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避免领导的偏好被利用,就要求领导在集体决策时不要过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学会迟延表达,甚至学会不表达。广东省公安厅已出台了规定,要求一把手在集体决策时实行末位发言制,旨在避免主要领导的偏好左右决策或被不当利用。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童话作品,中国的很多领导都耳熟能详。尽管如此,一些类似“皇帝的新装”的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领导决策失误还是频频发生。
领导决策的“皇帝新装”现象
应该说,大多数领导的大多数决策是正确的,执行也是有效的。但领导决策失误也大量存在,这样的案例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即可信手拈来。如某地方领导耗巨资修建机场,结果机场变成了鸡场;某地方领导动用大量财政经费搞“阅兵”,结果奢华散尽,讽者如云;某地方修建市政府办公楼报告厅,却富丽堂皇如人民大会堂;有的地方盲目建大马路、大草坪、大广场、主题公园等,严重超越了自身经济承载能力;一些地方开发区、高新园区大量圈占农民土地,却开而不发;有的地方和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却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危及经济的平稳发展等,不一而足。
这些错误的表现与“皇帝新装”如出一辙。从某种程度上讲,“皇帝新装”的实质就是在讽刺有些领导的决策失误:为政绩却丢了政绩,为名望却丢了名望,为威信却丢了威信,为乌纱帽却丢了乌纱帽。这样的领导被斥为庸官,甚至有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指出,这样的庸官在浪费社会资源、腐蚀公共权力、损害政府形象、侵害群众利益方面,与那些以权谋私、以身试法的贪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深圳市掀起的“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主题鲜明,针对的也正是这些庸官。
“皇帝新装”的成因探究
造成童话中的皇帝决策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联系现代领导决策的此类现象,失误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决策的准备和形成阶段,二是决策的执行和反馈阶段。寻根究底,是决策救济途径的缺失。
领导者不当偏好是决策失误之源。童话中着力刻画的是皇帝决策时对新衣服的偏好。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偏好,领导概莫能外。看看那些决策失误的领导,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在进行一项决策时,或多或少地都会渗入一些个人偏好因素。偏好因人而异,对普遍老百姓来讲,偏好很多时候也无可厚非,仅是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已;即使是不好的偏好,危害的范围和程度也很有限。
但对一个领导者而言,就要严格区分偏好的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一旦坏的、错的、丑的、恶的、私的偏好渗入决策中,其产生的危害和后果可想而知。尽管有时偏好并无不当,但一旦在决策时从偏好出发,跟着偏好的感觉走,甚至偏好被别人利用,就会有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情况严重的,造成决策失误、失当、失准、失败。
下属的德能状况事关决策质量。对于领导者的决策偏好,不同的下属也有不同的倾向。在面对皇帝的偏好时,故事中的两个大臣采用了投其所好的办法。究其本质,是两个大臣的个人利益作祟。由此看来,领导决策时,下属的德能状况事关重要。现代领导决策,提倡民主化、科学化,下属的德能状况对领导决策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般的情况是,下属德能兼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正确决策的形成;相反,则很可能催生错误的决策。尤其是领导最直接的下属,他们的思想、建议和方案最容易也最有机会进入领导的视野。一旦因为下属的德能原因,将错误的甚至非法的决策方案带进决策系统,那么,决策失误将在所难免。
错误反馈阻碍决策救济。决策救济,是一种决策纠错机制、程序、途径和方法。决策救济对有效防范错误决策的出台,对决策执行中的完善和修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童话中皇帝错误决策付诸执行的时候,如果决策的执行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真相,就能很好地保证在决策刚开始执行时就获得了救济,甚至终止错误。可因为大街上群众的众口一词,使皇帝得到的是完全错误的反馈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使然。在童话的案例中,因为说了真话就被当成是愚蠢的人、不忠诚的人,所以群众说假话对自己无害甚至有利。而作者安徒生最后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嘴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也就是说,在机制、文化、程序等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正是小男孩看似微弱的无忌童言,避免了皇帝在错误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事实上,皇帝及时收场,闹剧终止,完全得益于小男孩的真实反馈给决策的决定性救济。和大街上的成年人相比,小男孩可谓是弱势群体,但他的声音往往却是最真实的。
可以看出,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意见真实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对决策的救济效果。而真实的反馈、正确的意见有的时候恰恰出现在偏远处、最基层、少数人,甚至是人微言轻的弱势群体中,这不能不引起领导者的反思。
“皇帝新装”的破解之策
校准偏好,克制偏好。首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统领偏好,校准偏好。具体来讲,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目的。在决策中要切实避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避免GDP导向,从而在决策中做到真实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
