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在大班额环境下,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提出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全文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语言分层、作业分层等方面来陈述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策略。希望在探究过程中找到适合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由于城乡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配备的差异,使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想尽一切方法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县城学校就读,从而使班级的大额化;学生能力差异大。导致在具体数学实践中,尤其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本人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下是本人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
1.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
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2.1学生分层
(1)按接受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分层
通过从入学到期中测试这段时间的考查,将本班学生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并结合入学和段考成绩等方面把学生再分为A、B、C三类。A类为竞赛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类为提高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类为基础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本班共有78人,根据以上方案将学生进行分类,其中A类有25人,B类有30人,C类有23人。
(2)按不同组别进行座位分层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把教室座位分为三大组,每组三列,分别按“B、A、C”的方法进行按排座位。示意图如下:
这样的座位安排有利益“生生交流”和“一帮一”活动开展。A类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帮助C类学生,B类学生在练习有困难时可以请教A类学生,A类学生在指导B、C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能力。
2.2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
结合课标要求对竞赛组学生,侧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求知欲,重视培养思维品质。对提高组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对基础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例如在“平行四边判定”一节中,对C类学生要求能根据定理一步证明即得结果,对B类学生要求其中一个条件需一步证明才能得出。
(2)过程与方法分层
结合教学内容对C类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对B类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类学生,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3)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4)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3)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因此课堂上善于把所授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一些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的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所设问题中要求各小题之间层次分明、拉开档次,由低到高且环环紧扣、步步升高。例如,在授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问题:
要求C组学生解①②题,争取解③题;B组学生解①②③题;争取解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③④题,这样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课堂语言分层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语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3.1课堂提问语言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提示语言。对A类学生的提问语言可以围绕主题,放开了话题,让学生向深广方向发展,引导独立探索;对B类学生的提问要多用一些提示语言,围绕问题的答案切人主题;对C类学生的提问语言要求学生能回答“是或否”即可。例如在授“常量和变量”这节内容时,作如下设计问题: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1)若汽车行驶时间为1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2)若汽车行驶时间为2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3)若汽车行驶时间为3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对A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对B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有什么关系?”对C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是否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2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分层
数学,对很多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面对繁杂的知识点,记起来感觉很困难,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容易厌学,这就靠教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B类学生要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对C类学生最好能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例如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可以记为:完全平方公式可以总结为:“首平方,二倍首尾在中央,加上尾平方”;在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时候,可以总结为: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4.作业测试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所有题外,要注意同类型的题重复再练的过程;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A组题,并注意同类型的题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弄通弄懂。如在“19.2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后,我们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1)至(3)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1)、(2)两题,
总之,通过两年多对该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3] 杨麦秀.中学数学教学,2001.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由于城乡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配备的差异,使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想尽一切方法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县城学校就读,从而使班级的大额化;学生能力差异大。导致在具体数学实践中,尤其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本人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下是本人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
1.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
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2.1学生分层
(1)按接受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分层
通过从入学到期中测试这段时间的考查,将本班学生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并结合入学和段考成绩等方面把学生再分为A、B、C三类。A类为竞赛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类为提高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类为基础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本班共有78人,根据以上方案将学生进行分类,其中A类有25人,B类有30人,C类有23人。
(2)按不同组别进行座位分层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把教室座位分为三大组,每组三列,分别按“B、A、C”的方法进行按排座位。示意图如下:
这样的座位安排有利益“生生交流”和“一帮一”活动开展。A类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帮助C类学生,B类学生在练习有困难时可以请教A类学生,A类学生在指导B、C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能力。
2.2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
结合课标要求对竞赛组学生,侧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求知欲,重视培养思维品质。对提高组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对基础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例如在“平行四边判定”一节中,对C类学生要求能根据定理一步证明即得结果,对B类学生要求其中一个条件需一步证明才能得出。
(2)过程与方法分层
结合教学内容对C类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对B类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类学生,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3)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4)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3)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因此课堂上善于把所授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一些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的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所设问题中要求各小题之间层次分明、拉开档次,由低到高且环环紧扣、步步升高。例如,在授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问题:
要求C组学生解①②题,争取解③题;B组学生解①②③题;争取解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③④题,这样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课堂语言分层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语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3.1课堂提问语言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提示语言。对A类学生的提问语言可以围绕主题,放开了话题,让学生向深广方向发展,引导独立探索;对B类学生的提问要多用一些提示语言,围绕问题的答案切人主题;对C类学生的提问语言要求学生能回答“是或否”即可。例如在授“常量和变量”这节内容时,作如下设计问题: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1)若汽车行驶时间为1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2)若汽车行驶时间为2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3)若汽车行驶时间为3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对A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对B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有什么关系?”对C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是否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2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分层
数学,对很多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面对繁杂的知识点,记起来感觉很困难,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容易厌学,这就靠教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B类学生要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对C类学生最好能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例如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可以记为:完全平方公式可以总结为:“首平方,二倍首尾在中央,加上尾平方”;在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时候,可以总结为: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4.作业测试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所有题外,要注意同类型的题重复再练的过程;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A组题,并注意同类型的题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弄通弄懂。如在“19.2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后,我们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1)至(3)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1)、(2)两题,
总之,通过两年多对该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3] 杨麦秀.中学数学教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