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产儿的喂养方法探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早产儿的临床喂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资料。早产儿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和胃肠道动力不成熟,吸吮力和吞咽能力较弱。其喂养方法应视早产儿的情况而定。工作中我们采用安慰奶嘴非营养吸吮,早期微量鼓励性喂养,口胃管口饲,腹部按摩,肛管灌肠早产儿综合喂养技术对早产儿进行护理。结果 82例早产儿日增奶量、排便次数、日增体质量均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结论 科学合理的运用早产儿综合喂养技术,能及早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早产儿临床护理 喂养方法 健康教育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premature feeding experien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 nursing infants 82 cases data. Premature due to digest absorb a function, gastrointestinal mucous membrane barrier function and power not mature, sucking force and swallowing ability are relatively weak. Depending on the feeding method for premature to circumstances. Work we adopt the nutrition sucking, comfort bubbup accommodative fed, mouth early trace gastric tube feeding, massaging mouth, demonstrate to premature integrated feeding technology clyster of premature care. Results: 82 cases iraling milk supply, premature in stool frequency,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outreach mass feeding and through the mouth, achieve obviously reduced hospitalization time, no case was feeding intolerance occur). Conclusi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comprehensive feeding technology, premature early promo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mature, to 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emature has remarkable effect.
  Keywords: premature; Clinical nursing; Feeding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42-03
  
  
  早产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2500g,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1】。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故早期的护理和喂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2-3】。本文回顾2009年6月-2010年6期间我科对82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和喂养情况,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期间我科共收治了82例早产儿,其中男43例,女39例,体质量1250-2450 g,平均1700 g,孕周为30.0-37.0周。临床表现:早产儿一般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哭声低弱而无力,吮吸能力差。经过综合护理喂养82例早产儿日增奶量、排便次数、日增体质量均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
  2喂养方法
  2.1 合理喂养,保障充足营养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4】。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不同,由于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吞咽动作慢,吮吸能力差,母亲早产体内激素未达到正常水平以及孕妇乳头凹陷,因此常出现喂养困难,应特别重视早产儿喂养护理。
  2.2 开喂时间及喂奶间隔时间
  一般开喂时间根据出生儿体重而定。若出生体重在2000 g以上者,则于出生后4-12小时喂10%葡萄糖水,24小时后喂养母乳或牛奶;出生体重在1500-2000 g以内者,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喂糖水;出生体重在1500 q以下或有青紫分泌物多者,则于出生后36-48小时开始喂10%葡萄糖水【5】。如有低血糖现象,可静脉供给10-25%葡萄糖水。喂奶间隔时间:若体重在1500 g以上并有吸吮能力者,则每3小时喂奶1次;体重在1000—1500g以内者,每2小时喂奶1次;体重在1000g以下者,每l-1.5小时喂奶1次。如在病理情况下,间隔时间可酌情缩短,喂奶量亦可相应减少。天气热时,应在喂奶中间给予2-3次相当于奶量50%的开水或糖水。
  2.3 早产儿喂养的体位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因胃肠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下降,易发生胃食道反流、乳汁吸入,所以喂奶后应将患儿头部、肩背部垫高3~5 cm,取右侧位,促进胃排空,同时防止乳汁吸入致吸人性肺炎或窒息。
  2.4 早产儿喂养護理方法
  2.4.1早期微量滴喂配合口胃管间歇喂养根据体质量<1000 g,开始量1-2ml,每天隔次增加1 ml,哺乳间隔时间1 h。体质量在1000—1500 g,开始量3-5 ml,哺乳间隔时间2 h。体质量在1500-1999 g,开始量5-10 ml,哺乳间隔时间3 h【6】。选用l ml注射器抽取0.5ml奶。患儿采取右侧卧位或左手托起患儿头,从患儿口角注入0.2ml,如患儿有吞咽能力将余量分次注入。如患儿无吞咽能力则给予胃管滴入。方法是根据患儿的体质量选择合适的胃管,长度是自鼻尖至剑突的距离。根据胃管的刻度插入,证明在胃内后固定,用10 ml针筒外套接胃管末端并抬高距离头部20-30 cm处,利用重力作用自行流入。
  2.4.2非营养性吸吮 :运用早产儿安慰奶嘴或柔软的无孔奶嘴,在喂奶前15min,胃管喂养时及在腹部按摩的同时给予吸吮,每次5-10 min。非营养性吸吮,以感觉的刺激兴奋口腔迷走神经,不仅使胃肠道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胃肠蠕动能力增加,刺激胃肠黏膜发育成熟,尤其是胰岛素水平升高而促进营养物质储存,生长抑素减少则促进胃肠排空。
  2.4.3腹部按摩:腹部按摩要在早产儿适中性温度下,操作者要温暖手,并且要涂润滑油,以食指加中指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2.4.4肛管开塞露灌肠每日2次。选用5ml注射器抽吸1.5ml开塞露加0.9%氯化钠溶液1.5ml(预热38℃),连接合适的肛管,前端开塞露润滑,插入3-5cm深注入,拔出肛管后保留3-5 min,同时按摩腹部。
  2.5 做好健康指导
  正确指导母亲合理喂养,由于孩子、母亲及家属缺乏早产儿的养育知识。
