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陷阱 当我们谈档期时,在谈什么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0日-4月3日,“全国电影院线国产影片推介暨市场研讨会”将在福州举办。活动由全国电影院线公司主办,《综艺报》和福建中兴电影院线承办,福建恒业电影发行公司协办。该活动之前已成功举办七届。本次推介会吸引了各大片方和电影院线公司高层参与。
  推介会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为制发放三方搭建沟通协商平台。会议期间,将对今年重要档期的重要影片进行专门的市场研讨,故,会议主题聚焦于“档期”。
  本期专题即由此而来,探讨“档期现象”及“档期逻辑”。
  在成熟电影市场,电影档期有很强的规律性。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档期充满变数。有些规律一两年之后便不复具备参考性。在规则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从业者既尊重档期,又企图驾驭档期。往好听了说,这是灵活处理,往不好听了说,就是混乱无序。
  “换档”和“扎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换档”成了电影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玩法”。
  拿2013年的“七夕档”来说,《宫锁沉香》早早确定了8月13日(七夕当天)的档期。而《小时代2》原本计划在年底贺岁档上映,但影片引起的巨大争议和影响最终让片方临时决定改档8月9日,以便趁热打铁。而随着《一夜惊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相继选择在这一天首映,《小时代2》又在7月29日火速将档期提前至8月8日,随后《风花雪月》也宣布将档期提前一天。
  换档游戏是从2008年末的贺岁档大片开启的。当时《梅兰芳》突然宣布提早一个礼拜上映,逼得“左邻右舍”纷纷换档。《女人不坏》往后调了整整两个礼拜,又撞上三天之后上映的《非诚勿扰》。自此,“换档”逐渐成为市场潜规则。
  与此相反,《泰囧》的换档却被业界视为明智之举。影片之前一直宣传的是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但却遭遇了《大上海》和《血滴子》两部大片的前后夹击。2012年11月20日,光线传媒宣布将《泰囧》档期提前到12月12日。结果如何,所有人都知道了。
  《失恋33天》的“以小博大”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它还有一个成功原因人们提及得不多,这部电影从关机发布会上便宣布瞄准2011年的“光棍节”档期,此后一直没有改动过。而其他国产片面对同期上映的《铁甲钢拳》《猩球崛起》《丁丁历险记》等进口大片纷纷避让,使得《失恋33天》成为当时一枝独秀的国产片,也是笑到最后的大赢家。而同一幕后团队制作的《等风来》却几次调整档期,影响了影片的正常营销宣传,最后的市场成绩只有7000多万元,远不及前作。
  造成片方不得不考虑换档的,往往是档期扎堆。
  成熟的大档期市场容量大,是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暑期档、贺岁档的时间跨度都长达两三个月,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可以找到生存空间。2013年以前,一众国产大片竞相扎堆成熟档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同日上映。2012年贺岁档,《大上海》《血滴子》《十二生肖》也几乎是前后脚上映。2014年大年初一,《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前任攻略》《澳门风云》四部类型各异的影片同天上映。《澳门风云》这样的主流类型电影如果不挤在大年初一与合家欢电影竞争,会不会更有利?假期结束后,《澳门风云》的上座率不降反升,排映场次也随之回升,证明了主流类型片更适合日常观影。
  而整个2013年最突出的现象是,大片暂时回落,中小影片崛起,这也带动了新的市场现象出现:热门大档期相对冷淡,竞争力不足,而小档期却扎堆得厉害。这让本来就不大的市场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不堪。
