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建盏武夷茶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岁,有一段日子在异乡小住。当时闲来无事,幸而同去的有几位茶友。于是,镇日里品茶为乐。
  逢茶,必得找合适的器物。
  有人求快递送来几件茶器,其中就有建盏。茶友中,一位福建朋友陈兄把盏细观,悠悠然吐出一个字:好!
  本来品的是大红袍,唯白瓷杯子除了品味茶香之外,可以把玩的地方确实少。而建盏则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茶颜,观茶色,品茶香,颇有一种五光十色迷离之感。
  近日,在上海中心宝库匠心馆,当我看到中国建盏专家苏必松19.5 x19.5x5.5厘米的大器之作,则感到,建盏看似器型简单,然而仔细探看,则是颇有宋风遗韵,奥妙无穷的。

宋风遗韵


  读到过一篇文章,称宋明时期的家具,暗合当代的极简主义。以至于老外也喜欢将明式椅子搬到当代家居中——怎么看怎么搭调。
  比起后世的繁复来,明式家具,特别是椅子等等,确实有一种当代性审美在其中。在生活水平日益富足的时代,如何在审美上删繁就简?明式家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建盏则是一个尚未被人们特别领略到风采的器物,与明式家具有着类似的韵味。
  苏必松研究建盏,提出一个概念“宋韵遗风,邂逅不为”。
  在苏必松看来,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宋代艺术的魅力,不仅在建筑风格、字画上有所体现,而且在瓷器鉴赏中也能看出当时的审美趣味。“宋代的审美以简约,平淡,质朴为主线,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记载‘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我觉得这句诗,适合建盏。”苏必松说。
  在看了他的一些作品,特别是读了他的一些有关建盏鉴赏的文字以后,我的感觉是——他在这方面有清晰的认识,独到的见解。
  苏必松研究建盏凡三十余年。从1989年开始潜心于探究建盏的器型、纹饰形成机理,再到真伪鉴别等,这位经济师、项目管理师、武夷学院客座教授,几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关建盏的审美理论基础。
  “当年,我可是停薪留职到建阳,深入水吉现场考察,了解建窑遗址保护、考古挖掘情况,多方收集建窑、建盏历史资料。”苏必松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苏必松又积极参与武夷山遇林亭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对建窑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比起如今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武夷山区的交通可不便利。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住宿、吃饭都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敢于执着于此,当年的苏必松确实有点儿忘我。好在他的研究,终究是有所进展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抖落历史的尘埃,那个冷峻深沉的面孔再现江湖”。



  “古代建盏因唐煮茶、宋点茶而兴盛,成为贡品,为权贵所钟爱。” 苏必松说,“陶谷、宋徽宗、蔡襄等的诗词,对建盏推崇备至。”
  宋徽宗有言:“浅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這个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皇帝,却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建盏长得稳重、品相质朴,不仅仅是他和大臣们斗茶最喜欢的器物,还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微宗是个浪漫的诗人。他还有诗‘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意为用兔毫建盏烹茶,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可见建盏在宋代艺术审美中,有着不可缺失的地位。”苏必松说。
  苏必松曾如此赏析一个曜变盏——从视频上看,在黑暗的密室里,红外线的作用下盏底竟呈现出浩瀚的宇宙星空。这是原矿釉里的铁元素在高温作用下,玻化体形成的斑斓色彩。该品是宋代皇室御用的供品,这种被称为“曜变天目”的建盏,传世四只被日本珍藏,是享誉世界的珍宝。
  从审美趣味上来说,建盏的极致在宋。既然如此,无论从器型上,还是色泽上,如果任意突破,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胡来。有那一点宋风遗韵在,如水墨般化开来,则妙器存焉!

何为不为?


  有些资料显示,建盏烧制工艺一度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苏必松则通过他的研究认为,现代建盏通常指上世纪30年代至今烧制的建盏,2010年之后发展迅猛,品种繁多形态各异。
  如果从苏必松的实际研究结果来分析,建盏的烧制工艺难道真的完全失传过?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在不久前武夷学院举办的逸夫讲堂上,苏必松曾做过一场《建盏本性和文化内涵》的专题讲座。在这场讲座中,苏必松从几个如今喝茶人关心的角度来展开——“喝茶用建盏与其他器具有何区别”“建盏为何价格悬殊”“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后的建盏用来喝茶对人体是否有害”“建盏的市场监管与保护”,随之,他重点介绍了原矿建盏与化工建盏的区别和简易的鉴别方法。
  实则,在当代茶界,我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难道不就是古法烧制的器物,与当代仿制品的区别吗?对建盏来说,难道不就是原矿建盏与化工建盏的区别吗?起码,在我的茶友圈子里,当我们“推杯换盏”之际,有时候看到花色、反光特别优异的货色,视为珍品,却被器物的主人一句话给惊呆了——“我三十块钱从地摊上买来的”。
  肉眼凡胎,绝大多数人的眼光,并没有太多准星。



  苏必松在武夷学院讲座中,恰恰提到了不能被手中一个看似五光十色的杯盏给迷惑。苏必松说:“好的建盏采用原矿釉石。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对水质有软化作用,可促进身体健康。从鉴赏的角度看,优质建盏,手工制作,器型优美,纹饰清晰、立体精美,釉面亮丽,阳光下闪烁并伴有光芒,有油滴奔流的美感。”
  归根结底,建盏把玩在审美。如果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判断是真的原矿建盏,还是化工制品,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单从使用的角度而论,从正规渠道进品牌商品,是为上策。而收藏级、古董级的建盏之收藏,则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或者请诸如苏必松这样的专家帮忙把关。
  当代建盏,实则还该依凭宋风遗韵。在审美趣味上,苏必松推崇两个字——不为!也就是说,真正的当代建盏作品,就不该是化工建盏,而该采用古法来进行创作,与宋风遗韵一脉相承。

