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印者优选的三类印风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4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学篆刻的人来说,都会面对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开始学刻印?据我了解,初学刻印者大抵主要从以下三类印风入手:一是从秦汉印尤其汉印入手,二是取法明清流派印风如浙派、皖派等,三是直接从学于近当代印家。那么,这三者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呢?
  一、汉印
  众所周知,汉代是我国印章发展史的一个巅峰时期。汉印对于印章的基础研习,无论是篆法、章法还是刀法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宝库。
  篆法上,我们看到的大量汉印都是相对平整匀称的统一风格,这构成了汉印的基石。但仔细研读汉印,我们又会发现其往往在平正中生出万千变化,展现出“大巧若拙"“大道若筒"的特质。
  章法上,汉印总体上以白文印为主。但看似单调,实则变化无穷,比如笔画增减、疏密对比、线条延缩、印面分朱布白、文字呼应、视觉平衡等。
  在刀法上,汉印亦有可取之处。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汉印已经能够充分展现刻印的精华,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看似平常似不平常、看似不变却变化无穷。寓巧于拙,细微处有真章,这是汉印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明清流派印
  明清流派印是常被视为可以和秦汉印相媲美的,也是很多学印者的取径之道。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浙派的西泠八家,皖派的邓石如,“晚清四大家"的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印坛巨擘,在篆法、章法、刀法、残破乃至边款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而其他名留青史的印家也往往都有其可取之处,不一而足。“兴趣入手,事半功倍”。初学者可根据自己喜好的印风,自选或者在行家指导下择其学习,大原则是先精一家后再旁涉其他或上溯前朝印风以增滋养。
  三、近当代印家
  民国以来,随着出土文物和文字考据学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篆刻家。虽然开宗立派者少,但就内容和技法表现而言,则更加成熟和精妙纷呈。删繁就筒,近当代印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工稳一路。典型代表如赵叔孺、王福庵、韩登安、陈巨来等。这一路印人的印作总体力求平实工整、圆潤秀劲,渊源出自汉白文印和圆朱文印,并在刀法传笔法方面施以变化实践。为现代众多学印者所喜欢。
  2、 写意一路。典型代表如来楚生、韩天衡、王镛、赵熊等。这一路印人的印作往往恣意雄强,运刀如笔,印从书画出,比之前人在刀传笔法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章法和刀法方面也更加精熟和运用自如,可视为画中写意。
  3、 旁支一路。这一路印人的印作往往具独特面貌,以某类“非主流"取材或者风格为人称道,或稚拙,或奇丽,或散谈,或狂野,而在技法上则注重刀笔合一,以意取胜。这类印风虽小众别致,亦博得部分初学者青睐。如单刀直入的齐白石,用刀爽利,大开大合;以甲骨文、金文入印的简经纶、苏金海,印风自然雅逸……
  以上三类印风各有千秋,无论是循着印史发展源流,还是自今入古向上溯源,都有可取之处,只是取径不同而已。无论从何入手,学印都当先专精而后广博,且在某个阶段用心潜研汉印,以固根本。
其他文献
我喜欢借助田园野趣为主题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追忆和留恋,寄托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思。初春,清風明月,万物复苏;夏日,鸟语花香,短声如潮;秋时,瓜果满架,硕果累累。最难忘记的是我和小伙伴们穿着土布裤衩,赤着脚丫,头套柳条圈,手持干瘪树枝,在绿色的田野中天真无邪地穿来穿去,斗鸡唤狗好个痛快。紫气东升,牛羊出圈,鸡犬闻声,摇栌汲水……这些诗意般的景色是都市人难以领略的。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心
期刊
论画之巧拙,山水当拙胜于巧,花鸟当巧胜于拙。余谓山水应有七分拙,花鸟应帯三分拙。若仅求其巧而不解于拙,则流于薄弱矣。作画贵静净,静则雅,净则美;静在心灵之修养,净在技巧之修养。  凡临摹惠作,必须探讨其笔墨,噓吸其神韵,若徒求形似,食而不化,亦复何益。  写生之道,贵求形似。然不解笔墨,徒求形似,则非画矣。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意即在乎是。而世之拙工,往往借此以自文其陋,可称大
期刊
笔者从多年的习书经验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书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期冀对初学者有一定的裨益。  一、行书学习之路  行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书法史上的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恬叫作“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
期刊
陸俨少人物画谱(二)
期刊
凌大耕,1956年生,浙江嘉兴人,号积水墨人。他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尤为嗜好,师从著名书画家吴蓬先生,涉猎金石书画,又先后受到国内名家的悉心指点。现为浙江嘉兴老年大学山水画教师。  其画风笔法简练,层次丰富,意趣深隽,变化无穷。作品多次在各级展览和报刊中展出和发表,201 3年举办个人画展“感悟大地之美”。近年来,作品屡被国内外人士所收藏。  张占基,1943年生,字青山,号翰墨斋主,山东
期刊
书法教育是一套庞大、繁杂的系统,它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学习书法来领悟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需要漫长的修炼过程,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技术环节的训练至关重要,正所谓"技近乎道”“由技入道”。  2012年,我到老年大学任教,担任篆书和草书的教学工作。在这之前,我一直从事书法创作和教研工作,但是对老年书法教学还从未涉猎过。在长达7年的老年大学教学过程中,我的个人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与这些老前
期刊
生态美学的产物  毋庸置疑,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协调自身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比如当代花鸟画,绘画语言形式与前人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转变和发展,画家在构图形式上增加了构成意识,更加多变,色彩方面也向装饰性发展,其自身表现力进一步加强。加上绘画材质和工具方面的进一步丰富,使花鸟画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们当中不乏蕴含兼具书写性和主观意象表现
期刊
《殊芳真色》陈泽芝  牡丹是春天最骄艳的花朵。古人在漫长的植物栽培过程中,选择性的增强其花朵瓣数和尺寸,成就了雍容华贵的品相。春风之中百卉争芳,牡丹傲然而放,自有一种豪气。此作干老、花娇、叶飘举,是充分展现春风过花庭的作品。画面结构边角处置得当,空白比例和谐,落墨大胆,花叶结构分明。通常说,画花难画叶,作者如能再注意一下墨叶比例的一致性,则会让作品更加出色。  《永远的金孔雀》张战国  人物肖像画
期刊
在过去,粥也被称作“糜”“”“酏”。《说文解字》解释为:“糜,糁也。从米,麻声。”至今在山东临沂一带,一种用玉米做的粥还被称作“糁”。另外,《礼记·檀弓上》中也有记载:“粥之食,自天子达。”  我们说的“养家糊口”中的“糊”,本字应该是繁体字“餬”,会更合本义。  粥是一种半液体的黏稠食物,温软可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因为这种特质,至少在周代,粥就被当作“敬老”食品了。《礼记·月令》记载:“(仲
期刊
上海老年大学向维拉斯主席赠送书画长轴  4月11日,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国阮联络部和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主办,上海老年大学承办的“老年教育东方论道——2018老年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上海举行。  本次活动,有来自国际老年大学协会和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媒体的200余人参与。在其间的主题互动交流环节,上海老年大学学员代表薛英,结合自身书画学习的感受及平时参与书画活动有关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收获,同大家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