其次,克制偏好,谨防偏好被不恰当地利用。避免偏好被利用,就要求领导在集体决策时不要过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学会迟延表达,甚至学会不表达。广东省公安厅已出台了规定,要求一把手在集体决策时实行末位发言制,旨在避免主要领导的偏好左右决策或被不当利用。在集体开会决策时,领导克制偏好,谨防偏好被不恰当利用,不妨借鉴这样一种规定,实行领导末位发言制;或像有些企业倡导的,集体决策时,主要领导要学会迟到,这样才能让参与决策的下属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集中民智,善用外脑。下属参与决策,是作为领导者的外脑而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而领导决策的外脑又不仅限于下属,还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行政领导决策,应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那些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决策,是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的需要。因此,领导决策时,还要广泛集中民智。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就凝聚着全国412万人的智慧,这412万人当中就有很多是来自最基层、最偏远地区,甚至弱势群体当中的人。群众作为外脑参与决策,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决策形成后的有效执行,减少执行阻碍和执行成本。
畅通反馈,救济决策。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就有必要对决策进行或大或小的修改。哈尔滨水污染后,市政府一天之内两次发布停水公告,却指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停水原因,就是因为第一个公告中指出停水原因是因为市政管网维护,引发了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和猜疑,以致引起了广大群众一连串近乎失控的言行反应。这个真实的言行反应,就是决策执行中的真实信息。正是有了这样的反馈,市政府才及时变更了先前的决策,并实事求是地指出是由于松花江水污染才导致停水的真相,加之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事态才趋于平息。
信息反馈的障碍广泛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来源,二是传递路径,三是传递时效。信息产生的来源,一般来讲,是决策执行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的是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行政决策的利害相关人,具有发现行政决策执行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一要提升群众的反馈意识,帮助群众认识到正在执行中的决策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要广开言路,鼓励说真话,提供真实信息,创造条件让类似童话中小男孩的话语能够有声表达,真实表达;二要疏通群众反馈信息的渠道,优化正式渠道,利用传媒渠道,确保信息通畅,让真实的反馈信息能够有序表达,准确表达;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手段,运用政府网站和服务热线,尽量缩短信息反馈的“时滞”,让决策的执行反馈能够及时表达,高效表达。同时领导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群众反映,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只有这样,领导在评估和修正决策时才能有真实、准确、完整、通畅、及时的信息依据。也只有这样,决策执行中的评估和修正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救济才能实现。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童话作品,中国的很多领导都耳熟能详。尽管如此,一些类似“皇帝的新装”的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领导决策失误还是频频发生。
领导决策的“皇帝新装”现象
应该说,大多数领导的大多数决策是正确的,执行也是有效的。但领导决策失误也大量存在,这样的案例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即可信手拈来。如某地方领导耗巨资修建机场,结果机场变成了鸡场;某地方领导动用大量财政经费搞“阅兵”,结果奢华散尽,讽者如云;某地方修建市政府办公楼报告厅,却富丽堂皇如人民大会堂;有的地方盲目建大马路、大草坪、大广场、主题公园等,严重超越了自身经济承载能力;一些地方开发区、高新园区大量圈占农民土地,却开而不发;有的地方和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却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危及经济的平稳发展等,不一而足。
这些错误的表现与“皇帝新装”如出一辙。从某种程度上讲,“皇帝新装”的实质就是在讽刺有些领导的决策失误:为政绩却丢了政绩,为名望却丢了名望,为威信却丢了威信,为乌纱帽却丢了乌纱帽。这样的领导被斥为庸官,甚至有专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指出,这样的庸官在浪费社会资源、腐蚀公共权力、损害政府形象、侵害群众利益方面,与那些以权谋私、以身试法的贪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深圳市掀起的“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主题鲜明,针对的也正是这些庸官。
“皇帝新装”的成因探究
造成童话中的皇帝决策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联系现代领导决策的此类现象,失误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决策的准备和形成阶段,二是决策的执行和反馈阶段。寻根究底,是决策救济途径的缺失。
领导者不当偏好是决策失误之源。童话中着力刻画的是皇帝决策时对新衣服的偏好。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偏好,领导概莫能外。看看那些决策失误的领导,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在进行一项决策时,或多或少地都会渗入一些个人偏好因素。偏好因人而异,对普遍老百姓来讲,偏好很多时候也无可厚非,仅是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已;即使是不好的偏好,危害的范围和程度也很有限。
但对一个领导者而言,就要严格区分偏好的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一旦坏的、错的、丑的、恶的、私的偏好渗入决策中,其产生的危害和后果可想而知。尽管有时偏好并无不当,但一旦在决策时从偏好出发,跟着偏好的感觉走,甚至偏好被别人利用,就会有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情况严重的,造成决策失误、失当、失准、失败。
