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充分把握了“双师型”教师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探讨了培养实践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明确“双师证”教师的鉴定标准;积极向企业聘用高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政府牵线协调,确保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的提高: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状举措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因为它左右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院校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努力下,近几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其举措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探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面的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技能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协调发展,以实践动手技能培养为主,以满足并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教学理念而提出的。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行业研究者们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他们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较多,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四说:一是“双证”说,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二是“双能”说,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三是“叠加”说,强调“双证 双能”;四是“双职称”说,有讲师和工程师的职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指既具有高等院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称,如讲师、(副)教授等。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它是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质量融合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综合型教师。
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识不充分。
认为“双师”即“双证”。高职教育行业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为判据。从表形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重实践的特性,但在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健全之际,资格证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等值性值得考虑,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属“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榷。“双证”即“双师”的观念,在实际中使得教师积极投入考证行列,使得教师成为考证能手,结果出现教物流的拿会计证、教机电的拿MBA证,为拿证而拿证,已严重偏离“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方向。
2 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经近几年扩招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一定比例。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况与实际要求仍有差距:数量不足、整体素质较差、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等。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可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由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的实践经验,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更是少之又少。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开展,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些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的现状。
尽管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劳动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使教师们取得了培训证书,但这种培训仍然较多停留在理论环节,而最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培训仍是不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3 校企产教融合不紧,教师实践场所和机会很少。
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对教师进厂实践学习收费偏高,让校方难以承受,或考虑到自身的技术保密、生产管理等因素,多数企业不愿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科技研发、生产调研等活动。即使少数教师想办法进入到企业内挂职锻炼,但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也不会对教师开放,人为地设置障碍,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生产与教学融合不紧,让实践教师只能得到少许的实践经验,并未起到解决教师实践技能差的本质核心问题作用。校企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很少。
4 教学任务繁重,实践时间锐减。
近几年,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并快速发展,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加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能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时间保障,造成脱离生产实践的现象更加突出。以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近120名教师,2800名左右学生,师生比为1:15,副教授每年至少要完成550个学时,讲师则要完成450个学时,面对如此高的工作量,教师就很难抽出时间去企业一线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和提高。这必然导致教师无精力向“双师型”冲击。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1 明确“双师证”教师的鉴定标准。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同时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况,提出“双师证”具体鉴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部门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证”含金量。
2 积极向企业聘用高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应积极从专业对口企业聘用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或操作技能,并具任教师基本资格的人员或离退休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或专职指导教师。他们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授给学生,加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校内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起指导帮助作用,使被指导教师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成功转型。经调查,江西机电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在向企业引进或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走在江西省的前列。
3 政府牵线协调,确保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的提高。
本着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负责的态度,地方政府利用权力或经济杠杆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起到牵线搭桥作用,并在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其运行方式可参考师范类院校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文的形式指定某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习基地,并把对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学习工作满意与否作为对企业综合考评的指标之一。
当然,教师可制定灵活机动的时间去企业实践学习,如每周的双休及每年的寒、暑假等,这非常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实践动手技能。在具体运作时,首先,教师应利用在企业进行调研、岗位学习等时间,到一线熟悉机床设备、工艺流程、员工操作技能和生产注意事项、管理机制、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情况,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其次,尽可能促进校企联合,让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规划、生产工艺流程的制定、生产管理等活动,让教师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扮演某一角色,这必将促使教师向教学、管理、生产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再次,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内、外组建的各种实践培训基地的建设过程,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 领导重视,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真正放到关系学校的前途与发展的高度,使教师培训上有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学校可作调整,科学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有充足时间接受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时,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标准,以此对教师进行衡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实施。最后,要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对获得“双师证”资格的教师要给予享受培训、进修及项目研发补贴等优惠待遇,以此吸引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努力。