举办“广东省侨刊走进南雄采风活动”,20家侨刊、4家新闻媒体组成采访团,以林干为团长,走进南雄采风。  南雄珠玑巷是广府人的祖居地,著名的“广府原乡”。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于1995年在南雄成立,并驻会南雄12年,2008年从南雄迁至广州之后,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南雄的发展建设。南雄市
期刊
上一期我们首次踏入勐简大寨的土地,在了解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黄衣阿佤”民族的历史以后,这一期我们的旅程继续。这一次,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呢?  不一样的佤族风味  尽管都是佤族人,但“黄衣阿佤”与其他地方的佤族人在饮食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儿的佤族日常菜谱除肉类外主要以野菜为主,任何一种野菜都能被他们“化腐朽为神奇”,演变为可口的美味佳肴。他们的口味独特,喜欢麻、辣、酸、苦,陶罐里腌制的酸竹筍是他们常
期刊
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东风,广东省侨刊乡讯专业委员会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侨刊乡讯庆祝改革开放暨侨刊乡讯复刊40周年系列活动”于10月26日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活动安排了国内第一家广东省侨刊乡讯阅览中心——“暨南大學华文学院广东省侨刊乡讯阅览中心”挂牌仪式、广东省优秀期刊颁奖仪式、庆祝侨刊乡讯复刊4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广东侨刊乡讯经历文革被迫停刊后再度
期刊
长城肃穆祭英灵,黄河哽咽诉哀声。  2018年7月11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先生的离去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了重大缺失。作为仰慕先生渊博学识的晚辈,除了悲痛还有深深的怀念。  时间回到 2004年7月,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期民俗文化理论与论文写作高级学习班, 先生作为学习班的授课老师来到了广州,随同一道还有先生的夫人刘航舵教授也为学习班学员授课。在课堂上先生从田野调查到论
期刊
“神州大地绽开了一枝独秀的民俗之花”——乌丙安  这句乌丙安教授的亲笔题词,已经陪伴《神州民俗》走过数十年光阴。翻开1995年《广东民俗》(《神州民俗》前身)创刊号,乌老为《广东民俗》所写发刊词《广东民俗文化新征程》一文中,字里行间饱含了乌老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盼,“这无疑是《广东民俗》踏上的新征程!它将显示广东民俗学者的事业热忱和学术能量,也将给全国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现出令人振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有效推动着整个基层文化活动,本文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意义等,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的价值整个过程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价值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基层群众的品牌
期刊
[摘 要]巴赫的音乐作品来自神明的启迪,弥漫着虔诚浓郁的宗教色彩,青少年初学者觉得巴赫作品难以理解、掌握和演奏。本文拟通过复调、和声、乐理、音乐知识及作曲家创作动机、背景等诸多方面把握巴赫音乐的千变万化和美感,在指导青少年学习上以期达到精准完美的演绎。  [关键词]巴赫;复调;小提琴协奏曲;青少年音乐教育  一、伟人的诞生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JS.BACH,生于1685年,出生地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叫
期刊
[摘 要]我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文体发展不平衡、朝代不平衡、地域不平衡,其中,文体发展不平衡和统治者的意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上层意志严重制约了我国俗文学的发展。直到元朝,汉族长期统治中原的思想被打破,俗文学才得以在厚积之后得到薄发,加之长期正统文学观的余绪,逐渐使文坛实现雅俗共济发展,直至明清两朝,雅俗文学的互动,为我国文学长河得到活水补给,由此得以保持长清续
期刊
知道黑泥温泉,是在南华县文献之祖陈元编纂的康熙《镇南州志》中的一篇游记——《游黑泥温泉记》:“温泉,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黑泥山,喷泉清润。远近男妇都来就浴。”  农历二月初八,我们参加“行吟大中山·马樱花之约”作家摄影家采风组的一行五人有幸前往南华县一街乡,参加当地的“澡塘会” 。 “澡塘会”和“不害羞河”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  中午12点,我们来到黑泥温泉,准备加入到当地参加“澡塘会”大军。只见
期刊
当夜幕下的湛蓝渐渐褪去,风雨桥上人如潮涌,灯光璀璨,盏盏孔明灯点缀夜空,满江的河灯载着美好的祈愿,在资江的柔波里随波逐流……“舜帝斩龙”、“河灯仙子”的故事在夜幕中娓娓道来。这是天上的街市?这是银河的天灯?  “古来滔滔资江水,月半歌节放河灯;山歌阵阵表心迹,河灯盏盏祈太平”。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晚上,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江河畔人山人海,焰火腾空,盏盏河灯次第点亮,当地汉、苗、瑶等各族同胞,将一盏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