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力求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中介机构、市场之间协同关系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从经济体制转型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角度阐述了研究意义,并分析了产学研的主体要素,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体制转型的意义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支持,这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激发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热情。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地位的关键,自然资源已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能致胜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取得多少创新。在现实经济中,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取得了比自然资源富有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罗默认为,这些国家正是靠不断地创新来获得不断的经济增长的。所以说传统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果不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就很容易受到冲击。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可以清楚的看出,所谓创新就是将技术转变成经济。产学研合作完全就是秉承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思想,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实质也就是使学研方的技术通过企业的市场功能来转变,实现其经济价值的一种活动。因此,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更是对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强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人与机构中的知识流(Knowledge flow)及技术流失创新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关键,创新与技术发展是在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及政府等单位频繁的交错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以智力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其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来源于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过程。技术创新只有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并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应用所需的共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快速扩散,才能率先在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跨越,进而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转型。
  中国要跨入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已经来临的科技革命中,推动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突破产学研结合难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三)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是以智力资源的占用、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16]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灵魂,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区域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技术创新是实现知识密集型增长的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合作创新的意识和合作创新能力是迈向知识经济的正确道路。
  高校是以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研活动为其主要目的的,是潜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场所,同时,高校又是联结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生产过程的主要力量之一,因而又是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过渡的重要桥梁。生产企业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地方,同时又是科技知识与物质生产的交叉点、融合点、生长点,是潜在生产力转向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场所。而且,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已成为“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服务的科学过程”。高校利用人才、智力密集等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发展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的客观要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益处在于: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势和科研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高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的体制改革,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补充教学和科研经费的不足;科研院所在实现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开发水平,在解决研发经费的同时,不断研究开发出新成果,体现自身的价值。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各方进行合作,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14]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分析
  从广义上讲,产学研用结合技术创新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每一方都成为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根据特定需求设定自身的创新战略行为。其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内部参与主体,政府和中介机构为外部参与主体。[28]从狭义上讲,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主导参与者。
  产学研结合中政府的作用是提供政策环境和执行环境,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产学研的结合提供政策性的导向。也就是说,从政府的职能体系来看,其职能是社会活动的维护者,而不能成为主体参与者,因此政府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导者[29]。高校的社会属性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而且我国的高校绝大部分是公立高校,其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尽管现在高校职能正在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到非常高的地位,但其本质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只能是高校功能的扩展,并不能取代其培养人才的首要职责,不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科研机构就更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尤其对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是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改革或发展过来的,还有一部分科研机构是高校的组成部分。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研究主要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较少。这一切说明科研机构也不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   长期以来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組成的丰富的科技资源,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缺乏联合研发的制度设计。因此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发达地区,值得肯定的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要把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汇聚产学研力量的起点和源泉,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很多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不是基于客观市场上的客户需求,而是基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技术很“先进”,所以就来立项。在这样的机制里,企业变成了技术的应用试验单位,而丧失了主体性和目的性。因此,在研究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时,必须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其中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只有明确各自的位置,才能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因此,只有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作为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更为敏捷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与高校的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完美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同时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科技人员的参与更能够使开发的技术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实现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在大规模生产阶段,学研机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后续研究开发,从而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过程分析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大部分还建立在浅层次的合作基础上,产学研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战略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这种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出现这种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首先在于各方有合作创新的内在动力,这些动力可能来自于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技术发展、政策激励、经济利益等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各自特定的动力驱动因素,只有这些诱导因素能够同时满足三方的需要时合作才能开展。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利益的分配、合作中的管理协调、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产、学、研三方往往会担心合作不成功给自身带来损失,对于合作的需要也就不能与目标相结合而转化为动机,合作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二)科技中介机构功能不完善
  这里的“中介”是指以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服务为目的的知识型服务业。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来看,“中介”普遍比较发达。这些“中介”的人员,更多的既是专家,又是“通才”。例如加拿大的CRO(契约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其年“中介”营业收入超过20亿美元。总之,产学研合作越有成效,知识型的中介服务业越发展;同样,知识型的中介服务业越发展,产学研合作也越有成效。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中介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差或缺乏准确性,而且中介方的地位及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高校核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供应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科技人才来研究[23]。
  (三)信息不足
  产学研合作创新信息不足有两个现象:一是信息传播的限制。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的科技成果或其他信息,缺少交流、交换的管道,各方也缺少交流、交换的意愿。近年来崛起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和能力明显增强,它们希望能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创新和技术转移,愿意引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利或特色技术。但由于信息不足的障碍,信息沟通缺少有效途径,使它们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难以有效地进行。二是“信息不对称”。随着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改革的深化,大学、研究机构在产学研相关信息的披露上,还是比较充分的。例如福建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都设立有ORTA(技术转移或推广的单位),ORTA也提供合作开发、技术评估、人才培训、共同研究等。相对而言企业对合作创新风险的敏感度偏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比较低。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也不利于大学和研究机构能量的发挥。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行为主要是由系统的内部机制决定的,“机制”一词是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大概可以分为下图几个部分:
  实线箭头的方向为产学研用结合技术创新过程的开展方向,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求的产生到合作后期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形成一个完整的合作项目,合作成功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在各种利益的支配下,不断产生新的创新需求,于是,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形成持续的循环过程。虚线箭头指向表示在合作创新的某一阶段需要建立的各种机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系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系统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通过系统内各种机制的运转,使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合作、良好协调,创新资源可以优化配置和重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多,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系统内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政府的功能不断完善,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知识与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一辑)[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7年
  [5]何建坤,周立,张继红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兰小云.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究,2012,30(02):165-174.