最后,教师在职称考评、加薪、晋级时,要重点考虑或照顾取得“双师证”的教师,从机制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对不愿意参加“双师证”培训,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及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则要在各方面进行限制或采取比“双师证”教师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让其在考评、调薪、晋级等方面增加难度系数,或在经济上给予杠杆偏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危机感,促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在机制上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状举措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因为它左右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院校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努力下,近几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其举措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探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面的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技能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协调发展,以实践动手技能培养为主,以满足并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教学理念而提出的。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行业研究者们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他们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较多,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四说:一是“双证”说,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二是“双能”说,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三是“叠加”说,强调“双证 双能”;四是“双职称”说,有讲师和工程师的职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指既具有高等院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称,如讲师、(副)教授等。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它是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质量融合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综合型教师。
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识不充分。
认为“双师”即“双证”。高职教育行业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为判据。从表形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重实践的特性,但在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健全之际,资格证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等值性值得考虑,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属“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榷。“双证”即“双师”的观念,在实际中使得教师积极投入考证行列,使得教师成为考证能手,结果出现教物流的拿会计证、教机电的拿MBA证,为拿证而拿证,已严重偏离“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方向。
2 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大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经近几年扩招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一定比例。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况与实际要求仍有差距:数量不足、整体素质较差、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等。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可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由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的实践经验,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更是少之又少。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开展,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些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的现状。
尽管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劳动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使教师们取得了培训证书,但这种培训仍然较多停留在理论环节,而最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培训仍是不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3 校企产教融合不紧,教师实践场所和机会很少。
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对教师进厂实践学习收费偏高,让校方难以承受,或考虑到自身的技术保密、生产管理等因素,多数企业不愿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科技研发、生产调研等活动。即使少数教师想办法进入到企业内挂职锻炼,但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也不会对教师开放,人为地设置障碍,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生产与教学融合不紧,让实践教师只能得到少许的实践经验,并未起到解决教师实践技能差的本质核心问题作用。校企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很少。
4 教学任务繁重,实践时间锐减。
近几年,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并快速发展,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加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能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时间保障,造成脱离生产实践的现象更加突出。以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近120名教师,2800名左右学生,师生比为1:15,副教授每年至少要完成550个学时,讲师则要完成450个学时,面对如此高的工作量,教师就很难抽出时间去企业一线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和提高。这必然导致教师无精力向“双师型”冲击。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1 明确“双师证”教师的鉴定标准。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同时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况,提出“双师证”具体鉴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部门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证”含金量。
2 积极向企业聘用高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应积极从专业对口企业聘用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或操作技能,并具任教师基本资格的人员或离退休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或专职指导教师。他们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授给学生,加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校内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起指导帮助作用,使被指导教师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成功转型。经调查,江西机电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在向企业引进或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走在江西省的前列。
3 政府牵线协调,确保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的提高。
本着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负责的态度,地方政府利用权力或经济杠杆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起到牵线搭桥作用,并在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其运行方式可参考师范类院校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文的形式指定某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习基地,并把对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学习工作满意与否作为对企业综合考评的指标之一。
当然,教师可制定灵活机动的时间去企业实践学习,如每周的双休及每年的寒、暑假等,这非常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实践动手技能。在具体运作时,首先,教师应利用在企业进行调研、岗位学习等时间,到一线熟悉机床设备、工艺流程、员工操作技能和生产注意事项、管理机制、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情况,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其次,尽可能促进校企联合,让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规划、生产工艺流程的制定、生产管理等活动,让教师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扮演某一角色,这必将促使教师向教学、管理、生产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再次,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内、外组建的各种实践培训基地的建设过程,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 领导重视,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真正放到关系学校的前途与发展的高度,使教师培训上有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针对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学校可作调整,科学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有充足时间接受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时,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标准,以此对教师进行衡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实施。最后,要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对获得“双师证”资格的教师要给予享受培训、进修及项目研发补贴等优惠待遇,以此吸引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努力。最后,教师在职称考评、加薪、晋级时,要重点考虑或照顾取得“双师证”的教师,从机制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对不愿意参加“双师证”培训,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及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则要在各方面进行限制或采取比“双师证”教师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让其在考评、调薪、晋级等方面增加难度系数,或在经济上给予杠杆偏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危机感,促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在机制上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