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步影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萨藤在《独居日记》中写道:“不知是我内心的努力取得了进展还是由于秋天的光线,我开始觉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这意味着我在重新找回自己。”
  不知从哪一个时刻起,我开始有意识地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生活不应该只是朝向前方的疲于奔命。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前方会有怎样的险境在等待。因此,每一个疲惫奔忙的人,都应该停下脚步,站定片刻,思考并歇息一下,以暂时的喘息时刻,回应命运的不怀好意。同时,为继续前行积蓄能量。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其实都怀揣着一些难以割舍的执念与无法回避的矛盾。某种程度上,“执念”象征了一种楔入生命之根的信念。我以为,一个人,若没有这种信念感支撑,他便是一具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而“无法回避的矛盾”,几乎是每个人终其一生要去面对并与之共存的命题。
  对于年过而立的我来说,是不是也应该从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始,总结并思考我生命的来处与去处,从而为开启步入30+的人生之旅做好相应的准备?于我,这是一个既具挑战又充满吸引力的课题。
  一面是生命中秉持的“执念”,一面是生命中遭逢的“矛盾”。两者似乎两股朝向相反方向的力量,在岁月的缓慢流逝中,渐渐与我的生命底色相融,凝结为沉入时光之海的“永恒之心”。
  1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习惯用本子记录下文字。一去不返的岁月里,大概只有那些写在塑料胶皮本子上的铅笔印痕,脱胎于儿时毫无章法的零碎记忆,落于渐趋发黄的纸页间,凝固为成长中的明证。升入小学前,我已经记载了为数可观的日记。因为本子很轻薄,且用铅笔写就,时间一长,就会有掉页缺页或是字迹模糊的情况发生。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已经不满足于塑料胶皮本子堪忧的装帧设计。于是,就将所有大小不一的胶皮本子一并作为需要回收处理的废弃物装箱封存。说起来,那些掌心大小的胶皮日记本,离开“锻造”它们的母体,我居然没有感到一丝留恋。
  在屈指可数的几次关于儿时用铅笔所记录日记的时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随父母回老家,住在当地的一家酒店,酒店大门正对着一面爬墙虎,它们厚实而绵密的质地,让我突然有了书写的冲动。我找了一个酒店大堂临窗的位置,当时,太阳暖暖地照着,透过落地窗将我小小的身影投在门前的地面上。另外的一次,是惊闻某位领导人的逝世,有感于他创造的伟业,小小的我,立刻作了一首小诗,写完后,还给家里的大人们朗声读出来。大概还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时刻,我居然都淡忘了。只有这两次的记录,让我记忆犹新。
  除了那些可爱而小巧的胶皮本子,我的另外一项爱好,也是跟写作有关,不过是写作的类型和选用的记录方式的不同。我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姑且当作是小学的时候吧。用厚厚的一沓稿纸和一支铅笔开始了自我认为的“奇幻”写作之旅。尽管那时自己胸无点墨,现在回想起来,却感到了儿时的自己内心的强烈信念和对文学的热忱。我尝试在稿纸上,写下我心目中珍贵的童话故事,甚至试图改编一些经典的儿童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抱有乐此不疲的愉悦心情和探索态度。时至今日,那些所谓的“珍贵的”手稿全部散佚了。于我,这些几百页稿纸构筑而成的我的“奇幻文学”的世界,也在成长的旅途中,一件件的,从我的背囊里卸下,我将带着新鲜的感受,轻装简从,只身投入下一个未知的人生阶段。
  从心底来讲,我希望以写作抒发情感、表达心声。时光荏苒,我不再仅仅把写作当作一种抒情的剖白方式,尤其在自己的文字被人们认可的时候,与此同时,一种希望通过写作,获取关注和肯定的心理在潜滋暗长。
  当教授数学的班主任老师在我提交的周记的标题旁边用红笔圈住写一个“读”字的时候,当这种方式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我的周记中,连同她在我的文章下边以优美而善感的批语打动我内心的时刻开始,我虽然感激并感动于老师的用心良苦,但却对自己每况愈下的數学成绩感到深深的无力。数学老师越是欣赏我的文字,我的周记就越写越好,越写越长。我在周记中,可以品评时事、纵横古今、抒发胸中块垒,是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理解我、支持我、鼓励我的数学老师,而这些正面的赞美,却无意拯救我的偏科。
  至于我的数理化为何从初中开始就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搞不明白。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的数学成绩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一路下滑。那个时候,引入了“应用题”这一类型。这类新题型,除了带给我无尽的烦恼外,没有为我堪忧的成绩带来一丝好转。为了应付老师第二天的检查,我有时在放学后会到邻居家抄数学作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某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的时候,甚至会让这个邻居的阿姨替我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我的父母,无法知晓我的真实成绩,等到召开家长会的时候,经由老师的提醒和告诫,才戳破了我的小诡计。那时的我,只知道那刺眼的成绩太不忍直视,却对奋起直追没有多少兴趣。
