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无毒,西药有害”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长期服用西药有害。”也有患者这样说:“我不想一辈子吃白药片!”“大夫,给我开中药吃吧,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不良作用。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来自天然的中药真的就没有任何毒性吗?
  
  从龙胆泻肝丸事件谈起
  
  就在两年前,发生了一起备受各界关注的中药毒害事件。
  2003年2月新华社记者朱玉等报道,知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竟是导致肾衰竭、尿毒症的元凶!
  各大医院纷纷报告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肾衰竭的病例。专家指出.不可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因为其成分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可导致肾损害和尿毒症!
  龙胆泻肝丸是配方悠久的中成药,许多中医医生都不知道它有此不良作用。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患者中,就有一位出身中医世家的北京崇文中医院的老中医,此事件披露后他才恍然大悟,据他回忆,他行医的祖父经常给自己和家人在”上火”时开处龙胆泻肝丸服用,而最后他的祖父及同样行医,也有服用龙胆泻肝丸习惯的父亲均死于尿毒症。
  龙胆泻肝丸是传统的”清火良药”,经常服用的患者称其“对败火的确有效”。它名列公费医疗药物目录,价格又便宜,受到很多患者欢迎。更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人认为中药没有不良作用,长期服用不会有问题。
  一些患者常常在“上火”时服用此药,时间短的有两三个月.长的一至两年。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竟由此遭受了肾衰竭的痛苦。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1 998年10月收治了第一例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事件被报道时已有100多例,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也有多次此类病例报告。
  肾脏,由于它的生理特点成为药物中毒的主要受害器官。服用龙胆泻肝丸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这种慢性肾衰竭是不可逆的永久损害。
  据了解,马兜铃酸造成肾损害最初的专业报告见于1 964年,当时因为只是个例,所以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 993年,比利时医生发现马兜铃酸导致肾病,将其称为“中国草药肾病”。其后国内不断有类似 的报告,引起了医学界的警觉在肾内科学术年会上甚至出现了关于马兜铃酸肾病的专题,专家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龙胆泻肝丸存在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并呼吁健全中药的检验手段,科学地发扬祖国传统医药。
  现有资料已将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列出,它们是: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已、青木香、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等。资料还提示,长期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不但可以导致慢性肾衰竭,而且可能致癌。
  至今,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已经被禁止使用。 目前生产的龙胆泻肝丸,使用不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木通”代替了”关木通”。
  轰动一时的龙胆泻肝丸事件,暴露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中药的不良作用问题。
  可见,认为中药完全天然无害是错误的,中药也不可以随便吃。
  
  有毒的中药材
  
  传统中药中,确实包括有毒的成分。而且由于组成复杂,中药制剂的大部分成分和作用并未经研究完全阐明。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使用不当,就会有致患者中毒的危险。人们对常见的毒性中药,如砒霜、生马钱子、蟾酥等引起的不良反应早有明确认识,但是对本草学著作中没有记载毒性的药物,却未有足够重视。例如龙胆泻肝丸事件。因为大多数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目前尚不能用理化分析方法完全描述其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其作用可由不同的成分引起,而且可能由几种成分协同作用引起。不同的作用或其所涉及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有不同的药动学过程。所以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西药药代动力学相比要复杂得多。
  目前国内有关毒性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报道还不多,积极开展药物监测能为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新方法阐明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揭示药物在效应部位作用的特性.则可为中药设计出更合理的给药方案,达到扬长避短发挥药效,减少毒性危害的目的。
  有毒性的中药材是中医药不可缺少的部分。重视安全、合理地使用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已刻不容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药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已知有效成分、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系列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指导改进传统中药制剂,使其“减毒增效”。
  
