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就是生活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n79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借助田园野趣为主题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追忆和留恋,寄托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思。初春,清風明月,万物复苏;夏日,鸟语花香,短声如潮;秋时,瓜果满架,硕果累累。最难忘记的是我和小伙伴们穿着土布裤衩,赤着脚丫,头套柳条圈,手持干瘪树枝,在绿色的田野中天真无邪地穿来穿去,斗鸡唤狗好个痛快。紫气东升,牛羊出圈,鸡犬闻声,摇栌汲水……这些诗意般的景色是都市人难以领略的。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心中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怀念之情和表现欲望,因为我对这一切太熟悉了。我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涂抹,画出这片飘溢着父母般浓浓情意的黄土地。
  我爱黄土地,更爱黄土地的金秋。金秋是丰收喜悦的季节,到那时,开在篱芭墙上的扁豆花会扬起火红火红的风帆船,竞相斗艳;房前屋后的丝瓜、葫芦,此枝交错、相互攀延;黄土坡上的狗尾巴草更是无言无语,自由自在地顺风飘动……
  中国画不是单纯对物象的肖形描写,而是借助对象寄托作者的情感,如同古人所言的“心画”“心斋”“心印”。中国画家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秉承了一种独特的性格和风范,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支撑。花鸟画不是画“标本”,花鸟画一笔下去不但要有造型,而且还必须有情感。笔墨是心灵的延续,也是画家的心迹与人格。
  “花藤愁不乱,能乱即有神”。这里的“乱”不是无序,更不是草率粗野,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一笔两笔不嫌少,千笔万笔不嫌多”的法则去处理画面的疏密空间关系。绘画是作者将心灵感受物化为视觉形象的艺术。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我尽可能在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基础上逐步向形式构成探索,力求避免对传统的简单因袭和相互抄袭,争取在本体语言上有所突破,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符号性是传统文化的延伸,这种符号性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表现在意象的营造上。离开了境景的客观性,情无所寄,意无所托,任意涂抹则可能走向形式化。乡土之情既滋生了我主观的“意”,又赋予了我客观的“境”,情思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从而使作品能如实地表现生活,表达心灵,用真诚去演奏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不愿把自己局限于某家某派,更不满意在艺术上表现上的四平八稳,我要认真研究别人,更要认真研究自我、认识自我、竖持自我。
  艺术离不开生活。特别是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更要在生活上下工夫,不断到生活中亲身感受,才会有更新的突破。画卷是画家清净自心的外化,是自心顿悟的体现。祖国大地的一草一木,将是我一生歌颂的主题。
其他文献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独具面目,使汉篆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
期刊
“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  “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
期刊
从事中国画创作,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对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中国画有所认识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包括对书法创造原理的了解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因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以线为基础的,没有运用线的能力,很难入中国画之门。此外,我们还要明白,研习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必须从临摹古画入手,以掌握其笔墨程式,然后再通过写生,个性化地运用和变化这些程式,逐步走向创作。唯有如此,纯正的中国画的格调、趣味,才能得
期刊
王旭东山水畫技法(五)
期刊
步骤一:仔细画出朱顶红最上端两瓣向上伸展的非遮挡瓣的形状,然后再依次绘制出细长的花丝、花蕊。描绘时,特別要注意这三个部分的起始顺序,切勿不经仔细观察而随便下笔。(图1)  步骤二:顺势画出朱顶红其它的四片花瓣。需要注意的是,花瓣的挤压关系和打开的朝向关系。(图2)  步骤三:继续绘制出朱顶红主花后方的待放花苞。特别注意苞瓣边缘的厚度和起伏变化。(图3)  步骤四:视角转移到下方,开始绘制厚度较大,
期刊
“为时代立传,为劳动者塑像",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所生活、劳作的场景,更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外美术史上,出现了数不尽的歌颂劳动者形象的精品力作,妇孺皆知的如:米勒的《拾穗者》、库尔贝的《石工》、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陳北老农》系列等等,皆为具有经典力量的劳动者美术形象。  在画家的眼中,那些在我们看似简单枯燥的劳动场景不仅不显得乏味,反而是充
期刊
图28《长风剪不断还在竹叶间》作画步骤之一  以侧锋笔法画石,等干后罩染淡赭色,罩色时要见笔,以与石头笔法谐调。  图29《长风剪不断还在竹叶间》作画步骤之二  加上墨竹。墨竹要有風势,以产生意境o  图30《长风剪不断还在竹叶间》作画步骤之三  加上竹笋。以双勾法勾染蝉衣,干后以浅绛法着染赭色。竹笋下亦点染赭色,以使画面融洽。  图31《长风剪不断还在竹叶间》作画步骤之四  题款钤印,整理完成。
期刊
七、不同形態的狗
期刊
苏东坡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日阳气回升,百花争艳,江水渐暖,而最先能够感知的则是悠游于水中的鸭鹅之属。虽然诗人偶有提及,但自古描绘鸭鹅者却不多见。  明代陆治的这幅《红杏野凫图》,可以看作是对苏轼诗句的图像呈现。不过,这里是杏花而非桃花,其水墨意笔手法,有别于普遍描绘翎毛鸟兽的精微细谨,但却给人一种别致的文雅之感。  陆治(1496—1576),字叔平,因其所居于包山,故号包
期刊
第十七讲正与奇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论述了书法学习中,平正与险绝在不同阶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书法学习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与奇,不仅仅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即使在同一阶段,还要深入理解其辩证关系。潘天寿说:“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禀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