鉴赏家型的工艺家


  如今的苏必松,活动半径可不仅仅在武夷山一带了。他应邀在上海、北京、厦门、杭州等开展建盏专题讲座三十余场,博得广泛好评。作品也收入宝库匠心馆——这一点,不得不说是对一位工艺大家的相当高的肯定。
  也就是说,苏必松不仅仅是一位建盏的研究者,他还是一位实践家、工艺家。为掌握建盏纹饰形成机理,十多年来坚持研究烧制,利用遗址出土的生烧品做了无数的试验,掌握了大量的数据。
  他深谙一个道理——建盏,入窑一色,出窑千变万化,每一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每一组作品,又是赋予作者之魂魄的。苏必松主打“不为”牌——他的作品,盏底都打上“不为”商标,且每只都有独一无二的编码,这样每一只盏赋予了独特的身份标项工作有序进行中。对于当代茶客来说,购买这样的建盏产品,起码在品饮时,能够有相当于宋人的感官感受。
  苏必松的建盏作品,近年来,得到市场和专家认可,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并被省级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及“三民”博览会等公益展出,受到广泛好评。未来,希望这位武夷山走出来的鉴赏家型的工艺家,能有更多好作品问世,也有更多好思路提供给业界。
其他文献
作为大众媒介象征的电视机在其传媒和政治宣传层面上总是与“操控”联系在一起,它的娱乐属性使它深入千家万户,却又通过播出带有暗示性的内容控制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政治观点。它是商业性的,也是政治性的。从单向输出的传播,再到反向监控的闭路电视,电视机又获得了监控-权力的属性。然而在电影艺术之外的动态影像上,它成为了最早录像艺术载体,艺术家们围绕它的符号属性和物理属性(盒子体量),在激浪派和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潮
期刊
展覽地点:宝库匠心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0日-2021年4月11日
期刊
由實验影像中心发起主办,艺术家杨福东策划的 “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 正式启动。  实验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 简称CEF)致力于影像展映与交流。“未来未来”旨在调动更多青年艺术家参与到影像媒介的实践和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它是一个孵化新生力量的实验场,也是一个面向未来集结各个学科、领域的中转站。  ——CEF 实验影像中心  过去、现在和未来总是
期刊
东北三省产业振兴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来寻找东北振兴之路。
  本文选用2000-2016年东北三省地区制造业31个行业为样本,运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对区域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并测算,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制造业集聚度趋势有所上升。黑龙江省集聚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辽宁省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度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资本资源依赖性;吉林省整体表现好于黑、辽,有17个产业区位熵呈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
工艺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造物活动,其中既包含了力量和智慧,也寄托了情感和审美,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一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每一个微小改变,都会带来工艺在材料、技术、审美等方面的变迁;而反过来,传统工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进化史,工艺的每一次蜕变,都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闪光。  宝库文化作为当代工美行业最有影响的平台之一,为致敬中国工艺文化,探索工艺美术与多元艺术形态、
期刊
K-蒯乐昊w-王凯梅  W:你的背景是一名记者,作家,你写艺术报道,也写小说编故事,今天很高兴和你这样一名以文字为媒介,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并传达给公众的知识分子一起来聊聊杨福东的艺术。  K:纵观杨福东老师的作品,我觉得他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性。《陌生天堂》是在杭州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这个城市似乎作为承载“幸福”的场域,但作品实际上讲的是小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迷茫 。日本有一位策展人说,
期刊
电影:无限放大的个人感受  一只手,伸入一个玻璃鱼缸里,试图捕捉水中游摆的鳝鱼;一只手与另外一只手握合在一起,戴上一只戒指,擦亮一根火柴,点起一炷香;一只手拿着一支毛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幅传统的山水画,一个男人的画外音开始宣讲何为中国山水画。伴随着男人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画面上渐渐出现了东方意境的山石房屋和房檐下面坐着的小人儿:“中国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靠心去领会的,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
期刊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电影游击队组合,美国独立导演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与演员威廉·达福(Willem Dafoe)已经合作了六部电影,去年亮相柏林电影节的新作《西伯利亚》(Siberia)与2019年的《托马索》(Tommaso)形成了一场松散媾连的影像双重奏。前者是达福以西伯利亚为地理画布的梦境世界,后者是以罗马为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碎片——它也被费拉拉称为一部真正的家庭录像电影。
期刊
伤心蛋糕  导演/ 陈轴  深夜,床旁边的烤箱开着嘀嗒响的倒计时,一个女人在哭泣的等待“未来”,“未来”是男人的哥哥。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没有來。来了另一位女子,从烤箱中取出一根白骨,她带着这根白骨走入夜晚的林中,变幻莫测。指南  导演/ 冯冰伊  虽然这件作品会有大荧幕播放的机会,但“指南”也是一件让每位观众在各自身处的日常环境中用便携移动设备观看的视频作品。它不需要观众进入特定展示区域,而是主动
期刊
60年代中才刚起步的录像艺术,一跃入70年代便大举进入美术馆的展厅,而至90年代之后,几乎所有重要的美术馆都拥有自己的新媒体收藏部门。通过追溯录像与机构之间关系的历史,我们发现录像艺术迅速在当代美术馆、收藏机构之间获得了关注, “录像艺术”的概念也很快地伴随其合法性论述而出现。  然而,录像艺术有其先天的缺陷——这种创作媒材极为轻易被淘汰或恶化。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谈到他的作品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