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自我归来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chuw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李清照“春愁”里的闺音原唱,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与情感轨迹,揭示她的人生情怀、生命意识之演变。李清照的伤春词在表现女性的爱情悲喜、角色苦闷、精神风范、家国之情等方面其有积极的开拓与超越,其蕴涵的美好词性高贵而朴实。
  [关键词]李清照;伤春词;女性视角; 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19-05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她少有诗名,才力华赡。现存诗文词皆为后人所辑录,词今存40余首。缪钺先生对其这样评价:“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创辟之才也。”①
  李清照的生平以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1127)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游于艺文,情谊甚笃;后期南下漂泊,丈夫客死异乡,生活颠沛流离。李清照的词多写爱情生活,是其生命历程、情感历程的生动写照。前期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以及伤时念远的抑郁情怀。
  本文着重解读李清照的伤春词,②从她的“春愁”情感内容的呈现中,勾勒由少女成为少妇再成为老妇的生命轨迹,解读一代闺秀隽才对人生情怀、生命意识的深沉把握。这些伤春词从女性视角出发,或伤春念远,或发以闺怨,或托物(事)言情,抒发国破家亡的悼亡怀人之意,闺情原唱,细腻动人,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情怀,其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独树一帜,无可替代。
  一、青年时期的伤春伤花情怀
  封建深闺制度下的女性常用伤春题材词表达自我情怀,因长年累月被束缚在小院深闺中,无法参与外界广泛的社会生活,她们就对身边自然景物的变化格外关心和敏感,愈加对自己的命运、生命状态和感情世界报以无微不至的关注。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甚至一场细雨、一阵轻风,都可能引发她们伤春悲秋、红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悄悲感。水流、花飞、云行,都是一种失去,是寂寥?是焦虑?是空虚?是怨恨?或者还有一丝希望?对多愁善感的闺阁女词人李清照来说,残春光景会更让她感知到超越常人的那份凄清孤寂的情怀。独处小院,独对闲窗,春色深深,少女时代的词人领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单,在青春易逝、韶华难驻的春愁主旋律中,写出了内心特有的闺中寂寞和若有所待、恍有所失的情状。例如“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甚至小窗外的春色和卷不动重帘的微风,都能引动她的愁绪幽怨,传递她凄清孤寂的情怀。李清照播洒的“催花雨”深含着少女的轻柔与婉曲,深藏着少女的哀怨与轻愁。以“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表现“梨花欲谢恐难禁”的伤春情怀最是女子笔墨,无论形容词“细”、“轻”,还是动词“吹”、“弄”,都暗示着幽闲安静的少女的眼光和想象,春天的美景在风雨中逐渐凋零,闺中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
  伤春情愫表现最为含蓄蕴藉的应是这首《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字里全无伤春语,但伤春情无处不在。雨后肥硕的绿叶涓涓流淌的可是伤春的眼泪?雨后瘦损的红花轻轻哭诉的可是伤春的悲歌?那情真味长的曲调和新奇巧妙的比喻均佩戴着女性特有的徽号。结句“绿肥红瘦”一语堪称词中之眼,寥寥四字,将一夜风雨后叶茂花稀的景象表现殆尽,作者怜春惜春的一片深情深含其中。
  总体来说,待字闺中的少女时代和南渡前的前半生,李清照的内心就荡漾着一种自然感发的凄清孤寂的情怀,用一个“瘦”字可作为她早年伤春词里最为传神的代表。
  二、中年时期的伤春伤别情怀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伉俪,婚后居汴京,俩人伉俪情深,一同收集、校勘金石书画。大观元年(1107),两人移居山东青州,凡十年。婚后的生活既有相聚的甜蜜,也有别离的思念。丈夫任职官府,有时不免暂别,使李清照的伤春词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春怀人的忧郁色彩。
