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抗日烽火炼就了她的“铁性”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解放北路,南越王博物馆边的象岗山三号,120平米的三居室里,梁铁和她的老伴黄友涯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主人的家具看似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几乎没有什么摆设,只有茶几上那盆巴西铁和客厅博古架上陈列着的一些奖杯证件,可以象征这对革命老人的性格人品。我采访过不少“老革命”,家庭摆设几乎大同小异。
  
  一、她的原名叫"慕文"——羡慕作个文人,很想当名记者
  
  梁铁1919年生于香港,成长于澳门。澳门炮兵马路二号的梁园,当时是颇有名气的大家族,作为名门望族的闺女,父母当然希望她舞文弄墨,不愿她抄枪弄炮,所以给她起名“慕文”。她从小能歌善舞,最大的愿望是当作家做记者。
  她在澳门圣罗刹教会学校毕业不久,“九·一八”事件爆发。生长在殖民地里的她,读书时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于是,在进步老师的引带下,梁铁成为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她和同学们宣传抗日思想,闹学潮,讲爱国,号召大家不当亡国奴。当时,澳门成立了许多救亡团体,梁铁参加了“四界(教育界、体育界、音乐界和新闻界)救灾会”,积极开展回国服务救亡活动。
  1937年初,梁铁才18岁,便在进步老师的介绍下,只身返回湛江广侨学校,从事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动。1938年,经东南特委批准,澳门选派四人参加在香港成立的“四(会)、广(宁)同学会回国服务团”,梁铁是其中之一。不久,作为“四界救灾会”第四分队队长的她,率队赴顺德,加入部队抗日。在第四分队唯一保存下来的合照中,中间那位英姿飒爽的女子,便是队长梁铁。
  1938年10月,梁铁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放弃了去延安鲁艺学院学习等机会,二话不说,投身到澳门、中山、番禺、芳村等地方,成立妇女组织,搞学运、工运、农运。在这些隐蔽或半公开的抗日救国革命活动中,她不断变换名字,一次还把姓也改了。但是,老人最喜欢的名字就是“梁铁”,从参加革命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是啊,从“慕文”到爱“铁”,这是历史给予这位革命老人的印记。现年八十有六的老人,双腿布满了300多个发白或留着黑印的伤疤,这是日军的弹片、土匪的铁砂留下的罪证。解放后,医院曾为她手术取弹片,但至今仍有少许留在体内。
  
  二、在抗日烽火中“涅磐”,她具有了名副其实的“铁性”
  
