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Xpan 是一座桥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历史,哈苏相机获得荣誉甚多,令人瞩目的一次是1986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由国际工业联合会首次颁发的“古典设计奖”,这个ICSID所颁的奖是由37国2000个会员投票选出,仅设五个奖,其中最高奖授予哈苏相机。人们欣赏哈苏相机是具有传统之美、典雅之美、精致之美;而不欣赏哈苏的人,嫌它方头方脑的模样是古老和保守:“为什么体积不再小一点?”“为什么画幅不再大一点?”“为什么聚焦不自动化?”美誉和非难同在,但意味深长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照相机发展演变的速度极快,年年在变,甚至一年几变,为什么哈苏相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却象一棵常青树?世界第一台单镜头反光、可换镜头、可换后背的120相机,是哈苏1948年创造的,这样一种模式的延续竟然方兴未艾。哈苏模式不为历史淘汰证明了这个“古典设计”是深谋远虑的完美设计;近十年的时间里又发展创新和发展了15款机型,包括鼎鼎大名的205TCC及改进型205FCC,503CXI及改进定型的503CW,美国宇航局指定的203FE,可自由移轴的ArcBody,可连接数码后背由电脑操控的555ELD以及本文的中心话题——双片幅相机Xpan。


  哈苏Xpan 是于1998年7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新闻发布,在当年9月的科隆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开始发售的,1999年初进入中国市场,而为Xpan配套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一支30mm广角镜头则在2000年初才开始发售。Xpan的整套配置可见上图。
  Xpan问世之前,曾听说哈苏公司有意生产135相机,我们想像中的哈苏135,是单反机身,可直接使用原120系列的蔡司标准中焦及望远镜头,因为其它厂家曾有此先例;或者哈苏135是台傻瓜机,因为傻瓜机的庞大市场和哈苏品牌的影响力,会有较好的市场份额。但谁也没想到哈苏公司推出一台全新概念的双片幅相机,也没有想到是与富士公司合作研制开发生产的相机,在惊喜之余,不免产生疑虑:“不用蔡司镜头还叫哈苏吗?”“Xpan经得住实践考验吗?”“Xpan会不会砸了哈苏的牌子?”


  有关的文章曾经透露,该相机研制工作用了“七年时间”,足见是成熟之作。事实也是如此,对新产品Xpan反馈的意见确实不多,一条意见是相机开关钮没有锁掣,一条意见是机背上的黑色涂层容易脱落。对于第一条意见,暂未作改动,但说明书有明确提示;第二条意见已作彻底改进,对前期产品用户,可凭购买凭证免费更新机背。
  据我所知,哈苏公司为了保证Xpan的产品质量,还曾经采取退回和派驻专家质检措施。哈苏公司历来坚持高标准生产是有口皆碑,但一个新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相机的合作投产却不容易,总要熬过一个“磨合”期,果然,半年后一切正常。
  凭心而论,哈苏公司与富士公司合作是有坚实的基础,双方都是生产专业摄影产品(尤其是中片幅相机产品)的公司,都有研制新技术的实力,都重视自身品牌在国际上的信誉。在合作规则中, 两个公司也恰当地划分了各自的利益区域。哈苏Xpan的同族兄弟产品为富士Tx-1,富士Tx-1机身镜头外观颜色为银亮色,哈苏Xpan则为黑色,富士Tx-1只在日本国宣传销售,哈苏Xpan则在全世界(除日本国)宣传销售。双方尊重与谅解是合作成功的基石。


  Xpan的最终成品是在瑞典完成的,并用哈苏传统的工艺纸盒包装后出厂,Xpan的标准配置里包括:机身、机身盖、背带、二节3VCR2型号锂电池、HASSELBLAD45mm/ F4镜头、镜头防潮塑料盒、镜头前后盖、遮光罩、双水平座、哈苏快速脚架偶合器接座板,这个接座板为哈苏相机专用,是哈苏相机的外部物证,内部物证是在全景底片右侧边上有一个缺齿口,以此证明哈苏所摄底片,这对于相机性能检测或哈苏作品认定是有益的。