  [8]袁志峰.基于系统创新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汪胜阳.产业大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31-44页
  [10]杨金鹏、魏怀斌.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J].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第六专题—青年学者论坛:1108-1111页
  [11]朱建设.知识经济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2(6):39-41页
  [12]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一论大学和工业的关系[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14]李方葛、邵森万.产学合作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6]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7]刘彦.日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制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36-42页
  [18]程如烟,黄军英.英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9):40-42页
  [19]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内外产学研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9):16-19页
  [20]游文明,周胜等.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9-12页
  [21]赵吟佳.科技活动执行主体转变后新型科研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3(3):259-262页
  [22]騰跃民,张文斌.产学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引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30-32页
  [23]龚益.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科技投资.2007(5):75-76页
  作者简介:
  孙丹(1984-),女,陕西宜君,北京开放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教育、知识管理、战略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是,对建筑安装工程投标报价内容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相关观点的提出后,可以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投标;报价分析  0引言  随着建筑集团市场标准化的发展,建筑企业(即承包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工程投标来承接工程项目将成为必然的方式。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投标报价是整个过程的核心,而报价的时候出现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出现没有中标。尤其是报价过低的话,不仅会遭到废标,而
期刊
摘 要:近两年来,重庆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迅速蹿红,一跃成为网红城市。根据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期间重庆市游客多达3859.61万人次,高居全国第一,但旅游总收入却只有187.62亿元,人均仅486元,远低于邻居成都的人均消费1420元[1]。重庆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的不匹配揭示了网红旅游发展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应对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网红景区难以带动深层次体验激发延伸
期刊
摘 要:军航空管通信网是军航空管的基础,网络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飞行的安全。本文对军航通信网的现状不足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发展趋势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以军民共建的方式进行军航通信网的建设。  关键词:军航空管通信网;军民共建;航空管制  Developing ATC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by Military and Civil Aviation  Abstract
期刊
摘 要:作为国际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现阶段正处在崭新的发展时期,若想落实稳定、持续发展,应持续发展与完善国家经济法。我国经济法理念与基本原则是研究经济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了解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亦是完善经济法理论的根本依据,应明确二者各自意义和价值,并以此来调节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经济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法;理念;基本原则  引言  经济法对
期刊
摘 要:结合实际,对高含水期抽油泵柱塞防偏磨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先是论述了高含水期油藏内涵,其次在解析抽油泵柱塞偏磨问题出现的成因的同时,对关键技术的操作方式进行解析,希望论述后,可以给此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含水期;抽油泵;柱塞;防偏磨技术  0前言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油田都已经进入到开发的后期阶段,高含水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该开采阶段中,主要的特点就是采油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抽油泵
期刊
摘 要:化肥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生产资料,安全使用化肥也关乎到农业产品的食品质量。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严格控制化肥使用安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强化化肥各项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几种化肥氮氯指标的检测方法,并与标准方法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化肥;氮氯检测;试剂;标准方法;分析;  一、前言  化肥是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盲目的使用化肥或
期刊
摘 要:基于1961—2011年广东25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分析了不同持续时间的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的阈值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大阈值为70mm;持续性极端降水类型以1d为主,占到总频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持续1d极端降水的高贡献率地区主要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占年降水量的20%以上,部分地区可达30%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方林可霉素滴耳液中盐酸林克霉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的方法,并对方法的精密度、结果重现性、回收率等进行考察。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盐酸林可霉素;地塞米松磷酸钠;精密度  一、前言  复方林可霉素滴耳液是一种药品市场上常见的西药,在治疗由敏感型细菌所引起的外耳炎和急慢性中耳炎症状上有非常好的疗效,其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盐酸林可霉素和地塞米松
期刊
摘 要:农业科技推广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使农业基础科技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已经成为更好实现农民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水平以及构建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也直接推动着基层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能够给农民带来较多利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还
期刊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旅游”,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1]。旅游消费作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不仅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而且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拥挤的景区人群充分反映了我国旅游业欣欣向荣的一面,但由于在旅行过程中,人体对不同地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饮食、作息时间的改变存在的不适,会使旅行者患上程度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