  中药不能随便吃
  
  传统中国饮食中有加进某些药材的做法。“药食同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材都可以作日常食用。
  这里又要谈到现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保健品”。有一些不法之徒打着“药食同源”的幌子,以”保健食品”的名义,兜售含药物的食品。他们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人们喜好中药和急于治病的心理,夸大其疗效宣传,牟取暴利。
  “保健食品”不属于药品管理的范畴,中国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是《食品卫生法》和卫生部为配合该法实施而制定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
  《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食品中不得加入药物。同时规定,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作为原料、调料或者营养强化剂可以加入食品。2002年.卫生部根据《食品卫生法》,公布了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照这份名单,大约有1 20种药材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之列。其中常用的有红枣、枸杞、薏米、百合、莲子、当归、无花果、各种参类、龟、鳖等。
  但知情人士透露,不排除有不法商人在保健食品中使用这1 20种之外的药材,甚至加入西药成分。
  卫生部1 9 8 7年下发的《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规定:传统上添加中药材成分,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不宣传疗效的定型食品品种,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卫生部备案,可以销售。
  不宣传疗效,正是因为保健食品不具备疗效.它们只是食品,不是药品。而夸大宣传保健食品的疗效是不法商人在钻法律规定的空子。
  所以我们说.在食品中加入药品是非法的,希望用保健食品来治病的想法是不对的(会贻误病情和容易上当受骗)。
  
  “拜斯亭风波”
  
  相对而言,”西药”的不良反应是比较明确和易受控制的。
  现代医药每一个新品种从研发、生产到投入临床使用,都经过严格、反复的实验和论证以及数期的临床实验。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等都有明确的阐述,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在专业医生的处方下使用是有安全保证的。而在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后,对药物安全性的监控仍继续进行。
  最近的例子有2001年发生的“拜斯亭风波”。   以首创“阿司匹林”而著称于世的德国拜耳医药公司,2001年将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化学名西立伐他汀)撤出市场。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全球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导致”横纹肌溶解”反应死亡的报告。在美国之后,2001年8月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并支持将拜斯亭撤出中国市场,并通知全国药品经营部门和医疗机构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拜斯亭。
  拜耳公司推出拜斯亭并非轻率和仓促的决策,药品上市之前已有2500名患者试用此药,前后进行过50多次研究;之后.又进行过包括1.5万人的疗效观察。拜斯亭的降胆固醇作用明确,效果显著。
  横纹肌溶解反应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严重损害。
  在使用拜斯亭过程中,患者出现肌肉损害的情况早巳受到严密观察,拜耳公司对拜斯亭的不良反应并未隐瞒,当美国患者大剂量服用拜斯亭或与吉非罗齐等其他降脂药物联合使用,出现肌肉损害的病例公布后,拜耳公司会同各国药品管理当局立即更改了药品使用说明,而且向医生们书面通告大剂量使用及两种药品合用的危险性。
  1 998—1999年德国拜尔药品研究所记录到了10例可疑情况,2000年记录到1 9例.直到该药被收回为止总计91名患者中有7例死亡.但其中只有3例被认为“可能”是拜斯亭惹的祸。在全球600万服用过拜斯亭的患者中.有52例横纹肌溶解死亡的报告指出可能与此药有关。
  药品有不良反应,从市场上撤回的事情并不少见,这本属于医药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
  从拜斯亭风波,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现代药品安全管理的情况。专家指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药物的代谢途径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当一个患者同时服用几种需通过同一途径代谢的药物时,会发生通道竞争,结果可能导致药物积蓄,毒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随之增加。
  拜斯亭被停用了,但是调脂治疗不可缺少。长期的血脂紊乱会引发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其他调血脂药物。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属于他汀类药物.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如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在结构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每一种都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使药物的临床安全性显著不同。这些极少引起体内蓄积的他汀类药物现在被广泛使用。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恐惧
  