  光棍节档期,同天上映1 0部影片,严重超过影院负荷。即使一个影院拥有10块银幕,每个厅排一部新片,也会挤占掉原本正在上映的影片的市场空间。而且,10部电影中有4部都是都市爱情片,类型雷同。最后,好莱坞超级英雄片《雷神2》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对“光棍节”这个档期的嘲讽。2014“情人节档”,也出现好几部都市爱情电影,但除了《北京爱情故事》,其他影片票房成绩平平。影片本身的质量、话题性,才是大于一切营销手段的核心竞争力,这话虽然是老生常谈,却似乎总是需要强调。
  “乱档”背后
  档期混乱的背后至少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电影内容的严重同质化乐正传媒CEO彭侃说道:“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家都想挣快钱,复制成功案例。比如当年《卧虎藏龙》之后出现了大量古装武侠电影;《失恋33天》则带动了一批中小成本爱情片。造成跟风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热钱涌动,影片投资制作缺乏专业性。”
  爱情片都希望在情人节上映,但同类电影太多,情人节空间不够,于是七夕档、光棍节档甚至白色情人节档都应运而生。彭侃认为,同类档期的泛滥是过度营销。“类似的概念用得太多,观众就没有那么期待了,会削弱传统情人节档期的吸引力。”而受访的两位院线经理却认为,同类档期多,可以让更多爱情影片的价值得到释放,对影院而言都是好事一桩。
  其实问题不在于爱情档期是不是太多,而是除了情人节档期以外,其他三个档期,由于缺少成功作品,都是概念大于事实。哪怕炒作成功了一次也还不算成功,除非每年都成功。
  第二是缺少档期协调机制,缺乏权威调研机构的科学论证。据专家介绍,美国有一个很权威的市场调查公司,叫做全国媒介研究集团,它来负责协调每年各大电影公司影片的档期。通过对观众的跟踪调查,每一年大电影公司的档期计划,调查公司就会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知度和兴趣度。这种做法一是帮助电影公司评估电影营销是否到位,二是了解哪部电影的影响力更强。比如两部同类型电影要在同一个档期上映,尤其是大片,影响力比较弱的,电影公司和发行商可能就会换档期,推迟上映。
  北美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六大公司控制了90%的市场,因此可以形成彼此制衡的关系。中国几大电影公司的制片发行规模还比较有限,市场不集中,太多小电影公司,因此协调档期比较麻烦。   第三,院线的区隔体系没有形成。美国每年发行六七百部电影,院线市场都可以容纳,除了影院建设数量更多以外,还有赖于它的院线区隔体系。一公里以内的两家影院放映的影片不完全相同。而国内,由于院线的同质化竞争,一部电影在所有的院线都放映,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发行三百多部电影就已经拥挤不堪。国内影院的经营理念也相对比较粗放,不像美国,因为市场成熟,只有靠精细化运作才能保证几个点的利润率。因为影院的粗放经营,没有让它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过来影响了片方的利益。
  第四,进口片档期的不确定性。国产大片不怕进口大片。分账大片的档期一般提前一个月定好,很少有变化。而且,正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所言,“过去国产片看着进口大片定档期,现在进口大片看着国产片定档期,已经是进步了。”但是,国产片,尤其是中小影片面对“批片”的压力始终存在。因为即使是批片,制作成本也通常是五千万甚至上亿的量级,而国产中小片只有一两千万的量级。由于进口片引进模式的限制,批片往往提前一周才确定档期,让许多同档期的影片措手不及。由于批片的档期不完全受发行代理商的控制,因此也难以进入档期商讨的范畴。王中磊就曾指出,201 2年国庆档,《环形使者》的突然加入,让华谊兄弟的《太极》票房受到影响。
  警惕过度营销
  换个角度,换档也好,扎堆也好,都是重视档期的体现,相比起市场兴起初期的缺乏档期概念,已经是一种进步。现在,稍有电影发行常识的人都知道,周末和公共假期的票房会比平时高一些,通常发行商都会选择在周四、周五首映,先铺排氛围和口碑,周六日再迎来票房丰收。如果周末刚好赶上公共假期,就更有利。有些人造档期如“情人节档”“光棍节档”并非公共假期,如若刚好碰到周末,便是如虎添翼,假如赶上工作日,效果会打折扣。但是,仍然会超过普通单日票房。2013年光棍节是个周一,当天近5000万元的票房虽不算太出色,但也好过前个周一3020万元的成绩。因此,作为一个营销概念,档期确实会对刺激消费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当片方不断调档,拼命扎堆热门档期时,档期是否被高估了?还有哪些相关因素在影响影片的市场成绩?