  回顾生命中那段渐通人事的成长阶段,我似乎才开始渐渐理解当初的稚拙与莽撞、所获与失去。那些让我感怀至今的片段,不仅是作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每天在我的日记旁边写下的那些笔体优美情感真挚语言醇厚的批语,并且将我的那些稚嫩文字当堂朗读时眼睛里闪烁的晶莹光泽。那种光泽,似乎象征着一种无差序的爱。甚至,我从数学老师的眼光中,读出了某种向善的圣洁和更高的期许;也不仅仅是语文老师让我们每天誊抄某本期刊上的文章并每日收齐打分的鼓励与鞭策;更不仅仅是我们年轻可爱的物理老师,每日不用备课不拿课本在黑板上信手拈来各种繁杂题目的胸有成竹和游刃有余。而当他从各科老师的口中听闻他所教授的班级上有我这样一个每篇日记都被班主任拿来朗读而数理化成绩无论怎样都扶不起来的小女生时,他也不再以锐利的目光望向我,而是换作一种柔和而善意的微笑……这些扑闪着金色尾翼的吉光片羽,在年少时,觉得甚是稀松平常,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味。如今,伫立于而立之年的门廊外,才猛然间醒悟到这些过往的珍贵,才领悟到那些珍贵背后饱含的深情。
  最令我无法忘记的,是小学升初中的一次所谓“考试”。
  真是上天作弄,那天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就我和另一个小女孩。而这个小女孩,恰好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兼好友——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孩子。我和她,被一起关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办公室,一个形同老师模样的女人,给了我们一人一张试卷,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当卷子交到我手上时,我只一瞥,就发现了这张卷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奥数题目。我知道,我不用丝毫的考虑,我就知道,我完了,我彻底输了。这个特殊而紧急的时刻,我没有办法做出第二种选择。我回想起,在“减负”之风盛行的那些岁月,父母不忍心让我落后于别人,也给我报名了×ד奥数培训班”。但这次培训的结果,却是以我的彻底失败而中途放弃——奥数,显然是给学有余力的、具有良好数学天赋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准备的。而我,连最基本的一些题型都拿不下来,更侈谈学习奥数了。而那场“小升初”的奥数考试,以我近乎交白卷的形式收场。时至今日,当我忆起那次考试当天焦灼而无助的绝望感时,我终于能够坦诚而释然地谈论它。   写作,并不是唯一的逃遁所,也并非最后的居留地。可是,面对急转直下的中考窘境,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数理化?
  2
  几乎是毫无意外的,我的中考在一片混沌中折戟沉沙。
  分数自然是距重点线相距甚远,但还不至于落到无学可上的地步。表面来看无非是公立与私立的差异,实质却是教育资源的极度失衡。而在公布成绩之后的那个时刻,虽然我有些许的讶异,但想到自小就偏科的成长轨迹,这样略显尴尬的分数,倒也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之后的几天里,在我们这个民主氛围颇为浓厚家庭里,因为我的升学问题,接连召开了几次家庭会议。最终的意见是将我送往一个封闭式寄宿制高中。那里的特色小班教学吸引了不少当时前去考察的家长们。
  那时候和舍友们相处得情同姐妹,学校的封闭性让我们得以在狭小的天地间毫不吝惜地放飞自我。感冒的清晨,赖床赖到不想起,下铺的姐妹将一兜子药丸挂在我的床头,嘱咐我服用剂量和注意事项;雪落的午后,“纠结”三五同窗好友,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打雪仗打到昏天黑地;夏日的夜晚,一个盛满热水的大脸盆,两对挤在一起的小脚丫,青春溅起的水花在无声的时间幕布上留下初绽的芳华。
  十六七岁的花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像一只精巧别致的八音盒,有着斑斓的外形与明快的色泽。当发条拧紧,它便流淌出经久不息的乐音。在高中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无法走出对高一高二寄宿制高中的怀念。可是,那段日子细想起来,也并没有上演多少惊天动地印象深刻的感人事迹,之所以怀念至今,大概还是那时候拥有在不违背原则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自由,一个只要轻声默念,就会感受到它的珍贵和美妙的词语。看似抽象的词汇表面,其实暗含参差多态的样貌。它可能是一种动态的情境,是我们为了阅览大千世界不惜翻越学校低矮的围墙以至于刮破了裙角的“疯狂”;也可能是一种静态的冥想,是为了避开嘈杂的浊浪而独自一人潜入图书馆里遍寻书籍的徜徉。“自由”的这两种形式之间,本没有多少内部的关联,但却深刻映照着从花季年华过渡到成年岁月的心灵间奏。
  我们在这个封闭的小天地里挥霍掉了本应争分夺秒为高考做准备的珍贵时光。那一年,同窗好友纷纷离去,操场外围荒草蔓生。而时至今日,那所学校已不复存在,连同我最值得珍惜的年华,在岁月的大厦将倾之时,被一并埋在了时间的瓦砾堆下。
  直到高考那一年,家中才开始有选择性地批量收集电影碟片。这个在同龄人同时期看来显得慷慨而令人艳羡的举动,完全归因于高考前我们做出的事关我自己前途命运的决定。更进一步说,之所以做出这项耐人寻味的决定,盖因我从初中开始就每况愈下的理科成绩。虽然我的语文和外语成绩遥遥领先数一数二,但只要瞥一眼成绩单上与这两科落差巨大的数理化成绩,我的总分排名便毫不留情地被甩到了年级大排名的后半部分。
  3
  升入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同“数理化”的鏖战中丢盔弃甲,但也品尝到与自己内心的挚爱兴趣相逢一笑的甘甜宿命。
