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新平民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盎然兴起,一方面,它自觉地秉承了五四时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些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质。毫无疑问,准确地了解新平民教育的这些新特征,对于开展这一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新平民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第一,时代之新。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具备了比较厚实的经济实力,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正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树立起来。与这一大国形象相适应,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一种最基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随着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刻。而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又使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体现出浓重的关切意味。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访问日本时所提出的“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更把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定位于正义的层面加以把握。以上种种,都使得新平民教育赖以展开的舞台迥异于五四时期。
此外,我们当下所身处的学习化社会也对新平民教育提出了要求,学习化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基本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意味着学习要普及、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这样,学习才不会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或特权,学习才能和每一个人的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1990年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正是对这一现代教育精神的阐发。大会明确了满足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基本学习需要的重要性,即全民基础教育首先作为一项人权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为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所谓基本学习需要,正如大会指出的,“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毫无疑问,全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全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平民教育正是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公民的基本权利日益得到保障。在中国社会逐渐迈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更是被写入神圣的宪法,与此相应,公民的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学习权来理解。学习权是一种要求完善和发展人格的权利。由于学习权立足于个人与生俱有的、要求通过学习来发展和完善人格的权利,所以它能够实现如下转变:从国家法律规定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为公民以自由人适用的方式行使自己生长和学习的权利。这样一来,“教育的自由”便由教育主体本位的教育基本权转换成作为受教育权利的学习主体本位的教育基本权。可见,相对于“受教育”——个体被动地从施教者那里接受教育的过程——而言,学习权是从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的意义上来说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育的。也就是说,从教育理论上说,学习权强调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法学理论上说,学习权强调了受教育权利主体在享受受教育权利时的主动性与自由性。
新平民教育体现了上述学习权的基本精神,有助于人们克服以往在学习方面所存在的权利贫困现象。这也是新平民教育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即只有克服了权利贫困现象,人们的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第三,生活本位的教育。新平民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杨东平先生在介绍“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新京报》2007年4月14日)时,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它是一所以人文内容为主的职业培训学校,以进城务工的打工妹为对象,帮助她们在职场上自我提升和发展。虽然电脑培训、办公文秘仍是主要的培训科目,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却只是入门,其核心内容是进行人文素质培训。因为职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短缺的并不是技能,而是做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培养善解人意、勤劳、爱整洁、讲礼貌、爱学习之类的基本品质,将打工妹培养成视野开阔、自信、有教养的人。而能否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是否真诚、有责任心、任劳任怨,基本与学历无关。因而,五齐人文教育的内容是开放而芜杂的,既有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开阔视野的新潮理论,也有“三只青蛙”、“缺角的圆”之类的励志故事;既有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的训练,也有诗词朗诵、室内布置;既有团队精神、个人职业规划,也有穿衣打扮、抽屉管理和办公桌文具的摆放;有常识、有修身、有益智、有唱歌、舞蹈,而且有看电影、参观游历,等等。陶行知曾比喻,平民教育是一种“家常便饭”的教育。而哪一个人的生活能够缺少“家常便饭”?
所以,表面看来,五齐学校的教育内容似乎显得杂乱无章,缺乏严格的知识体系,然而却是符合学员需要的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教育内容。它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一格地进行教育;它给员工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相信她们的可塑性、自我管理的能力、向善向上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活的教育不就是这样生长起来的吗?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不正是生活教育的真谛吗?