  看了这些有的读者会害怕,药品怎么有这么多不良反应?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安全用药呢?
  要知道,实际上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非常低。
  某一种药物只要被确认曾经出现过某种不良反应,一个由临床医生、药物研究人员、相关管理部门、药品生产商等组成的药物安全管理系统就会做出反应.会以论文、研究报告、药品说明书等形式,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
  安全地处方和运用药物疗法,是专业医生的基本训练和职责。在了解这一药物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医生会有针对性地给患者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并控制剂量,一旦发现有出现不良反应苗头,会随时停药或减药,一般不会出现事故。
  假如通过研究认定某种药物确实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超过可控制的限度,主管药品安全的监督机构会立即停止其临床应用.并发布公告。在世界各国不同的时期,都有药物品种被叫停的例子,这也正是药品安全受到监控的体现。
  药品说明书正是在这种安全监控模式下产生的,它详细罗列了已经研究确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所以,某种药物的说明书中越是详细标明了不良反应的.越是证明这种药品经过比较科学详尽的研究,甚至可以说越是安全的。药品说明书主要是给医生看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是安全的。那些不法商贩兜售的“狗皮膏药”声称“包治百病,无任何毒副作用”,事实上它们很可能不但没有正面作用,反而引起很多难以预料的危害。
  药物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发挥作用的。通常,一个药物在对治疗目标起作用的同时,也对人体内其他有相似功能结构的部位起作用。如果我们将治疗作用称为正作用的话,另外出现的就叫作副作用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专业医生对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能够准确掌握并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来解决。
  例如常用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知其不良反应是清楚的和可以控制的。它能够抑制肝糖元分解,并抑制消化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达到良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也因此二甲双胍具有消化道反应的主要不良反应。既然其药效和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已知,因此也就容易解决。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适应;改为肠溶剂型;使用小剂量并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都是解决其不良反应的好办法,能让适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
  我们学习、了解医药知识,为的是能够合理应用,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解除病痛。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学会科学地认识它。“中药无毒,西药有害”的提法显然是不妥的。希望读者掌握科学的健康观念,趋利避害,健康为本。
  (杨京生编辑)
  
  主编点评
  
  读过此文,十分欣慰,好一篇难得的药物科普宣教佳作!
  作者在收集整理大量事实的基础土,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药物研制的一些典型例子,就大家十分关心又观念模糊的问题——“中药的毒副作用”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此文的观点正确,道理说得也够透彻。我们的祖先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可以说,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中草药自然不会例外。且别说治病的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营养物质也有“毒性”的一面。比如,糖是身体所必需的,但长期的高血糖也有“毒”;同理,脂是食物的重要成分,多了也是“害”。这就是医生们常说的“糖毒性”和“脂毒性”。既然在特定的条件下,连糖和脂都是有“毒”的,更何况药物呢?
  因此,一种物质是否对身体有毒害都是相对的。除了要看它的本质外,可能更要看它是否属于生理需要和是否长期使用。没毒的东西用多了,用久了,也会有害。相反,为了防病治病,应用有不良反应的药物,那也是必需的。权衡利弊,药物的不良反应就可以——也应该接受了。
  中医药学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是我们的国宝。 虽然对中药的认识已有数千年之久,但人们对其毒副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完全的程度。探求未知,发现新知是我们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任务。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大力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
  大家也许会对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一头雾水,觉得糊涂,这没关系,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药剂专家,也非药品监管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药品广告和药品市场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只要信赖国家的药品监管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就大可不必担心了。
  任何药物都有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的问题,加上个体的反应差异和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情况千变万化,不可一概而论。为此,建议大家在服用中药方面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任何中药都有不良反应,只有多少之差,不存在有无之别。因而,长期服用某种中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遵从医嘱。不要认为西药治不好的病,就一定可用中药治好。比如,西药对肝衰竭和肾衰竭显得无能为力,中药则会妙手回春?我看未必。
  三是必须认识到保健品不是药,有病靠保健品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宣传疗效,正是因为保健品不具备疗效”。
  四是信赖药管部门和自己的医生。因为一个药物上市或一张医生处方都饱含着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无数的经验教训。有的病友自己读过药品使用说明书后什么药物都不敢用了,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与不用都是在权衡利弊后决定的,医生已充分考虑到了。既有需要,那便放心用吧。
  
  
  