  3讨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全,病情变化快,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进食、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及大小便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精心护理新生儿。耐心喂养,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增强患儿父母育儿信心。护士也必须由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耐心细致地护理早产儿的同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总之,科学合理的运用早产儿综合喂养技术,能及早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巧芬.早产儿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8.
  [2]李昕.早产儿的护理及喂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36):214-215.
  [3]丁月荣,谢秀平.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及喂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19.
  [4]王冬梅.早产儿的喂养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65-66.
  [5]王玮.浅谈早产儿的喂养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7):46.
  [6]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39-03     螺旋CT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采用滑环技术,将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与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导联。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传统CT扫描床在扫描时静止不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将我院内科近十年来收治的脑血管病性癫痫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病人中卒中后一年内发生癫痫者57例,一年后发生癫痫者11例;大发作21例,部分发作47例。结论脑血管病性癫痫以部分发作多见,病变部位多位于脑叶和基底节区,抗癫痫治疗有效。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癫痫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寻肝破裂手术中止血的新方法。方法 改进高频电刀的电极和自制手术中深部打结用推结器在肝破裂手术中止血。结果 两项发明创造用于肝破裂手术中止血,能使较复杂的手术操作简单化。结论 改进创新有助于解决肝破裂手术中止血问题。  关键词: 发明创造 肝破裂手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1)06-0206-03     随着交通运输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3月间云南省麻栗坡县人民医院11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对上皮细胞异常者进行随访以获得组织学病理结果。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的广泛应用,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及准确率,推广临床妇科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16-0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归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IBS10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 例, 治疗组用归脾汤治疗, 对照组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 4 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显效20 例, 好转23 例, 总有效率为86 %; 对照组临床显效15 例, 好转19 例, 总有效率为68 %, 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X2= 4. 019, P < 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100例接受骨折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临床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 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术后切口感染,降低并发症。结论 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折 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儿科医师进产房或(手术室)与产科合作进行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观察其临床结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2月出生窒息新生儿132例为旧法复苏组,与新法复苏组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出生窒息新生儿5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新法复苏组窒息率、重度窒息率、死亡率、窒息时间较旧法复苏明显下降,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医师进产房或(手术室)与产科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的内容以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通过患者在院期间的病情及资料,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的病人进行电话回访,给予必要的生活指导及心理指导,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结果 117例患者对回访表示欢迎和满意,均有很大程度的恢复。 结论 加强电话回访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 全髋关节术后 回访   中图分类号:R248.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肠道息肉病人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全程康复指导。 方法 对322例患者实施手术全程正确的康复指导和回顾性追溯。 结果 除1例因过早活动出血和1例术中出血较多改外科手术止血外,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 结论 高频电切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而正确的康复指导,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病程,节约了医疗费,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高频电切 肠道息肉体会    Intest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尿液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监控作用。方法 用干化学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100例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尿蛋白定性和尿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MA)a1-微球蛋白(a1-M)、β2-微球蛋白(β2-M),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尿蛋白定性及尿微量蛋白测定的结果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尿蛋白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