  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伤春念远之作,充满了离别之怨。以春天的潇潇风雨和落红春花为视角,通过人物在春景中的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深闺思妇的孤寂、愁闷和对远人的思念。“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醒时空对烛花红”,“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传递出词人与丈夫小别轻分后,怅怅然若有所失、茫茫然不知所为的愁绪。“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则是“以乐景写哀”,运用情景相悖的对立描写,一倍增其哀情。杏花开遍,春光将老,思妇独守空房悲凉怅悯,透出怀人之思深情切。
  与其他女性词人的伤春词相比较,李清照的词含而不露、怨而不哀,丝毫没有愁绪中的颓废,伤春情怀含蓄蕴藉,幽怨中微露娇嗔,思念中交织企盼,托出思妇盼归而不便直言的一片真情。《古今女史》上说:“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才子佳人,千古绝唱。”③《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前有“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上有赵明诚题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④其伉俪之恩爱至情,一见如此。虽然人隔天涯,但夫妇两人心灵上仍有着相互的理解和慰藉。因此,李清照笔下的伤春闺怨词于轻灵酝藉中婉转缠绵,深沉凄婉又怨而不哀,往往最终能在柔弱低徊中有所振作,给整篇作品加上几笔明亮的色彩。如:“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小重山》)“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为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开篇是对春天的深情描写,春草初现让词人蓦然感觉到春意渐萌的盎然生机。词中“春”是新生的力量,“长门”则代表被弃的现实,是充满去势与失意的,“春”与“长门”之间,意味着一新一旧两种势力的抗争消长。“春到长门春草”一句,表明人事之沧桑无法抵御自然之规律,蕴涵着春日思妇心中几多微妙变化的情感,那是对自然新生的欣喜和不便明言的期待心绪。接着,词人又将眼光移至她始终挚爱的梅的身影:“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江梅此时虽然清寂,却包含了希望和勃勃生命力,是一种无法阻挡的新生的惊喜。这看似清寥的春天的背后,却孕育着即将到来的绚丽与繁华。面对如此清美的春日之景,闺中无事的词人只有烹茶饮茗了。“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将茶喻春,茶中品春,是词人对春深刻的愉悦感受。“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春色、春思与深院重门在彼此角力,但春意盎然,重门无法关住,作者内心的自如赞叹一如这个美好的黄昏一样。“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在过去的二年三春里,词人也许是有着长门之怨、婕妤之叹的,但可贵的是,如今词人走出了这一负面的氛围,重新回到了往日美好的心境中。因为春天的归来,词人主宰了自己的情绪与心境,内心产生的一股绵久的自信的力量,如浴火的凤凰重生,如久违的游子回家,有一种自我归来的渴望认可。这是词人走出长门阴影之后对身边节物的重新发现和珍惜,更是一种回归自我的美好心态的呈现。春在长门中,春在江梅上,春在碾玉成尘的茶中,在花影与重门中,在疏帘与淡月中,中年的李清照从春的踪迹里诉说心曲,除了表达伉俪暌违之外,从刻骨相思和浓重愁怨里重新寻找到自我价值,在压抑中自振、在哀怨中自拔、在凄苦中自强,从而让一腔伤春情怀虽缠绵而不流于纤弱,充满了不同凡俗的高标遗韵。这也是她的伤春闺怨词与其他词作迥然有别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三、晚年时期的伤春伤时情怀
  靖康年间,金灭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李清照南下避难。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绍兴四年(1134),卜居金华,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家国的重重灾难压迫着她,特别是奔波逃难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不幸损失殆尽,使她永远无法抖落心灵的苦难,重新找回昔日的笑容,一片孤独而恍惚的凄厉心情伴随她度过残生。
  李清照晚年的伤春词结合家国之思,抒发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伤心巨痛,风格也由清俊旷逸转为沉郁哀苦。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香尘花已尽)等,皆感时伤旧,抒国破家亡之悲、夫妇永别之恨,表达乡关之思。这些伤春词由于意境沉博,熔铸了家国之思,故有较深广的社会内容,不似以往女子的幽栖题材偏于狭隘、伤于纤巧柔弱。