  首先,影片本身是否贴合档期概念,这主要是对中小影片说的,对大片尤其是进口大片而言,无需考虑太多。《桃姐》与“三八妇女节”的氛围吻合,《北京爱情故事》适合情人节,《失恋33天》为“光棍”代言,这些都是影片与档期互相烘托的好案例。
  而《前任攻略》是一部爱情电影,受众是年轻人,选在全家欢聚的大年初一上映,在《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的夹攻下就明显吃亏。
  其次,只管档期合适,不考虑对手是谁也不行。同档期的竞争对手格局如何,是除档期之外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档期内的市场空间是否充足。某资深业内人士指出,“‘七夕档’”的概念最早是2005年《短信一月追》上映时提出来的。2013年,那么多电影都在“七夕”上映,结果票房好的没几部,因为片子太多,市场空间被挤没了,根本得不到太多排片。2012年《寒战》大收2.4亿元票房,但它没有打出任何档期旗号。这部影片在11月8日上映,几乎占了个“空档”。
  档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度迷信档期的现象确实存在。其实,许多国产片已经做出了好榜样。《北京遇上西雅图》在3月下旬上映,带热了春季影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在“五一档”上映,但它的PK对手是《钢铁侠3》。影片本身的品质、话题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其他文献
对档电视节目,也许不能寄望太多的科学理想,但无疑可以寄望更多科学理想的产生。就像《最强大脑》,它不是为研究“脑科学”,它只是想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围观”。  从李彦宏、周杰伦,到最近的林丹和金秀贤,这些不时占据版面头条的名人纷纷现身江苏卫视开年大制作《最强大脑》,在电视传播中发挥着“大V效应”,为这场对科学的围观提供了个先期焦点。  将一个极致的选题与潮流元素相结合,《最强大脑》做了一次聪明的尝试。
期刊
演员宋丹丹关于《美丽的契约》改剧本的微博引发编剧争议,该剧编剧宋方金、导演余淳参战并各自放出长文后,论战升级。其后不少业内知名人士加入,事件迅速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网络论战不鲜见,但由于网络围观的天然属性,大多论战往往演变成口舌秀场和相互攻伐,数个回合后,双方一开始所持之观点早已不被论者和围观者关心,“我们在谈什么”需要多轮“倒带”才能廓清。  但“二宋之争”的剧情发发展有惊喜,“谈什么”愈
期刊
去年11月11日,淘宝发起的“双11”网络购物节,一天之内达成350亿交易额,而当天的电影票房不足5000万元,与2011年的8600万元、2012年的5800万元有不小差距。电商跨界抢生意不仅分流了相当  部分消费者,也着实让电影界震撼了把:双“11”一天的成交额,相当于2013年电影票房总额的两倍。电商对于大众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显然远超电影。这个强有力的搅局者,让刚刚形成的“光棍节档”摇摇欲
期刊
2014年2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87部、3318集。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41部、144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7.12%和43.55%,其中,当代都市题材28部1023集,当代农村题材4部128集,当代青少题材2部60集,当代涉案题材2部60集,当代科幻题材1部52集,当代其他题材4部122集。现代题材6部、204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6.89%和6.14%,其中,现代都市题材
期刊
2014年,CNTV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突破口”,以此来打造CNTV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总编辑汪文斌表示,“在平台级和应用级产品打下坚实基础后,我们今年会做出更多原创节目,这应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在汪文斌看来,做出几个单独的好节目不难,难的是持续生产好节目的工业化能力。比如美国的大型电影公司,不单是能够生产出几部好看的电影,而是具备了平台级的制作水准。“单一节目(内容
期刊
一种市场现实:档期往往被各种名头的营销概念异化,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档期”  在本期专题的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在提及“档期”的概念时,具体表述有微妙的差别。有人以季节区分档期,有人说暑期档、贺岁档是档期,有人认为周末也是档期;还有人将某个上映日期说成是档期。档期究竟是什么?在人们各自不同的定义中,还有很大部分重合之处,即:档期是根据大众生活消费习惯和电影市场的规律未制定的电影放映时间计划。档期作为个
期刊
“传统的电视观众正在不断向新型终端转移。终端变化了,渠道必须随之改变。打造平台级产品,目的就是占领渠道。谁离用户最近,谁就最有发言权。”CNTV总经理、总编辑汪文斌对未来趋势如是判断。  2014年,4G大幕徐徐拉开,一个全新的移动视频时代即将开启,行业发展出现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ONTV来说,汪文斌认为这是历史性的机遇,“我们本身所有内容已经视频化,打造与移动化、社交化相结合的产品,是我们的发展
期刊
关于吴天明导演,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电影“第五代”的伯乐,甚至“教父”。但很少人知道其中的根本原因。  三十多年前,中国电影刚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社会思想风起云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集体出击,横扫银幕,带来了中国电影的春天。题材新,风格新,观念新,他们参与的上百部电影直接启发了后未的“第五代”。这批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人,被电影史学界称为“第四代导演”。  吴天明和孙羽就是其中的主将。他俩分别创作
期刊
6月13日,《哥斯拉》登陆中国影院。此前一天,恰逢微信电影票上线半年,记者在微信电影票的“哥斯拉解压红包大派送”中幸运抢到50元红包,与记者同样幸运的还有19.5万人——此次微信电影票与片方合作,共送出19500个红包,每个红包的金额从10元至100元不等。在同期上线的活动中,记者还发现了《窃听风云3》的身影,“该片已经预测到《哥斯拉》的威力,想借发红包做片方的最后冲刺。”微信电影票CEO林宁告诉
期刊
吴天天明走得太突然,突然得让人惊愕万分,悲痛欲绝。  1984年,吴天明随内地某电影代表团访问香港,笔者有幸与他见面并结识。当时我在主办《中外影画》杂志——此前几年一直每月按期寄给他,两人之间有过书信往来,算是认识了。但第一次在香港彼此见面,两人都十分高兴。“每个月都会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收到你寄给我的《中外影画》。”见面后的第一句话,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之后,我们多有往来。记得香港会面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