  哈苏Xpan的黑色机体显得庄重潇洒,坚实的钛铝合金机架加强了机身的持重感,令特制的24mm×65mm 纵走金属快门帘幕更轻捷,双片幅转换钮安装在取景器右侧,用姆指按下银色圆钮,食指转动外旋钮,立即可操纵帘幕框内部左右2扇暗门,移出暗门就遮成窄片幅,拉开时还原宽片幅,与此机械动作同步,取景器内的线框随之改换,机内电脑控制的无齿轮马达会自动将菲林做片幅调整,宽变窄时自动右移,窄变宽时自动左移,达到不同片幅的片距一致。每次调整后的胶卷剩余量均有LCD数字显示。同一胶卷中可以随心所欲轻松简便的转换片幅。
  使用Xpan要习惯重影对焦,Xpan近距离视差校正装置,推进主体拍摄有极佳表现力, Xpan曝光方式有光圈先决自动和手动,有正负二极曝光补偿和自动包围曝光,还有单张或连续自动过片、自拍等简明实用的功能,经实拍可知Xpan测光精确,无论拍摄黑白片、彩色负片还是幻灯片均令人十分满意。Xpan虽没有花架子功能摆设,但可以考虑多次曝光功能的增设,以满足摄影师在这方面的创作需要。   Xpan的镜头为金属外壳,体积小巧,对焦顺滑,光学设计独树一帜,采用复杂的多片组合及超级镀膜技术。镜头冠以HASSELBLAD品名,是证明由哈苏公司设计研制,有哈苏品质保证。需要指出的是Xpan没有配置蔡司镜头, Xpan是一台前所未有的新概念相机,它的镜头与6×6片幅的蔡司镜头没有雷同之处,比如30 mm镜头于哈苏6×6相机是又大又重的变形鱼眼镜头,为Xpan配置30 mm镜头则又小又轻不变形。由于每个机型的镜头有不同的设计,选择最适合的镜头制造商也是顺理成章,在专业标准前提下开发新光学产品,实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此前,哈苏公司也曾为移轴Arc Body相机定制了三支罗敦司得镜头,选择罗敦司得同样不是排斥蔡司,蔡司公司也不会为此伤神,倒是冷眼看新事物的人难免犯疑心病。对于哈苏公司来说,这不过是蔡司大哥有祖传秘方,罗敦司得大姐有看家本事,富士龙兄弟也有一套绝招,我来优化组合,目的只有一个,保证你摄影家能拍出最好的作品,让你买个放心。哈苏公司应该不会拿品质开玩笑。Xpan镜头的光学水平如何?在日本曾以45mm/ f 4标准镜头(24mm×36mm标准画幅)与莱卡M6相机50mm/ f 1.4标准镜头比较,其影像质量日本评论家大加赞赏:“非常忠实原色”、“层次丰富”,言下之意它已属莱卡

水准。日本评论家赤诚耕一先生的文章题目就叫做《在日本实现生产莱卡梦》。日本人把莱卡与之相提并论,但我想,哈苏公司似应不会同意这种比喻,从外型看哈苏Xpan属于传统设计,比莱卡机身稍长,但二者存在根本区别,前者完全突破了24mm×36mm传统画幅的约束,后者则保持这个画幅不变。记得哈苏Xpan面世之初,曾出现过宣传词汇上的界定问题,Xpan是一架135相机吗?Xpan是双制式相机还是双片幅相机?应该回答Xpan是使用35 mm胶片的相机,不能简单称其为135相机;Xpan是双片幅相机,但首先是一架全景片幅相机。
  哈苏公司研制生产Xpan双片幅相机的理念有三条,首先是出于对120片幅的充分理解;其二,满足人们对开扩视野的追求;其三,Xpan是一座桥梁。
  哈苏Xpan全景画幅为24mm×60mm,接近1:3最佳全景片幅比例。Xpan全画幅的边宽确定24mm,意味着可以将35毫米胶片实行“拿来主义”直接利用,让Xpan有35毫米相机的身体;Xpan全画幅的边长定为65mm,意味着镜头涵盖率不得少于65mm×65mm,于是要在Xpan35毫米相机的身体上安装一个大眼睛——中片幅镜头。所以,没有对中片幅的充分理解,没有研制专业 120相机的丰富经验,就难以进入Xpan这个角色。由于65mm的边长已超出哈苏传统6×6相机画幅的边长,原先再好的镜头及相关技术都不能借鉴,取景器、快门帘幕、胶卷传动系统一概要重新研制,在突破可以想见的种种技术难关之后,哈苏人终于又圆了一个美丽的梦;在梦中有一座金色的桥梁,将两岸相连,此岸是120相机,彼岸是135相机。
