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百年演进的规律探析

来源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百年而常青,它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其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创新过程就是对实践进行理论建构、对时代进行理论呼应、对使命进行理论阐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三大规律,在实践基础上推动了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新举措。这些重要的思想阐发构成了习近平“一整套全面系统、有机统一的民族观”,是新时代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习近平民族观亦具有丰富的世界意蕴——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到“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发展、民族繁荣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从“多元一体”到“和合共生”,无不深刻展现出习近平民族观的宽阔胸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
期刊
实现良善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共识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完备的过程,跨越了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要继续保持社会秩序的总体和谐稳定,必须进一步有效回应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不断建构和完善坚实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支撑。作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重心所在,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治理事务、组织、人员、财政超载和治理资源错配等问题挑战。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探索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治理机制互相协调、互为支撑的现代治理体系与
“文化变革”是西方国家针对长期照护问题所提出的创新性服务设计与实践策略,旨在构筑老年人导向型的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安全型的保障措施,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的养老环境。文化变革具有“照护理论说”“照护目标说”“照护实践说”三项基本内涵,采取“伊甸模式”“源泉模式”“温室模式”三种实践形式。我国应系统考察文化变革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科学看待文化变革所面临的“发展力”问题与“应对力”问题,引鉴文化变革的政策启示与实践启示,推进我国本土化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
[摘 要]宋代的王霸之论与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北宋初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尊周室、贬诸侯,目的在维护中央集权。司马光对孟子以德抗位的批评,意亦在此。南宋时期陈亮与朱熹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涉及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正义与功利、王道与霸道、历史与当今等,表面上是功利与心性之争,实际上是当时不同治国路向的体现。叶适的以经制言事功,是对两者的调和。他的新国本论对士人使命的强调,是北宋以来重视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有关人民的话语表述,深刻阐述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思想的演进历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践,是以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为首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根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展开的。不仅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龄群体内部呈现出群体分化的特征,低龄老人(60-69岁)的家庭结构逐渐从多子女的联合家庭模式转变为少子化的核心家庭模式。传统的代际关系平衡被打破,对于低龄老人群体而言,一方面,该群体与亲代之间的代际关系遵从“向上倾斜”的“孝亲”实践逻辑,但这一逻辑难以得到其子代的支持;另一方面,该群体与子代之间的代际关系遵从以抚幼为主的“向下倾斜”的实践逻辑。这两种不同且矛盾的代际关系逻辑共同作用于低龄老人群体,造成了严重的代际不平衡问题。家庭内部代际互动实践逻辑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是产生这一双重行为逻辑的结构性原因。
[摘 要]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意味着国际格局在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变,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变,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变。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一方面因为主体参与不足、治理理念分歧、多元主体冲突等,面临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因为治理效用赤字、治理制度失灵与滞后等,出现了有效性危机。中国不仅是全球治理的全面参与者,也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倡导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赋权下,新型社会组织取得快速发展,基层新型农村社会组织更是发挥了实现社会善治、弥补市场失灵、整合社会力量等功能。地方政府基于社会稳定、治理创新、治理成本等考量,对新型农村社会组织采取容忍、赋权、限权、混合控制等不同策略。在此情况下,国内各类型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总体上面临着农民主体意识弱、组织能力差、资源整合度低等问题。因而,新型社会组织建设应以社区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赋权农民为主体、以组织能力建设为中心,激发乡村建设内在活力,增进国家农民互信互动,扎实推进乡村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农村社会动员提供的强大动力支撑,两者具有必然的耦合逻辑。不可否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动员仍存在一些实践限度,如政策引导亟须契合农民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农村逆动员力量的抗拒削弱动员正绩效,传媒动员在农村广泛运用伴生负面效应,动员成本激增影响农村社会动员可持续性等。新发展阶段,唯有重新审视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主动变革并自我调适,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