  
   (廖二元)
其他文献
许多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在长期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被称作“继发性失效”的现象,降糖药物的药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如果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没有注意定期检查,使得药物继发性失效已经出现,患者却并未察觉,会被“坚持吃药”的假象掩盖而实际上没有治疗效果。  原发性失效:初用磺脲类药物;虽然已经用至最大量,经过一个月时间,血糖控制未达目标时,称为原发性失效。据估计,口月艮磺脲类降糖药物发生原发性失效的
期刊
何阿姨今年58岁,体形肥胖。她患2型糖尿病已经10年,同时患有高血压。最开始服用了磺脲类药物及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两年后血糖出现频繁波动,于是又换服了二甲双胍类药物,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并且逐渐出现了视力下降、脚趾麻木、血脂升高等症状。何阿姨很苦恼,想知道怎样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既达到控制血糖达标又减少并发症的良好效果?    专家分析    在何阿姨过去的治疗中,磺脲类药物使用得太早,过度刺激
期刊
一记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首届糖尿病患者春季运动会    四月,正是水也欢、花也笑的季节,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广大糖尿病病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运动会——北大医院首届糖尿病患者春季运动会。  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位于北京某中学的运动会现场,离运动会正式开始还有1小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紧张地做着运动会开幕前的准备工作,病友们更是分秒必争地准备着自己的比赛项目。  随着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由医护人员
期刊
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如同照相机的镜头,而视网膜则是照相机的底片。无论是镜头还是底片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照片的质量。    二者并存    老年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和眼底病变常常并存。  白内障,是因眼球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视力障碍的一种疾病。一旦患了白内障,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变成了毛玻璃,像片自然就无法照清楚了。而且,混浊的晶状体挡在视网膜的前面,使医生无法检查眼底,无从了解眼底的病变情况,就更谈
期刊
为何要进行病情评估    “患糖尿病就服点儿降糖药,降降血糖不就行了吗?”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其实,患了糖尿病.首先要进行病情(尤其是并发症)评估。  做病情评估的理由至少有两个:其一,糖尿病绝不只是单纯的高血糖,而是一种包含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复杂疾病。这已经有充分证据证实并为国际糖尿病学界所共识;其二,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其具有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的并发症,会引发致残、致命的严重后果。  所以,
期刊
编者按:也许您为您的孩子身患糖尿病而焦虑,也许您曾为答应过带孩子出去游玩,却因工作繁忙无法兑现而内疚不已……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您想好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孩子了吗?恐怕再好的礼物也不如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此特别向家长朋友推荐两套操,请大家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做运动,同时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爱。   父子健身操    这套健身操动作简单,既可以增进父子之情,又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对体弱
期刊
李书隽教授在美国行医2 0年曾任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疗中心移植外科主任,目前在北京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任职。美国医院给李教授印象最深的是服务十分周到。  他说,这种周到的服务第一体现在技术方面,医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第二是环境。环境对病人很重要,在美国,医院里闻不到消毒水的气味。美国医院的墙壁不涂成白色.因为白色容易让病人紧张。墙壁的颜色多是暖色调的,淡蓝色、米黄色,很温馨。这些选择都是经过心
期刊
如果您偶尔或经常不吃早餐的话,请想一想您的血糖控制得如何;如果您每天都吃早餐的话,请给您的早餐打分,看看您是否吃到了高分数的早餐。    老王在早餐后血糖经常居高不下,他听说可能与吃粥有关系,于是早餐就不吃粥,只吃馒头。可是,血糖仍然没有降低多少。最后,他就干脆不吃早餐。他觉得不吃东西,上午的血糖就不会升高。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血糖在中午前后仍然忽高忽低。吃好早餐益处多俗话说:”早吃好,年吃饱.
期刊
她是2004年度“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5年“全国十佳中学生”。  她珍爱生命、顽强抗病、品学兼优、关爱他人。  她与糖尿病抗争了11个寒暑,10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记者乘车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前行,经过数小时的旅途颠簸,来到了位于湘西的一个小山城——桑植,见到了我们将要采访的主人公——刘梅。她个子不高,衣着朴素,圆圆的娃娃脸上总是绽放着甜甜的微笑。从她的身高
期刊
油条、油饼、炸鸡腿、炸薯条、油炸开花豆等油炸食物,香气诱人、口感爽脆,令人食欲大增。难怪许多人将油炸食物当作美味,偏好有加。于是,有的人早餐吃了油条,中餐又吃炸鸡腿,晚餐还吃炸鱼块,晚上看电视时又有炸薯条、炸薯片相伴。看来,油炸食物的魔力还真不小,但是,您知道油炸食物如果吃多了有什么害处吗?  1.营养损失 经过高温加热后,食用油中的有益营养成分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随着油温的升高和煎炸时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