  最后我想说说对Xpan的印象,Xpan相机携带方便,拆下镜头后,可放入公文包内;45mm镜头是最常用的,一镜可两用,全景时约合25mm广角,厂家从素质考虑,设计最大光圈为f/4,除人物小品外,我比较喜欢缩小光圈至f/16或f/22,其实f/8时四边已经很够劲儿;为手持相机摄影,我选用400ASA-1600ASA高速胶卷,Xpan适应范围甚广,我以全景方式试拍过建筑、风景、舞台剧照、人物、中小范围的合影、空中航拍、夜景、小品等等,拍建筑物应注意水平;拍风景应加用中心渐变灰滤镜;拍近景人物时Xpan几乎无视差,正如前面介绍的有极佳表现力(见图“黑河人”); Xpan没有设计专用闪灯,机身的热靴插座和灯线插口可供任何品牌闪光灯或影楼闪灯连接使用;Xpan双水平座用于横、竖取景的水平检验;横式画面应用居多,竖式画面相对少些,但若拍摄上海东方明珠、金贸大厦及类似高大长型建筑或拍摄单人全身像就显出竖式全景的便利 ,1999年9月我拍摄中国第一斜拉桥——江阴大桥上的电线杆(该桥共使用1700根电杆),我站在大桥中央,举机就拍,竟然没有出现垂直水平偏差,也难得如此简洁构图,若不是Xpan又哪来这么漂亮“路灯肖像”(见图),








  Xpan由2粒CR2锂电池提供工作电力,每组电池可拍摄36张胶卷约20卷以上,寒冷条件下略有衰减,外出旅行时应备一组电池;该机适应严寒酷冷环境,今年一月我去东北黑河,当地最高气温为零下25度,一架6×9相机因胶卷冻硬造成卷片松脱(漏光)无法使用,令我措手不及,幸好Xpan非常抗冻,各项功能不受影响,我每天用Xpan拍摄10余卷胶卷,终不虚此行。
  平时,我将Xpan负片先扩印7英寸或8英寸,扩印时使用6×7片夹并在片夹上下遮盖黑色卡纸,经过挑选后,再拿到明室裁放系统做12英寸×30英寸照片,Xpan全景片能进行巨幅放大制作并让人感受中国传统书画长卷的视觉效果,横、竖构图都很有魅力。Xpan幻灯片作品需要用120幻灯机(片框内也应遮黑条)放映。
  本文插图多为Xpan45mm镜头拍摄,因30mm镜头未曾试用,不免小有遗憾。◆
其他文献
1 螯 甘肃 牛恒立摄 2 卫士 广东 陈穗林摄 3 独占螯头 四川 田绍武摄 4 夏天的旋律 上海 李亚元摄 5 我们的明天 浙江 斯延平摄 6 生命 河南 廉明摄
期刊
摄影自1839年诞生以来,虽然只有160年的历史,但她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了一种新的样式——现代图像。摄影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二十世纪的百年,是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她一步步地成熟、完善起来。当此世纪转换之际,本刊特地从《摄影史记》、《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史》等书刊资料中,辑录了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摄影大事,以飨读者。    中国摄影100年    ●
期刊
数码相机的典型结构由镜头、CCD、ADC、MPU(DSP)、存储器、LCD、机身、供电系统和接口等部件组成。其中CCD最为关键,是相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CCD的像素值应大于实拍图像的最大像素值。有些厂家为了弥补CCD像素的不足,采用软件插值法加大图像的像素值,实际上,这种插值法在几乎所有的图像处理软件中都能实现,因此实际意义不大。选购时要以CCD的硬件像素值而不是输出图像最大像素值为依
期刊
摄影靠眼睛寻找视觉,但在 500mm以上的镜头远摄和用微距镜头近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者,靠长焦把远处小部分景物压缩在一张画面,而后者是把近在咫尺微小的物体放大在一张画面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画面的构图整体效果都是在镜头中寻找出来的,它们都会把眼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排成一个奇妙世界,丰富了摄影语汇的表达,撑开了摄影思维的天地。  我钟情于新疆大自然,在表现这些景物的时候,用微距又表现出另一种微
期刊
