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三国演义》众多文臣武将中,诸葛亮可谓独具特色的一位。虽然他在这部宏大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暂。然而却以他曲折经历、独特个性、奇绝才智和辉煌人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感受。
关键词:独特的个性;奇绝的才智;辉煌的人生
刘备落魄潦倒,无奈下只得依附刘表。天意之中竟遇到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诈取荆洲,力夺东西二川;辅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评价;考虑到对手的强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但他还是犯下了三大败笔,此三笔冥冥中注定了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
一、一失:华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了然局势,先见先知,而呼风唤雨,计压周瑜,又欲知未来,巧施计于功成后潇洒身退。赤壁之战以诸葛亮有心让关羽 放走曹操告终。
可是,诸葛亮应不应该放过曹操呢?
假设诸葛亮活捉曹操,可以和曹操达成协议。第一,将荆州归还刘琦和刘备;第二,如果东吴攻打荆州,则曹操和刘备连手共讨之;第三,让曹操保证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动攻击)刘备;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后礼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后,需要请献帝移驾荆州,让刘备以尽君臣之道。
这些条件不愁曹操不答应,毕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数十年的努力因一时之气而毁于一旦,而且加上刘备恩礼并加,让曹操稍减被软禁的屈辱,有了台阶,不怕曹操不答应。
这样,三国的走势大体不变,只是孙权最弱,不得不依附刘备了;对刘备来说,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局吗?
这样的结局也不违背诸葛亮的天象之论,由此可见,诸葛亮实放了一个天大的机会;考虑到放走曹操后,连周瑜都时刻想算计刘备,形势危险之极,便知道诸葛亮犯了多大的错误了。
二、二失:坐看刘备丧送七十五万
一切都朝着诸葛亮庐中的规划进展,刘备占荆州,取两川,又使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迫得曹操急欲迁都,至此,刘备的实力已到达顶峰,已遥遥欲先于曹操和孙权。
但就是此时,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三国心态上的变化,刘备实力爆长,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曹操改取守势,接连孙权;孙权从畏曹到畏刘,又有荆州切肤之痛,加上关羽拒婚欺人太甚,终于让曹操和孙权走在了一起,三国走势再变,荆州易手,关羽送命。
刘备不从众愿,弃魏伐吴。从局势上看,曹操集团先前累败,已元气大伤,孙权虽然不弱,但实力并未提升太多,相对曹氏、刘备,毫无优势,而且不像曹刘之兵长于战事,故而相对经验缺乏。
刘备报仇心切,一意孤行.这次伐吴最糟糕的莫过于由刚即帝位的刘备领衔。刘备到底有多少斤两,诸葛亮不知道吗?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以让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自己则可收获人和,以和曹孙并争天下。刘备曹操的不同也在于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长于谋划,故许多光辉战役的决定性计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刘备长于相人,不精于谋略,自己独立作战时,除对黄巾的乌合之众大发神威外,其它则鲜有胜绩;以至于相继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和孙权。其军事才能至此,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万人的生命开玩笑呢?
坐看七十五万人丧命,诸葛亮难辞其咎,尤其刘备这样从头错到尾的自杀行为,就算明知不可阻挡,也应早思挽救之计。至此,刘备实力再居三国之末,诸葛亮也不得不和东吴求和了。
三、三失:姜维重军事轻政治
姜维师承诸葛亮,诸葛亮的遗志对姜维来说犹若圣旨,这出兵北伐统一三国的遗愿使姜维一生不弃军事,北伐竟达九次;出征路线、战败自贬、甚至困司马、斗方阵都如出一辙。 还是开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气,灭亡蜀国。联系到先前西蜀还在数次北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则国家的灭亡之快则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顺着这条路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国亡国的原因不在于魏国的强大和姜维的无能,而在于刘禅的昏庸; 以诸葛亮和姜维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诸葛亮的思想是蒋费二人处理政治,姜维处理军事。可是诸葛亮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蒋费二人没有能力约束刘禅,而且早有先例;况且蒋费二人年纪已大,他二人一死,刘禅身边便更没有能规劝他的人了。诸葛亮却没有留下相应的约束之法,或者为刘禅订立严格的底线,告戒其一旦触及,便令百官将其废黜。更糟糕的是,诸葛亮用的人都继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维更是因诸葛亮对刘禅死心塌地,让刘禅一步步将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
国家灭亡的主因,在于刘禅的昏庸;刘禅的昏庸,源于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于诸葛亮种下的种子;可以毫不客气的断言,国家之亡,始于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诸葛亮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亡国主因。可是,既然已经做下,亡国的一部分责任,是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诸葛亮有此三失,让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说一句,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关键词:独特的个性;奇绝的才智;辉煌的人生
刘备落魄潦倒,无奈下只得依附刘表。天意之中竟遇到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诈取荆洲,力夺东西二川;辅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评价;考虑到对手的强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但他还是犯下了三大败笔,此三笔冥冥中注定了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
一、一失:华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了然局势,先见先知,而呼风唤雨,计压周瑜,又欲知未来,巧施计于功成后潇洒身退。赤壁之战以诸葛亮有心让关羽 放走曹操告终。
可是,诸葛亮应不应该放过曹操呢?