下属的德能状况事关决策质量。对于领导者的决策偏好,不同的下属也有不同的倾向。在面对皇帝的偏好时,故事中的两个大臣采用了投其所好的办法。究其本质,是两个大臣的个人利益作祟。由此看来,领导决策时,下属的德能状况事关重要。现代领导决策,提倡民主化、科学化,下属的德能状况对领导决策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般的情况是,下属德能兼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正确决策的形成;相反,则很可能催生错误的决策。尤其是领导最直接的下属,他们的思想、建议和方案最容易也最有机会进入领导的视野。一旦因为下属的德能原因,将错误的甚至非法的决策方案带进决策系统,那么,决策失误将在所难免。
错误反馈阻碍决策救济。决策救济,是一种决策纠错机制、程序、途径和方法。决策救济对有效防范错误决策的出台,对决策执行中的完善和修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童话中皇帝错误决策付诸执行的时候,如果决策的执行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真相,就能很好地保证在决策刚开始执行时就获得了救济,甚至终止错误。可因为大街上群众的众口一词,使皇帝得到的是完全错误的反馈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使然。在童话的案例中,因为说了真话就被当成是愚蠢的人、不忠诚的人,所以群众说假话对自己无害甚至有利。而作者安徒生最后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嘴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也就是说,在机制、文化、程序等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正是小男孩看似微弱的无忌童言,避免了皇帝在错误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事实上,皇帝及时收场,闹剧终止,完全得益于小男孩的真实反馈给决策的决定性救济。和大街上的成年人相比,小男孩可谓是弱势群体,但他的声音往往却是最真实的。
可以看出,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意见真实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对决策的救济效果。而真实的反馈、正确的意见有的时候恰恰出现在偏远处、最基层、少数人,甚至是人微言轻的弱势群体中,这不能不引起领导者的反思。
“皇帝新装”的破解之策
校准偏好,克制偏好。首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统领偏好,校准偏好。具体来讲,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目的。在决策中要切实避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避免GDP导向,从而在决策中做到真实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
其次,克制偏好,谨防偏好被不恰当地利用。避免偏好被利用,就要求领导在集体决策时不要过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学会迟延表达,甚至学会不表达。广东省公安厅已出台了规定,要求一把手在集体决策时实行末位发言制,旨在避免主要领导的偏好左右决策或被不当利用。在集体开会决策时,领导克制偏好,谨防偏好被不恰当利用,不妨借鉴这样一种规定,实行领导末位发言制;或像有些企业倡导的,集体决策时,主要领导要学会迟到,这样才能让参与决策的下属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集中民智,善用外脑。下属参与决策,是作为领导者的外脑而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而领导决策的外脑又不仅限于下属,还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行政领导决策,应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那些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决策,是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的需要。因此,领导决策时,还要广泛集中民智。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就凝聚着全国412万人的智慧,这412万人当中就有很多是来自最基层、最偏远地区,甚至弱势群体当中的人。群众作为外脑参与决策,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决策形成后的有效执行,减少执行阻碍和执行成本。
畅通反馈,救济决策。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就有必要对决策进行或大或小的修改。哈尔滨水污染后,市政府一天之内两次发布停水公告,却指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停水原因,就是因为第一个公告中指出停水原因是因为市政管网维护,引发了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和猜疑,以致引起了广大群众一连串近乎失控的言行反应。这个真实的言行反应,就是决策执行中的真实信息。正是有了这样的反馈,市政府才及时变更了先前的决策,并实事求是地指出是由于松花江水污染才导致停水的真相,加之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事态才趋于平息。
信息反馈的障碍广泛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来源,二是传递路径,三是传递时效。信息产生的来源,一般来讲,是决策执行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的是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行政决策的利害相关人,具有发现行政决策执行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一要提升群众的反馈意识,帮助群众认识到正在执行中的决策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要广开言路,鼓励说真话,提供真实信息,创造条件让类似童话中小男孩的话语能够有声表达,真实表达;二要疏通群众反馈信息的渠道,优化正式渠道,利用传媒渠道,确保信息通畅,让真实的反馈信息能够有序表达,准确表达;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手段,运用政府网站和服务热线,尽量缩短信息反馈的“时滞”,让决策的执行反馈能够及时表达,高效表达。同时领导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群众反映,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只有这样,领导在评估和修正决策时才能有真实、准确、完整、通畅、及时的信息依据。也只有这样,决策执行中的评估和修正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救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