  二十岁以前,我没有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待到超过一个星期。求学也好,生活也罢,基本上不会跨出我的出生地的半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较为保守和内向的性格。我实在无法想象,孤身一人在异域他乡该如何生活。因而,习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我,日复一日地,也将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依赖性”沿袭至今。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我明白,我终究要跨出束缚我的生活半径。
  火车南站开通运营之后,就再也没有到旧火车站坐火车了。南站的整饬、洁净、有序与修葺一新让我这个常年“宅”家的内向女孩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气息。在光洁如镜的候车大厅里等待的间隙,我常常觉得自己似乎也是无数个穿梭于南来北往的背包客中的一员。所不同的是,大部分背包客早已具备了在各种环境之下游刃有余的适应能力,而我对于即将展开的旅途,除了满眼的好奇与欣喜,大概只剩下对于茫茫未知的惶惑。
  儿时对于交通工具始终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走在路边,当身旁驶过一辆庞大身躯的大货车或是运送水泥等物资的重型搅拌车,它们发出的剧烈轰响,都会让我下意识地捂住耳朵,或者赶紧跳到一旁,用力掩住口鼻,看它们远远地驶离之后,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初中时代有一年的暑假,去往杭州参加某社组织的夏令营活动,那时候高铁动车还没开通,只有慢悠悠的火车。晚间躺在卧铺,静静地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匀速声响,似乎觉得自己又重新潜入了母体。不知为什么,每次乘火车,都会生出相似的感受。
  有时候坐在匀速前行的高铁上,对于往昔的回忆便如涨潮一般,随着窗外倒退的风景,一波一波从心底翻涌上来。为何出发?又如何抵达?在异域他乡生活需要勇气,但更重要的是能力。沒有人生来就具备迅速适应变动环境的能力,多半是在现实的逼迫中长大与成熟。
  我不知是命运选择了我,还是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样一种大学的生活方式,虽然形单影只,但我充分享受这种一个人的孤独。我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阅读。我能够记起来的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每天清晨我独自一人来到校园操场的看台上,携带着几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籍,笃定地坐下来,打开书,直到操场上人声鼎沸,直到天边外夕阳渐浓。
  大一的时候因为学校离家近,得以利用没课的时候坐公交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也不过是三四站的事情。那段时期,父母给奶奶在离家不远的小区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由于毗邻着铁道,有时候在深夜,会听到火车来来往往的声响,几乎搅扰着人难以入睡。这个缺陷,成了后期奶奶搬离这个小区的诱因之一。
  大二的时候,学校搬离了曾经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整体迁往了S市的大学城。我到学校的通勤时间由原来的二十分钟,拉长到一个半小时。好在开通了从新校区所在的S市到我家所在的T市的城际公交,虽然时间长了一些,但还是可以偷偷溜回家。尽管城际公交很快就开通,但当时投放的数量寥寥无几,且发车间距也较长。到了周五,大部分的学生要乘坐这趟城际公交前往T市游玩或者逛街。等车慢慢进站的时刻,几乎成为整整一个星期之中,令人最焦灼最烦闷的时刻。通常,车子还在老远处停留,乌泱乌泱的学生们,一边朝着车子驶来的方向望着,一边拔开腿向着车站的方向飞奔。有些学生为了占座位,提前将自己的行李袋从车窗处硬生生地塞进去,负责接应的学生迅速将行李左塞右塞地填满座位,而另一些乖乖地挤来挤去的学生们除了义愤填膺地挥着拳头做无声抗议外,似乎也没有任何办法。每到这时,虽然我已经走到了车站,但总会有意避开汹涌的“乘车大军”,而是躲在一旁,等着下一班公交的到来。
其他文献
2021年河南春晚的众多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造成轰动全网的“出圈”效果,其中尤以舞剧《唐宫夜宴》最为广大观众推崇.制作方顺势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继推出了以《唐宫夜宴》中“唐小妹”为中心的《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系列节目,一再引爆网络,成为现代传播场域中的现象级事件.《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赞誉,还受到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褒奖.在《不迎合、不媚俗,当潮不让你最中!》的评价文章中,新华社更是把该节目的意义
期刊
多数河南人固执地认为,脚下这片土地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且不是之一,这里的艺术家也总是把作品中能够呈现历史文化的内涵看作自己的责任甚至是一种必须的担当.从河南摄影人走上中国摄影舞台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南一群雄心勃勃的青年摄影人就一直专注于专题性的纪实摄影,“萨尔加多式”的宏大叙事成为潮流,而姜健就在这时候出现了.
