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找回自己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隆隆的火车声,我们踏上了西去“朝圣敦煌”的行程,经过一夜的颠簸,终于由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来到寂静的莫高窟。虽然归向一个省会管辖,但觉得非常遥远。可以想象,它因美丽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让一个朝圣者用长途艰辛来换取回报。
  第一天忙于开幕式,晚上夜幕降临,游客也差不多走完,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想着把白天的感受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面对着石窟瞎想,思绪纷飞,杂乱无章,也理不出头绪。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莫高窟之所以傲视异邦古迹,就在于它千年的层层叠加。看莫高窟,它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艺术生命,1000多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丽的生命,一代代艺术家向莫高窟走来,吸吮着它给每个人带来的艺术养份。
  因此,我不能在这暮色里总是徘徊,一点点找回自己,定心凝神,感召它的信息,梳理白天的思绪,白天看了什么还是记不大清楚,只记得导游讲得佛经故事和充满脑海的青褐厚重的色流,跳动的粉色,飘逸的线条,意象的人物造型,面对如此浩瀚的艺术宝库,我努力寻找着古代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艺术结合点,使千年古代艺术宝库能够滋养我的每个细胞,在这里仅仅听听佛经故事,对她多姿的神貌色彩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习绘画技法,对于一个当代艺术家来说又有点狭隘。莫高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召唤,因为我们是艺术的朝圣者。莫高窟是民族心底的色彩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超越了宗教,一切形式都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我们将会在这里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夜已深,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但我的思绪还没有静下来。
  (韩君,1964年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怀揣热情,探索以水墨写意之法表人之情,传人之神,从中得神似求形似。构思落墨不虑其形,而先琢磨其心。知其心则能定其神,定其神则其形自然跃于眼前,于是何简何繁,何实何虚,也自然有数在胸中。我往往表现太过而失其形,也常常塑造不及而失其神。我的败笔很多,有时我“屡战屡败”,但20多年来,我却是“屡败屡战”。要我说说自己如何画画,学步蒙童只能咿呀而语。我想咿呀几声也不妨,正可就教于艺坛前辈,同行师友
期刊
都市住习惯了的原因吧,初到敦煌写生还有点不适应,茫茫戈壁的浩瀚、荒凉,看一切的一切都有立不起来的感觉。在都市每天穿梭在丛林般的建筑中,好像忘记了抬头看看天空。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站在电线杆下都觉不出它的高度,所有的画面都有压缩之感。第一张写生就被曹兄戏曰“通渭莫高窟”,一句戏说点出了我对这种地域性的把握不准。在这里写生使我的心灵充满了恬静之感,对曹兄之言才会有更深的体会,绝不能浮光掠影地
期刊
[摘要]本文从李清照“春愁”里的闺音原唱,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与情感轨迹,揭示她的人生情怀、生命意识之演变。李清照的伤春词在表现女性的爱情悲喜、角色苦闷、精神风范、家国之情等方面其有积极的开拓与超越,其蕴涵的美好词性高贵而朴实。  [关键词]李清照;伤春词;女性视角; 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
期刊
本不是为了艺术,但现在是为了艺术。这么浩浩荡荡的工程,492个洞窟,1400身完整的塑像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可不是得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吗?这是来自宗教的力量。  看到北魏、北周的壁画。当时那些画工不懂得什么叫现代,谁是毕加索,更不懂似与不似之间,但是却能为了表现某一个佛教故事,画面运用自如、潇洒大气、现代;再看看唐代的壁画、彩塑又是那样的完美,严谨自如、栩栩如生、应有尽有,这是意
期刊
敦煌,一个曾经繁华的边陲要塞。  敦煌,一个繁华依旧的西部城市。  敦煌,因为千佛洞的壁画独立风行,风格迥异,举世无双,以它独有的壁画形式傲立在人类文明世界的艺术之林,而成为圣地。  斜阳洒金三危山,佛光普照九层楼。漫步在大泉河堤,钻天的白杨见证了莫高窟的沧桑,裸露的河床见证了千佛洞的流沙岁月。一时间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如今的敦煌,凸显昔日的繁华,到这里的游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
期刊
之前,我曾两次去过敦煌,但都是走马灯式的旅游观光。跟着导游的指引,参观几个洞窟,随着导游晃动的手电筒灯光,朦胧间看到漫漶不清的一些壁画,在一些前厅或过道的光亮处才能一睹壁画真容,但也只能匆匆而过。参观下来,面对着莫高窟的崖壁,望着一个个紧闭的窟门,遗憾地离开。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北凉至宋元的重彩壁画,对于学习、创作现代重彩绘画的我,无疑是学习传统重彩技法领会西部文化艺术精神,滋养艺术创作的最佳殿
期刊
在莫高窟“朝圣”的20多天里,我从大家对于壁画近乎教徒般虔诚的拜谒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的困惑和疑虑,那是我们大家都不愿触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我们是来“朝圣”的,但“圣”在哪里?又怎样“朝”呢?如果就是每天看壁画,作写生,那好像缺乏了点神圣感。我知道大家都很苦闷,但也都不愿去触碰别人的感受,只是在默想。也许画家们会在辛勤的创作中破解这其中的要义。  苦中求乐也是一种消解苦闷的方式吧
期刊
经过了多天的参观,先后观摩了包括安西榆林窟在内的70多个洞窟,感受比前几天更为强烈:敦煌有着一种别样的残破美。远观千佛洞,大大小小的洞窟,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透着强烈的沧桑感。近观洞窟,由于岁月久远,风雨侵蚀,使得壁画、雕塑自然破损,形成的斑驳效果,透着沧桑与厚重。  从壁画所呈现的现实效果看,经过了上千年的风化,形成了一种极近于现代审美的肌理感。浓艳的矿物石色随着岁月变灰变暗,以及部分墙面底色的
期刊
每个人都可以在敦煌找回自己,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找一个点去幻入。绘制壁画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我根本记不全他们的名字,我只记住了史小玉、平咄子、汜定全几个名字,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和才学应出资人之请开窟、塑像、彩绘,在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狭小的空间中创作出饱满华美、境界宏大、活力沛然、浪漫自由的壁画。在这里,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汇集、艺术成果在展现,画工们挑战着自己身体和精力的极限,毫不吝惜自己的时
期刊
贵清山,在甘肃漳县。听说,贵清山的风景很美,所以,我一直渴望能一睹它的风采。壬辰年深秋的一天,听朋友要去,便迫不及待地跟随她们乘坐大巴从秦州出发,去漳县贵清山观光旅游。  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车子已出了武山鸳鸯镇,延着乡级公路缓缓前进。行至距离贵清山50多公里的半山时,一股寒风隔着紧闭的车窗迎面袭来,不及遮挡,映入眼帘的已是一个洁白的世界。面对眼前的雪景,搞摄影的朋友兴奋地举起镜头抓拍下这美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