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场域:从教堂到卖场

来源 :文学自由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rn2014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曾发出这样的诘问:“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在我看来,这个发问对作家的要求有些苛责了.当文字从金石、砖瓦变成松散的沙子后,当下作家要从时代语境中超拔出来,用文字堆起沙塔,谈何容易!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重要资源,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尚存在问题.以安徽省芜湖市荻港镇为例,引入城市更新中“有机更新”理念,在旧城改造中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有机更新模式,激活和利用本地红色文化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资源,不仅有助于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转型发展,为其他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贤臣,其著作《寄园诗》《寄园集字诗》辑录了寄园雅集的盛况.赵吉士秉着交游唱和、诗本性情的观念,多次组织寄园雅集活动,持续了近十年.寄园雅集加深了参与者间的交流,彼此间相互影响,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烘托创作氛围、激发创作欲,推动清初诗学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1+X”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性设计.“1+X”证书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融合,有助于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因此有必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并依托专业群来遴选合适的证书.通过解构证书标准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证书标准嵌入课程标准,课程思政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得以实现.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培养现代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天然联系,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精神纽带.校企文化对接,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文化提升的需要.在把握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校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对接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汉语教学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柬埔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学团队采用“三融合”汉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汉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成效较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如何认识青年、怎样教育培养青年等核心问题的科学回答,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并指明了发展路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其相关论述引领思政课创新发展,对突破思政课教学困境、助力教学取得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技术追求、工艺精湛、品质卓越的象征,对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看,新时代工匠精神能够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新理念,为高校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道德教育等提供新方向.重视新时代工匠精神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中,有助于建构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旨归的实践育人体系.
李慰农(1895-1925),安徽巢县人,原名李尔珍,1912年考取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更名慰农,寓意要以实际行动慰藉苦难的农民大众,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李慰农在“二农”学习期间,深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树立了改造社会的远大目标.他与同学游采石时曾赋诗抒怀:“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同还写下了“高风轻势利,大节傲王侯”等豪迈的诗句.1915年夏,李慰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农场管理员.
期刊
小说《黄土》和《雨天》,写于1983年,完成于一星期中.其中《黄土》算是我的处女作.rn说起《黄土》,有点意思.那天上班,我带去一本《海明威短篇小说集》,看完其中一篇《白象似的群山》,一时觉得,浓浓的闷闷的情绪,把我整个人都包裹住了.然而,思绪并没停留在这篇小说的情景中,而是由这一浓烈沉闷情绪在自身经历中扩散,在扩散中寻遇落点——脑中出现的,尽是插队生活,尽是那些一辈子难忘的日日夜夜压迫人的环境、画面.最终,情绪落到了最具强烈反差感的“起点”,即插队到达凤阳的第一天.
期刊
成都的一个姑娘,是报社的文化记者,有时在微博上跟我聊几句.她向我推荐周瑄璞的小说《日近长安远》:“以我对你作品的了解,你一定会非常喜欢周瑄璞.”我买来读了,果然是好,翻来覆去看不够.陆续又买她写的书.有的已经绝版,网店说一半瞒一半,把很旧的二手书发来,我也收了,用好看的挂历纸包好.发现一个好作者不容易.早些年出版的装帧水准有限的书籍,带着年轮般的感觉,令人珍惜,其间也包含着作者的成长刻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