期刊
观演关系问题,是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创作主体如何处理与观众群体的美学距离,如何满足又应怎样引导观众的审美,这是当代戏曲创新创作仍要应对的难题.一个世纪以前,梅兰芳先生通过民国初年的新戏排演活动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就面对复杂观众群体创作新题材、新形式戏剧进行了有效尝试.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内,梅兰芳新戏排演活动的成果不仅在于剧目本身,更体现在排演过程中动态平衡的观演关系上.
期刊
打破英雄角色所在空间壁垒,将不同类型的英雄置于同一世界中开展角逐与斗争,是近年来好莱坞英雄电影的趋势之一,而当它发生在怪兽电影中,便形成了怪兽电影宇宙(MonsterVerse),从而诞生了《哥斯拉大战金刚》.在该电影中,哥斯拉与金刚是宿敌,二者因为人类的反自然性发明而选择共同联手,击败了失控的“机械哥斯拉”,具有生态隐喻;而在怪兽、人类、科技三者并置的空间中,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却显示出很大区别,体现出不同的生态观念.
期刊
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表演,也离不开精彩的作曲.而精彩的作曲则离不开作曲家精心创作的旋律和音色布局.音色布局属于编曲时一门很重要的技术——配器,不同的配器呈现出来的音响色彩效果大不相同.由于笔者是作曲专业,在观摩大型话剧《兵团》时,便特别关注了这部作品的音乐写作.演出落下帷幕后,这部剧的主题曲仍然环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退散……作曲家通过精湛的配器技术,给观众呈现了一首豪情万丈的主题曲,统一的音乐风格、丰富的音响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剧情与音乐相得益彰,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期刊
一rn《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创作的八首七律组诗,是他怀念长安的作品.这是杜甫最为知名的七言律诗之一,是诗圣的“绝唱”.rn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主要是因为他不仅用诗记录了他亲历大唐三朝的兴衰,还把整个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写入了诗中,并随物赋形,为我们留下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后人无论写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能从杜甫多样的诗体中,汲取营养,找到范本和学习的路径.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望岳》《曲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等,
期刊
主流影视作品作为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文化载体,一方面以鲜明态度呈现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巨大感召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探索社会万象,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主流影视作品成为兼具导向性与商业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特殊文化消费产品,是否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与能否完成教育导向使命逐渐成为评判主流影视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而此次两部抗疫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正是将弘扬主流文化与满足市场需求较好结合在一起,在弘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对探索主流影视发展新路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刊
2021年4月7日晚,驻马店青少年宫,观众们冒着淅淅沥沥的雨雾接踵而至.连绵不断将近一周的阴雨并没有浇熄观众的热情,从观众席中不断传来欢呼声“猴子,猴子”,掌声此起彼伏……rn《猴子王》作为为数不多的儿童剧参加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该剧是河南艺术中心的原创作品,是中心为河南小朋友精心打造的一份童年礼物,参赛前曾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对台文化交流项目之一,赴中国台湾参加展演,并入选“中原文化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项目,已在全国各地巡演一年.
期刊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科幻题材相关的电影也屡登银屏.2020年,国家电影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必将促使国内科幻影视类型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科幻影视作品也会迎来创作高潮.
期刊
上周李荷香来了鼓鼓囊囊一封信,里面有几页字体迥然不同的信纸,我以为是谁错塞进去的。仔细查看了落款,是我并不认识的一个名字姚文清,直到我找到首页,发现确实是写给我的,因为起头写着:  “陆大辉你好!”  最后我急急忙忙看了李荷香的信才终于弄清楚,这是李荷香的母亲亲自写来的。李荷香在信中说:“你想来,就来一趟,但我想你来了估计也没用,看来我母亲不可能同意咱们。”而署名姚文清的信里拉拉杂杂写了许多,最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