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下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去攻读,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去作答。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答;学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93-1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深入课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激问导趣,启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基因工程》一节中,用大家生活中常吃的转基因大豆油引入“转基因是什么”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并且教师应及时要学生去探究作答。
4.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高中生物课本内容是前后互应,密不可分的,可以由一个基本知识点引出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并由此扩展开来,引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采用辐射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体会问题,独立解答,寻找解题方式
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高中《生物》新教材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在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情境教学。
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情境,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帮助学生加深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升华课堂教学。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4.让学生学会合作,这是主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准确、有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都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这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课堂调控。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四、角色互换,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这样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其萌发出新思维,促进他们的主动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答;学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93-1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深入课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激问导趣,启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基因工程》一节中,用大家生活中常吃的转基因大豆油引入“转基因是什么”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并且教师应及时要学生去探究作答。
4.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高中生物课本内容是前后互应,密不可分的,可以由一个基本知识点引出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并由此扩展开来,引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采用辐射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体会问题,独立解答,寻找解题方式
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高中《生物》新教材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在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情境教学。
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情境,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帮助学生加深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升华课堂教学。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4.让学生学会合作,这是主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准确、有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都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这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课堂调控。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四、角色互换,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这样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其萌发出新思维,促进他们的主动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