  (一) 伤悼之思
  《孤雁儿》一词通过咏梅,引出伤春悼亡的主题,表达对亡夫的无限思恋:“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赵明诚病逝后的某一个春天,室外梅花已经开放,往事旧情像流水在词人心中滔滔流过。远处传来《梅花三弄》的凄怨笛声,使词人跌落到更深的痛苦之中,词人由咏梅连及悼亡。一场风雨,催落梅花,更催下词人的“千行泪”。这首词为我们展开动人心魂的一个哭祭场景。风声似哭,哭声如风,风声哭声交织一处;雨洒似泪,泪洒如雨,雨水泪水融为一体。宇宙在呜咽,天地在哭泣,诗人在流泪,天、地、人同声一哭,共同追悼赵明诚的英年早逝;这一刻,爱梅如命的词人意欲将“香脸半开娇旖旎”(《渔家傲》)的梅花赠给夫君,然而,“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如今生死两茫茫,词人只有在空荡荡的“玉楼”中孑然而立、黯然而泣,哭声与春天的“小风疏雨”声组成一部悲恸欲绝的哀乐在天空盘旋、回荡。
  李清照为春天留下了伤悼的眼泪,“吹箫人去玉楼空”,她只用了一个典故就告诉了所有的人她在怀念谁,她在为谁落泪。当年夫妻二人共赏烟霞,品鉴字画,收藏古物,约好一起编写《金石录》,不就和萧史、弄玉一样恩爱和谐、琴瑟谐鸣吗?“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阴阳相隔,不仅隔着空间,也隔着谁也跨不过的时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永远都是珍藏心里最美好的梦。为其难得,所以可贵,从词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她为这份情感之梦而落下的真挚而清脆的泪之声音。
  (二)身世之悲
  晚年,历尽沧桑、饱经离乱的诗人由“葛天氏之民”(《金石录后序》)沦为“闾阎嫠妇”,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的逃难生涯,默默承受着处世之孤,时时品尝着身心之苦。词人以饱蘸血泪的画笔勾勒了一幅幅伤春风雨图,往事情怀像无边无际的凄风苦雨跨越时空,形成一幅人生的巨大背景,将词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为一体,熔铸成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实录。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春作者在金华避金人之乱时。上片“风住尘香”两句写风吹花尽,极目伤心,因而日高方起,懒于梳头。接下“物是人非”两句,概括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绝望,最为沉痛。由此回溯“日晚”一句,与中年时期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里的“起来慵自梳头”,语同而意之深浅轻重大不相同。下片一笔宕开,使我们想起多少年前作者少女时代“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今昔对比,深切体会到“物是人非”,不禁令人感叹唏嘘。前两句虚,后两句实,前两句开,后两句合,曲折反映出作者微妙的内心活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舴艋小舟载愁来比喻愁的沉重,将无形的愁有形化、物质化,可谓新颖而别致。这首词所抒发的“愁”已不仅仅是因为伤春引起的,实际上,词人的离愁别恨与国破家亡的巨大事变相紧密联系,伤春词承载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深悲巨痛。   (三) 乡国之恨
  李清照力倡“词别是一家”,主张以诗言志、以词言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为作者南渡后作,是一首明显表现思乡之情的作品,寄托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上片措语轻淡,词意轻快,以“风柔日薄春犹早”发端,和风拂煦,春回大地,景色美与“心情好”产生了“谐振”。下片用设问提起,语气陡转,悲情凌空而来,北方沦陷,金人的铁蹄早将诗人的家乡及半壁河山践踏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柔风”吹拂的是一颗沉醉的爱国心,作者着意将极不协调的反差强烈的情景拼接在一处,更能突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诗人乡情之切、之真、之深。接下“忘了除非醉”三句是词中警策语,让一日而九回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强烈而不失蕴藉,可以看出,作者早期轻快明丽的词风已转入一种沉郁顿挫之美。