第四,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把人作为人力资源。很多人把新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是颇为偏颇的。诚然,新平民教育要培养学员的基本谋生技能,但是仅仅定位于此,却是曲解了新平民教育的实质。
众所周知,在单纯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人实际上沦为“人力”、“人猿”,与此相关的教育也实际上沦为制造“人力”、“人猿”的工厂。这既是对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人性的伤害,也是对人之为人的权利的侵犯。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路,走出那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教育和受教育权,因为纯经济增长作为一项目标不足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和受教育权的含义。具体来说,各种经济增长模式所涉及的主要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改善生活条件。至于人力资源开发,它把人看做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他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社会福利政策则把个人看做是发展过程的受益者,而不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最后,旨在满足基本需要的方法的重点是向处境不利群体提供物品和经济方面的服务,而不是挖掘人的潜力。相反,人的发展意味着把货物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以及人的潜力的扩大和利用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和处理。由此,人的发展概念要比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广得多,它包括上述问题,但又不仅仅限于这些问题。它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与社会有关的所有问题:经济增长、贸易、就业、政治上的自由和文化价值等。
新平民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着眼于生活者的培养,从而走出了那种单纯把人看做劳动工具或生产者的误区,捍卫了人的内在尊严和人的目的地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一,时代之新。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具备了比较厚实的经济实力,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正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树立起来。与这一大国形象相适应,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一种最基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随着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刻。而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又使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体现出浓重的关切意味。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访问日本时所提出的“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更把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定位于正义的层面加以把握。以上种种,都使得新平民教育赖以展开的舞台迥异于五四时期。
此外,我们当下所身处的学习化社会也对新平民教育提出了要求,学习化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基本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意味着学习要普及、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这样,学习才不会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或特权,学习才能和每一个人的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1990年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正是对这一现代教育精神的阐发。大会明确了满足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基本学习需要的重要性,即全民基础教育首先作为一项人权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为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所谓基本学习需要,正如大会指出的,“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毫无疑问,全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全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平民教育正是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公民的基本权利日益得到保障。在中国社会逐渐迈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更是被写入神圣的宪法,与此相应,公民的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学习权来理解。学习权是一种要求完善和发展人格的权利。由于学习权立足于个人与生俱有的、要求通过学习来发展和完善人格的权利,所以它能够实现如下转变:从国家法律规定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为公民以自由人适用的方式行使自己生长和学习的权利。这样一来,“教育的自由”便由教育主体本位的教育基本权转换成作为受教育权利的学习主体本位的教育基本权。可见,相对于“受教育”——个体被动地从施教者那里接受教育的过程——而言,学习权是从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的意义上来说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育的。也就是说,从教育理论上说,学习权强调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法学理论上说,学习权强调了受教育权利主体在享受受教育权利时的主动性与自由性。
新平民教育体现了上述学习权的基本精神,有助于人们克服以往在学习方面所存在的权利贫困现象。这也是新平民教育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即只有克服了权利贫困现象,人们的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第三,生活本位的教育。新平民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杨东平先生在介绍“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新京报》2007年4月14日)时,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它是一所以人文内容为主的职业培训学校,以进城务工的打工妹为对象,帮助她们在职场上自我提升和发展。虽然电脑培训、办公文秘仍是主要的培训科目,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却只是入门,其核心内容是进行人文素质培训。因为职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短缺的并不是技能,而是做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于培养善解人意、勤劳、爱整洁、讲礼貌、爱学习之类的基本品质,将打工妹培养成视野开阔、自信、有教养的人。而能否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是否真诚、有责任心、任劳任怨,基本与学历无关。因而,五齐人文教育的内容是开放而芜杂的,既有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开阔视野的新潮理论,也有“三只青蛙”、“缺角的圆”之类的励志故事;既有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的训练,也有诗词朗诵、室内布置;既有团队精神、个人职业规划,也有穿衣打扮、抽屉管理和办公桌文具的摆放;有常识、有修身、有益智、有唱歌、舞蹈,而且有看电影、参观游历,等等。陶行知曾比喻,平民教育是一种“家常便饭”的教育。而哪一个人的生活能够缺少“家常便饭”?
所以,表面看来,五齐学校的教育内容似乎显得杂乱无章,缺乏严格的知识体系,然而却是符合学员需要的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教育内容。它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一格地进行教育;它给员工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相信她们的可塑性、自我管理的能力、向善向上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活的教育不就是这样生长起来的吗?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不正是生活教育的真谛吗?
第四,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把人作为人力资源。很多人把新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是颇为偏颇的。诚然,新平民教育要培养学员的基本谋生技能,但是仅仅定位于此,却是曲解了新平民教育的实质。
众所周知,在单纯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人实际上沦为“人力”、“人猿”,与此相关的教育也实际上沦为制造“人力”、“人猿”的工厂。这既是对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人性的伤害,也是对人之为人的权利的侵犯。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路,走出那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教育和受教育权,因为纯经济增长作为一项目标不足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和受教育权的含义。具体来说,各种经济增长模式所涉及的主要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改善生活条件。至于人力资源开发,它把人看做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他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社会福利政策则把个人看做是发展过程的受益者,而不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最后,旨在满足基本需要的方法的重点是向处境不利群体提供物品和经济方面的服务,而不是挖掘人的潜力。相反,人的发展意味着把货物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以及人的潜力的扩大和利用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和处理。由此,人的发展概念要比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广得多,它包括上述问题,但又不仅仅限于这些问题。它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与社会有关的所有问题:经济增长、贸易、就业、政治上的自由和文化价值等。
新平民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着眼于生活者的培养,从而走出了那种单纯把人看做劳动工具或生产者的误区,捍卫了人的内在尊严和人的目的地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