  大凡革命老人,都有许多出生入死的壮烈故事。老红军梁铁,也不例外。限于篇幅,笔者只录其三:
  (一)长岗岭突围,她是唯一的幸存者
  梁铁清楚地记得,那是1944年她加入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新编二大队不久。当时,大队准备7月25日攻占番禺市桥,因风雨所逼,被困在番禺南部的植地庄休整。
  第二天,哨兵在朦胧的晨曦中发现了敌情——有700多名日本鬼子包围了植地庄!部队火速分路突围。梁铁和另外14名队员被冲散了,“落下”的队员主要是交通员、文艺兵等非武装队员。大队组织员马上把他们集中起来,准备越过村后的制高点长岗岭,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不幸的是,没等冲到半山腰,便受到早已抢占岗顶的日军的猛烈扫射……
  15名队员受困在半山腰,凭着山凹与日军“拉锯”。突然,一个炸药包扔在她和战友黄平之间,直冒白烟。梁铁说,这一幕至今想来后怕,她当时和黄平互看了一眼,只能闭眼等“死”,因为周围全匍满着战友,将炸药包扔开会炸伤其他战友。不一会儿,一声巨响之后,梁铁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腹部和手脚全是鲜血,身旁的黄平右脚板被削去一大片。梁铁撕下衣布抛给黄平,要他把脚扎好,战友摆了摆手,却把随身挂包里的文件和没有子弹的短枪抛给梁铁,梁铁会意地把它们藏在身后的小洞里。
  好容易熬到傍晚。日军最害怕的就是天黑,一般战斗,日落之前肯定要撤退。等日军撤走之后,梁铁发现只有自己还活着,其他14名队员血染长岗岭。采访中,梁婆婆动情地说:“植地庄血战非常惨烈,好多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了,突围的15人只有我还活着,我身上的不少弹片就是这次战斗的见证。”
  (二)番禺教书抗日,群众舍命相救
  梁铁老人的革命活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教师的身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于是,经常受到日军、汉奸和伪军的追捕。与她同龄并共事的巾帼英烈,比如陈绍卿、梁绮卿烈士,被日、伪军杀害时均才27岁。老人说,我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人民群众是我的再生父母。
  1942年3月间,有40多名日本鬼子包围了梁铁工作的那个村。汉奸翻译吆喝着,将全村人驱赶到村里的柳源祠堂集合,逐排站好,说要逮捕抗日分子。当时,梁铁正在一个老姑婆家,来不及撤走。老姑婆对梁铁说:“别怕,鬼子问了,你就说是我媳妇,其他你就不用多说了,我来对付”。说完,找来一块头巾,蒙在她头上。
  来到祠堂,村民百姓黑压压站了一片。进去时,一些熟悉的群众都朝梁铁使眼色,提醒她注意。因进去较迟,梁铁站在很靠前那排,目标明显。突然,梁铁感觉后面有人在拉她的衣角,旁边的阿婆也在捅她。原来,村民知道鬼子汉奸要抓她,将她从前排挪到后面,方便隐蔽。
  这时,祠堂内外都是荷枪实弹的日军,门口还架着两挺机枪。汉奸喊话说:“皇军要抓36分社主任的老婆,还有那宣传抗日的老师。你们知道的赶快说了,皇军有奖;明知不说,皇军的机枪就不客气了!”
  人群中,有点蠕动,但没有人指认梁铁,反而把她掩得更严实。一个老姑婆被拉出去了,拷打之后,老姑婆说:“主任的老婆回娘家了,那位老师嫌这工资少,不干返广州啦。”鬼子半信半疑,又拉了几个人问话,仍无所获。
  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之后,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日军才撤退走人。终于,在村民的掩护下,梁铁逃过了一劫。
  (三)叛徒告密抓人,三婶处变不惊
  上次事件之后两个多月,因叛徒告密,“黄袍崽”(伪军)再次到村里抓梁铁。因消息知道得晚,她刚要出村子,就被包围了。梁铁被迫躲进房东三婶在村口开的一个士多店里。
  店小无处藏身,情急生智,三婶把柜台里的杂物掏空,让梁铁钻了进去,可柜小人大,无法藏严实。三婶便让带梁铁出村的学生等三人,围坐在柜子旁遮掩,并对她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不出声、不出来”。
  不一会,伪军带着叛徒进店了。叛徒说,你们把梁铁藏哪了?刚才还看她在外面跑。三婶说:“大少,有么搞错?我从来就胆小怕事的,哪敢收藏她啊!”一番盘问,急坏了柜中的梁铁,三婶用脚死死顶住,不让她动。同时,叫人取了些烟酒花生,让“黄袍崽”吃喝……
  省去的情节,几乎就是《沙家浜》再版。阿庆嫂的原形似是三婶。
  骗走了“黄袍崽”,梁铁才又躲过大难一场。
  