  李清照晚年伤春词是动荡时局的象征,与辛弃疾《摸鱼儿》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喻南宋政权的摇摇欲坠、日薄西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南宋统治集团的警告和发自内心的黍离之悲。词人借一个特殊时代的“初春”倾吐出了那个时代共有的心声,拨动了无数同频共振的生命之弦。她对山河残缺的关切和时势飘零的感慨,一片凄凉,声闻纸上,令人动容。“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⑤她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至此也更臻成熟厚重,在女性词坛上划出了深深的一道忧国忧民的印痕。
  四、李清照生命情怀的主要具体意象
  作为一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能够卓立于众多女性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这与她始终真率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保持爽直、自由、倔强的个性密切相关。从她的一生所作所为来考察,她是一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始终关切国事,不愿默守闺中。这种自强自信的个性,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规范相违背,她与现实观念、周围社会的碰撞、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种种叛逆的方式。卓然独立、通脱不羁的个性,让她的作品脱去了脂粉气,而表现出一种清空婉约、俊逸豪举之风,传递出她精神性灵上的敏锐聪慧。
  清末沈曾植在《菌阁琐谈》总结易安词的审美容量带给后世的感动时,耐人寻味地提到了两个方面:“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⑥自前者言,李清照以善感之心,抒发人间的渺渺若愁、依依相思之情,足以令后人如醉醇酒。这种婉约之风也是历来的评论家多所论述的一个明显特点。自后者言,李清照的精神气质中颇含“神骏”之处,故能在沉挚中见疏朗,在缠绵中见俊逸,散发一种清旷之美,滋润着魏晋风流的审美情趣。作者的孤高姿态不难与魏晋的一些狂狷之士连类。李清照在困境中仍葆有心灵安顿之意,是对魏晋风度的汲取与提升。从词中可以看出其生命情怀主要表达的两种具体意象:
  (一)梅花
  词人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写了许多咏梅花的词。从现存李清照所留下的几十首词来看,关于梅花的至少有14首。李清照写梅,以梅自况,以梅之清逸品格喻己之高洁情操。正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有一个短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做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有意为之,即有矫俗之意,咏梅,即在咏其高贵的品性与词性。幸田露伴有一段精彩的评梅:“梅生于野,生于山,生于小川之畔,生于荒矶之隈,不独一己之花香艳清美,亦使周遭诸物焕然生色。崩颓之垣,歪斜之衡门,掌大之瘠田,粗陋之小社……此等令人黯然忧戚之地,因有一二梅花绽放,遂成佳景……读《出师表》而不堕泪之人犹可为友,不好此花之男不堪为奴矣。”⑦梅花孤瘦,玉洁冰清,象征着诗人的理想襟怀,其幽独闲雅之神韵也正暗合词人自己的落寞情怀。“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李清照以这种执着的情怀,对梅花持有珍重而爱赏的感情,为春天的梅花沉醉病酒。她生性倔强,晚年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难与挫折,仍然雄心不灭,深究一层,李清照是把高风亮节、坚强磊落的梅花作为一生的行为标格。
  (二)酒
  沈增植《菌阁琐谈》评价李清照的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⑧李清照词所表现的“丈夫气”,仅举其所叙述到的“饮酒”行为为例。在她的词中出现与饮酒类相关的词语有“小酌”、“醉”、“金尊”、“绿蚁”、“沉醉”、“残酒”、“杯深”、“病酒”、“酒盏”、“酒意”、“酒阑”、“尊前”、“把酒”、“玉尊”、“酒醒”、“扶头酒”、“酒朋诗侣”、“杯盘”、“酒美”、“淡酒”、“醉后”、“绮筵”等。在现存的李清照40多首作品中,有22首词与饮酒联系在一起。李清照的饮酒行为,非常明显是对男性的模仿,是向男性社会靠拢的一种表现,因而也显示出她的“丈夫气”。在所有与饮酒相关的词语中,“醉”字非常频繁地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一共出现了十次,如“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夜来沉醉卸妆迟”(《诉衷情》);“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渔家傲》)等。
