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从训练目标内涵来看,不再局限于单篇训练,而是结合整个小学阶段习作学习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全盘考虑;相比过去的单打独斗,其训练目标更系统。从具体训练内容来看,其过程不再单纯局限于写,而是集阅读思考、资料搜集与交流评价于一体的过程性学习。通俗地说,主要是指借助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其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以便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对接,真正使阅读指向写作。
一、结合目标导向,做到全盘统筹
贯穿于阅读中的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目标制订,既要有阅读教学目标的整体意识,也要有相应习作指导的训练意识。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教师应摒弃单篇训练思维,不再局限于一段一篇的训练,而是结合整个小学习作训练目标整体考虑,全盘统筹,并结合相应单元阅读目标,巧妙细化落实到相应习作指导之中,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就习作训练目标来说,即便是同一训练内容,由于年段不同,訓练目标也就不同。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关于人的外貌习作训练,对于三年级学生,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描写;对于四年级学生,要求对人的外貌特点进行重点描写,不再面面俱到;而到了五年级,则要求能通过外貌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如果教师不掌握相应学段要求,不同年段采取同一标准,必然会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
教师要系统掌握习作训练目标,并结合不同年段阅读内容,进一步细化成不同的训练点具体落实到相应的习作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体现习作指导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对接上一年段训练要求的基础上,使训练要求能够贴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写作训练能力的有序提升。
二、结合兴趣发展,做到读写链接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先借助相应阅读内容,让学生理解写作内容,还要从中借鉴写作方式,然后小组讨论具体怎么写。在降低习作难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文练笔,整合阅读与习作,做到读写有效链接。学生有了相应的素材积累、写作感悟,习作自然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一篇文本,从字词句到段章结构,读写链接的角度是多元的,可以有素材积累,比如结合《九寨沟》积累优美字词,结合《公仪休拒收礼物》了解戏剧特征,结合《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书信体裁,结合《云雀的心愿》了解总分构段模式等。从素材积累、内容拓展到主题深化,乃至语言风格,具体链接的点有很多。
另外,教师要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过程的复杂性,不追求学生写作水平的短暂提高,而是追求一次训练一次进步。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读写有效链接的前提。因而,教师要在读上下工夫,以便有效体现 “过程式”,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中的篇目大多选自名家名作,很多写作技巧,即便学生能够领悟到,但是要运用到写作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三、结合阅读感悟,做到借鉴迁移
阅读指向习作。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从要求学生理解转变为引导学生从中借鉴,以便有效体现 “过程式”。另外,教师不应局限于具体的课文内容,而要学会剪裁,精心选择恰当内容,引导学生从中阅读感悟,为其进一步借鉴迁移做好准备,为习作提供语言素材、思路乃至写作技巧等。
比如,苏教版第八册“习作5”写作要求是组织学生选择一两株植物进行观察,并将发现写下来。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读范文,并分析习作思路,然后组织学生按照范文的写作顺序进行布局谋篇。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外形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写作顺序,可以拓展《泉城》《桂花雨》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技巧。
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在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效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从中对比迁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是为学生的写服务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实效性出发,选择相应的句子、段落,组织学生进行练笔、借鉴。
总而言之,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过程才是关键,要重在让学生感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为写积累素材,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一、结合目标导向,做到全盘统筹
贯穿于阅读中的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目标制订,既要有阅读教学目标的整体意识,也要有相应习作指导的训练意识。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教师应摒弃单篇训练思维,不再局限于一段一篇的训练,而是结合整个小学习作训练目标整体考虑,全盘统筹,并结合相应单元阅读目标,巧妙细化落实到相应习作指导之中,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就习作训练目标来说,即便是同一训练内容,由于年段不同,訓练目标也就不同。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关于人的外貌习作训练,对于三年级学生,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描写;对于四年级学生,要求对人的外貌特点进行重点描写,不再面面俱到;而到了五年级,则要求能通过外貌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如果教师不掌握相应学段要求,不同年段采取同一标准,必然会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
教师要系统掌握习作训练目标,并结合不同年段阅读内容,进一步细化成不同的训练点具体落实到相应的习作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体现习作指导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对接上一年段训练要求的基础上,使训练要求能够贴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写作训练能力的有序提升。
二、结合兴趣发展,做到读写链接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先借助相应阅读内容,让学生理解写作内容,还要从中借鉴写作方式,然后小组讨论具体怎么写。在降低习作难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文练笔,整合阅读与习作,做到读写有效链接。学生有了相应的素材积累、写作感悟,习作自然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一篇文本,从字词句到段章结构,读写链接的角度是多元的,可以有素材积累,比如结合《九寨沟》积累优美字词,结合《公仪休拒收礼物》了解戏剧特征,结合《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书信体裁,结合《云雀的心愿》了解总分构段模式等。从素材积累、内容拓展到主题深化,乃至语言风格,具体链接的点有很多。
另外,教师要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过程的复杂性,不追求学生写作水平的短暂提高,而是追求一次训练一次进步。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读写有效链接的前提。因而,教师要在读上下工夫,以便有效体现 “过程式”,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中的篇目大多选自名家名作,很多写作技巧,即便学生能够领悟到,但是要运用到写作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三、结合阅读感悟,做到借鉴迁移
阅读指向习作。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从要求学生理解转变为引导学生从中借鉴,以便有效体现 “过程式”。另外,教师不应局限于具体的课文内容,而要学会剪裁,精心选择恰当内容,引导学生从中阅读感悟,为其进一步借鉴迁移做好准备,为习作提供语言素材、思路乃至写作技巧等。
比如,苏教版第八册“习作5”写作要求是组织学生选择一两株植物进行观察,并将发现写下来。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读范文,并分析习作思路,然后组织学生按照范文的写作顺序进行布局谋篇。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外形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写作顺序,可以拓展《泉城》《桂花雨》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技巧。
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在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效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从中对比迁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是为学生的写服务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实效性出发,选择相应的句子、段落,组织学生进行练笔、借鉴。
总而言之,对于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来说,过程才是关键,要重在让学生感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为写积累素材,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