  三、珠江滚滚诉当年,铁色晚霞更烂漫
  
  1984年,梁铁从广州港口机械厂离休了。这位享受副厅局级干部待遇的“铁娘子”,开始了“离而不休”的生活。
  她与老伴一起,组织参加老战士联谊活动。在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等联谊活动中,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串联战友,撰写文章,总结战例。2005年1月,由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珠江纵队分会编印的《珠江滚滚》一书出版了。这部约45万字的史料书籍,凝聚着梁铁和她老伴及许多抗日老游击战士们的心血。那年正是珠江纵队成立、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珠江滚滚》的出版意义非同一般。珠江滚滚诉当年,幕幕往事在心坎,这对于帮助人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教育今人和启迪后人,都是功不可没的。
  她经常回到革命老区,在她以前从事革命活动的番禺、顺德、芳村等地,探望老战士,向当地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梁铁还回芳村参加活动,看望了她当年教过的学生。试想,当86岁高龄的老师,握着81岁学生的手之时,是何种的心情、何等的境界!
  她积极为刊物撰写文章,编写队史,激励后人。她还参加了《珠江怒潮》等电视记录片的策划和拍摄。梁老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签订了身后捐献眼膜的协议,体现出了一位老革命家奉献社会的无私情怀。
  了解她的人都说,梁老太太的晚节高尚,“铁性”未改。离休之后,她先后两次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党员,并被评为优秀离休干部。
其他文献
大型电视文献片:  元帅诗人叶剑英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叶剑英研究会、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    总顾问:黄华华李玉妹林雄郑群  总策划:陈俊凤陈弘君  总撰稿:陈弘君  撰稿:卢荻叶文益杨建成郭明袁小伦黄子云(按姓氏笔划为序)    编者按:值此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之际,本刊特选发大型电视文献片《元帅诗人叶剑英》中的二集解说词。叶剑英不单是一个驰马纵横沙场、威震四海的著名元帅
期刊
在《红广角》(《广东党史》)即将迎来创刊出版200期的大喜日子,我作为一名老党史工作者特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三十多年来,《红广角》编辑部的同志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下,坚持“存史、资政、育人”的办刊宗旨,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编辑方针,不懈追求融党史纪实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可读性和资政性相结合、全国性和地方性相结合,办出广东党史的特色,使这份杂志成为宣传党史、推介党史科研成果的
期刊
1922年5月5日,青年团“一大”在广州东园开幕。全国15个地方团组织派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一经正式诞生,就以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奋斗纲领,以马列主义为全团的统一信仰,奠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本文试析广州青年团的创建历程与青年团“一大”在广州的召开。    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1920年夏秋间,广州的先进青年开始酝酿和建立革命团体的时候,陈独秀等人在共产
期刊
林兴胜:习仲勋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    林兴胜广东揭西人,1931年9月出生。曾任中共揭阳县安乐区区委书记,中共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汕头地委农办副主任、汕头专署农业局长,中共澄海县委书记等。1975年,任潮安县委副书记、书记。1981年任中共汕头地委副书记,1983年8月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1993年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采访时间 :2011年4月26日  采访地点:汕头市星河大厦
期刊
贺龙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智勇双全的赫赫骁将,而且还是一位很会关心爱护部下的“慈父”,他经常于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奋战之余,抽空适时巧妙地帮助战友们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    “红二方面军女同志不多,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呀。谈恋爱结婚也是要抓住‘战机’的嘛。”     作为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惟一的女将军李贞,及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甘泗淇,他们的革命业绩及威名早已传扬四海,但促成这一对革
期刊
一、8月5日信的由来    “八七”会议后,陈独秀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避难上海,心情沉闷。从“五四”时期以来意气风发,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权力巅峰,沦落到几乎四处躲藏、销声匿迹的地步,让陈独秀有些消极。他一方面拒绝党中央及共产国际派他去国际“讨论中国问题”以及参加“六大”的决定①;另一方面“完全不接受中央指派他的工作”②,埋头于研究中国文字拼音问题。党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出版时,
期刊
1925年6月,为反抗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屠杀政策,20万省港工人奋起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罢工工人组织成立了以苏兆征为首的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罢工斗争的司令部。在苏兆征、邓中夏等人的坚强领导下,罢工工人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英勇不屈,坚持斗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给予香港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使一向被誉为“英国女皇王冠上一颗灿烂明珠”的香港,变成了“死港”、“饿港”和“臭港”。省港罢工
期刊
编者按: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于今年初出版发行后,全国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进行学习。为帮助读者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史《二卷》,本刊11月1日在北京对党史《二卷》撰写人之一中央党史研究室张化研究员进行了专访,请她就党史《二卷》的编写过程、主要特点以及学习党史《二卷》应抓住的重点和要点等问题谈了自己
期刊
第一张大型地方党报——《广东群报》  1920年10月创刊的《广东群报》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出现的第一张大型地方党报。是由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主张社会改造。被誉为“中国南部的文化总枢纽”。新的广州党小组成立后《群报》被明确规定为党组织的机关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出现的第一张大型地方党报。  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1
期刊
曲曲红歌戛玉音,风云人事短长吟。  波澜壮阔连天碧,画卷雄奇万世钦。  资政育人情切切,鉴今以古意深深。  炎黄老少同研读,赤帜高擎共一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