  酒往往是魏晋名士保持精神自由的象征,陶渊明《饮酒》组诗表现了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饮酒是他心量宏放的见证,也是他的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饮酒具有自我存在认定的意义,酒能忘忧,又能肆情,所以最能体会“泛此忘忧物”的李清照,也最能体会“挥杯劝孤影”的清寂,她用艺术创作上的融铸之功,间接地流露出独到的发扬之意,明代徐士俊评《凤凰台上忆吹箫》时曰:“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⑨因为惜花,词人为花沉醉痛饮,真乃赤子情怀!李清照用酒抒写闺情,“未成沉醉意先浓”的伤春情以酒浇愁,醉入梦乡。特别是“东篱把酒黄昏后”,在构思上既出人意表又神合自然,借“东篱”表现女子固守闺思的处所,且因东篱意象的联想力,使抒情主人公特具一种持守自我感情的内美。
  五、李清照生命情怀的词性词风   因涉历生活境界不同,写出了伤春抒情主体内在情绪的低昂与张弛,境随步变,情由境生,李清照的生命情怀正是在转折跌宕中见其奇峭苍峻。早期伉俪情深,叠相酬和,雅擅闺闱风雅之乐,晚年以一个孤舟嫠妇的身份,漂泊在江南客地,后半生陷入深深地苦痛与纠葛之中。故国沦亡,身世浮沉,自己和丈夫本该选择“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何处呢?残山剩水,令人痛伤!因此,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往往吐露的是易代之际悲咽激荡的唱叹,沉郁冷峻的人世沧桑。尤其晚年伤春词血泪交迸,彷佛告诉我们一个惨淡无情的事实,昔日俊杰之士,亦同逝水,而今只有无情明月,夜夜映照着凋敝的垂柳、消歇的秾李。当断猿悲咽的声音响起,怎不令人感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更何况积素凝华的南宋江山也眉黛惨淡,就如同词人凄切的面庞!词人兴起的士大夫阶层的家国之思,沉郁蕴藉、冷峭苍凉,顿时将山川天地一同带入浩莽的愁思之中,从而增强了词作的思想意义。
  易安词传递而出的深沉力量让人感奋,其美好的人格,高贵而朴实。伤春之情让深妙的、芬馨的、清雅的、高傲的心灵的神韵表现出来,深深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无论她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幸福的时刻,这种高贵而朴实的性情都潜在心性里面,不会受丝毫的伤害。她将美好的词性融入词章,当风高歌,自信而豪迈,无媚态也无俗态,其词感情的“芬馨”和意态的“神骏”,都表现了破格出奇的精神追求,天性罄露,情真意切,别具一派爽朗自然的风韵,其诗文词共同体现出的思想境界大气而又深邃,可谓女性中的神骏不凡者。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李清照扩展了女性词的审美风貌,她的词反映了女性生命意识的演进,在表现女性自我精神面目的完整性、女性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和心理感受的幽深性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开拓。“无论是在表现个人的爱情悲喜、精神风范、还是角色苦闷、家国之情,她所写到的层次,总有为时人所不及处。她所写出的女子,真实易感、骄傲神骏、深沉忧苦,是全面生动的女性形象,为男性词人笔下所未见。这是个对于她的时代精神有超越性的女子。” ⑩ 易安词在识力与气质上散逸出女性少有的豪放不羁的风度,改变了女性词坛上偏于轻软浅切的风气。发现自我,反思人生,积极探寻生命历程的意义,李清照以精致的词笔,写出艰难的时世与起伏跌宕的身世图景,造就出一颗清婉真挚的“词心”,在女性词史上耸立了一座令后人企羡的丰碑。
  [注 释]
  ①缪钺著:《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②文中的李清照词均援引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④参见《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第26页、第28页。
  ⑤宗白华:《美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⑥《中华活页文选》,2005年第6期,第11页。
  ⑦《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第37页。
  ⑧参见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页。
  ⑨《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第32页。
  ⑩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其他文献
莫高窟,从十六国始,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数代不断开凿、建造而蔚为壮观。岁月深处,有什么能像莫高窟一样历经沧桑却越发璀璨?2000多年来,有什么能如莫高窟这般,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  公元366年,游脚僧乐僔走遍西域大地,来到敦煌。他登上鸣沙山,向东眺望,看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妙佛光,内心欣喜,视这里为圣地。于是,驻锡敦煌,在莫高悬崖开凿了第一