假设诸葛亮活捉曹操,可以和曹操达成协议。第一,将荆州归还刘琦和刘备;第二,如果东吴攻打荆州,则曹操和刘备连手共讨之;第三,让曹操保证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动攻击)刘备;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后礼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后,需要请献帝移驾荆州,让刘备以尽君臣之道。
这些条件不愁曹操不答应,毕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数十年的努力因一时之气而毁于一旦,而且加上刘备恩礼并加,让曹操稍减被软禁的屈辱,有了台阶,不怕曹操不答应。
这样,三国的走势大体不变,只是孙权最弱,不得不依附刘备了;对刘备来说,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局吗?
这样的结局也不违背诸葛亮的天象之论,由此可见,诸葛亮实放了一个天大的机会;考虑到放走曹操后,连周瑜都时刻想算计刘备,形势危险之极,便知道诸葛亮犯了多大的错误了。
二、二失:坐看刘备丧送七十五万
一切都朝着诸葛亮庐中的规划进展,刘备占荆州,取两川,又使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迫得曹操急欲迁都,至此,刘备的实力已到达顶峰,已遥遥欲先于曹操和孙权。
但就是此时,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三国心态上的变化,刘备实力爆长,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曹操改取守势,接连孙权;孙权从畏曹到畏刘,又有荆州切肤之痛,加上关羽拒婚欺人太甚,终于让曹操和孙权走在了一起,三国走势再变,荆州易手,关羽送命。
刘备不从众愿,弃魏伐吴。从局势上看,曹操集团先前累败,已元气大伤,孙权虽然不弱,但实力并未提升太多,相对曹氏、刘备,毫无优势,而且不像曹刘之兵长于战事,故而相对经验缺乏。
刘备报仇心切,一意孤行.这次伐吴最糟糕的莫过于由刚即帝位的刘备领衔。刘备到底有多少斤两,诸葛亮不知道吗?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以让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自己则可收获人和,以和曹孙并争天下。刘备曹操的不同也在于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长于谋划,故许多光辉战役的决定性计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刘备长于相人,不精于谋略,自己独立作战时,除对黄巾的乌合之众大发神威外,其它则鲜有胜绩;以至于相继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和孙权。其军事才能至此,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万人的生命开玩笑呢?
坐看七十五万人丧命,诸葛亮难辞其咎,尤其刘备这样从头错到尾的自杀行为,就算明知不可阻挡,也应早思挽救之计。至此,刘备实力再居三国之末,诸葛亮也不得不和东吴求和了。
三、三失:姜维重军事轻政治
姜维师承诸葛亮,诸葛亮的遗志对姜维来说犹若圣旨,这出兵北伐统一三国的遗愿使姜维一生不弃军事,北伐竟达九次;出征路线、战败自贬、甚至困司马、斗方阵都如出一辙。 还是开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气,灭亡蜀国。联系到先前西蜀还在数次北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则国家的灭亡之快则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顺着这条路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国亡国的原因不在于魏国的强大和姜维的无能,而在于刘禅的昏庸; 以诸葛亮和姜维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诸葛亮的思想是蒋费二人处理政治,姜维处理军事。可是诸葛亮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蒋费二人没有能力约束刘禅,而且早有先例;况且蒋费二人年纪已大,他二人一死,刘禅身边便更没有能规劝他的人了。诸葛亮却没有留下相应的约束之法,或者为刘禅订立严格的底线,告戒其一旦触及,便令百官将其废黜。更糟糕的是,诸葛亮用的人都继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维更是因诸葛亮对刘禅死心塌地,让刘禅一步步将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
国家灭亡的主因,在于刘禅的昏庸;刘禅的昏庸,源于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于诸葛亮种下的种子;可以毫不客气的断言,国家之亡,始于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诸葛亮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亡国主因。可是,既然已经做下,亡国的一部分责任,是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诸葛亮有此三失,让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说一句,成也诸葛,败也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