期刊
大约30年前,我曾在敦煌遭遇过一次意外。若不是遇贵人及时搭救,可能已经魂归当时水位还相当之高的月牙泉中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睁眼之后哇哇吐水的难受劲儿,和心里对自己逃出鬼门关的庆幸。  物是人非,执画笔探索30余载,我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再来敦煌,兴趣点和兴奋点都好似发生了变化。年轻时候更吸引我的,是壁画中体现的较为表象的东西,常常惊叹于古人技法的精妙、色彩的绚丽。而如今,令我更有感觉的东西反
期刊
历史的沙尘,刻录了为数不多的创造者、保护神、探险家、破坏者的光荣与耻辱,更湮没了数以万计劳工与画工的艰辛与执着。  这样的深沉,或许是出于我的矫情,推想当日,他们应当极为纯净,纯净到在简单的衣食所需之上,涤除了所有的名利追逐,而只为传达诸佛的灵光,并借以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每次将视线从洞窟的底部一点一点向上移动,平静、激动、虔敬,直至眩晕,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是工匠吗?似乎不是,因为工匠无法
期刊
敦煌是什么?在这里它不再是地域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以宗教精神为核心的朝圣之地,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浓郁浪漫气息的艺术朝圣之地。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古丝绸之路上一个仍然充满活力的文化学领域研究的资源宝库,这应该就是敦煌。  我在敦煌看到了什么?敦煌壁画是以线型结构与浪漫想象的意象造型及恢宏的色彩为基础,以形达意,线面结合。早期壁画在表现上自由奔放,节奏感很强,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很好地阐释了宗教内容与精神,
期刊
夕阳下的三危山,由金黄变成彤红,似熊熊烈火燃烧,壮观至极。这样的景色,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这里边肯定有乐僔、法良,有李丁陇、张大千、于右仁、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在这片山坡上,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泥土结构的佛塔,大多是不知主人姓名的“舍利”塔,它们与莫高窟隔河相伴。我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角度为它们拍摄了不少照片。我的同事中有人忌讳不拍它们,而我却以极大的热情反复拍摄。历史上不是有许多礼拜佛塔的故
期刊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  敦,厚也;煌,大也。敦煌绘画虽然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大框架,但是其风格是多元化的。从南北朝起,隋、唐、五代、宋、元,其
期刊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不心外求法,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任何功利、
期刊
数十年前,一群比我们还年轻许多的寻梦者,在佛的感召下,弃乡背井,身背行囊,行色匆匆,同样站在这里,虔诚如信徒般地守望着南北窟区几百个洞窟,清贫的日子,怎样熬过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我明白了,也是这样一个清晨,他们在阵阵莲花般滋味和点点间离的光影中,放弃了自我,情愿与青灯为伴,在木鱼敲击的节奏中与历代大师做千年的对话和神交,心中充溢着喜悦,面带着菩萨般的微笑,在神域盘桓,寻着精神的彼岸,走向佛国胜境! 
期刊
多年来我怀揣热情,探索以水墨写意之法表人之情,传人之神,从中得神似求形似。构思落墨不虑其形,而先琢磨其心。知其心则能定其神,定其神则其形自然跃于眼前,于是何简何繁,何实何虚,也自然有数在胸中。我往往表现太过而失其形,也常常塑造不及而失其神。我的败笔很多,有时我“屡战屡败”,但20多年来,我却是“屡败屡战”。要我说说自己如何画画,学步蒙童只能咿呀而语。我想咿呀几声也不妨,正可就教于艺坛前辈,同行师友
期刊
都市住习惯了的原因吧,初到敦煌写生还有点不适应,茫茫戈壁的浩瀚、荒凉,看一切的一切都有立不起来的感觉。在都市每天穿梭在丛林般的建筑中,好像忘记了抬头看看天空。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站在电线杆下都觉不出它的高度,所有的画面都有压缩之感。第一张写生就被曹兄戏曰“通渭莫高窟”,一句戏说点出了我对这种地域性的把握不准。在这里写生使我的心灵充满了恬静之感,对曹兄之言才会有更深的体会,绝不能浮光掠影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