我是偏爱风光和城市风貌摄影的,尤其是对选择制高点摄取宏伟、壮丽的祖国山河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是情有独钟。但近几年我也未放弃对近摄的尝试,而且兴趣有增无减。从宏观到微观,反差巨大。近摄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器材的运用和风光摄影都有很大区别。一般摄影倍率(被摄物的大小与摄影成像大小的比率)由1/20到等倍左右,我们称之为近摄。而倍率在几十倍到上百上千倍的显微摄影应不在近摄范围之内。现在的近摄的器材各异,
期刊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电脑的普及与应用已经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摄影也不例外,我们沿袭多年的传统摄影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飞速发展的数码影像技术的影响。这里姑且不谈数码影像最终是否会取代传统影像这个话题,至少在当前,数码影像技术的应用已是大大丰富了传统影像的表现手法,它使创作者的思想及感受能够更直接、更完美地体现出来,这一点,从我近期尝试的一些数码影像作品上得到了多多少少的印证。获奖作品《荷
期刊
千禧,恭禧,恭禧在2000年元月获第12届尼康奖综合决赛最佳奖及四个专题奖的作者,千禧年喜上加喜。  第12届尼康奖四个季度专题及综合决赛最佳奖评奖已落下帷幕,圆满成功。担任本届影赛的评委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刘榜、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人民画报》高级摄影记者茹遂初、《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故宫博物院摄影室主任胡锤、《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主任闻丹青、亮弛发
期刊
段丽娜  3月的贵州高原,和煦的春风徐徐吹来。  3月26日,由《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全国月赛评选如期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摄影家吕厚民亲临现场并担当评委。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长春,副主席韩贵群、彭香忠,《大众摄影》编辑姜路娜等参加了评选工作。  月赛评选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参赛的作品共1500多幅,作者达600余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各团体会员:贵阳、安顺、黔东南、黔西南
期刊
不知何时开始,开影楼的我又转向了广告摄影。在当发烧友的时候,镜头对准的是T型台上的模特;开影楼后,也曾为一个模特儿兼服装设计师拍摄,当时她只付个成本价,我已经挺兴奋了,因为毕竟有个美丽的模特儿受我控制了。第一次赚广告摄影的钱是为一厂商拍丰乳霜的海报。厂商挑选的模特儿脸蛋虽好,胸部并不是那么显著。那时可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加工,因此,厂商要求我把她的胸部拍显著,但这对我来说挺容易的。因为在影楼里天天
期刊
我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彩色照片,题目是《灿烂的古栈道》。照片上石门栈道的雄姿在浓重的夜幕下忽隐忽现于悬崖硝壁之间。整个栈道色彩斑斓,象一条彩龙在山谷中游动。仔细凝视,又觉得象一条彩虹飞架于褒河谷山水之间。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似乎看到了沟通蜀汉古栈道商旅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又仿佛听到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隆隆战鼓的征战声响。  这是汉中一群摄影者集体创作的。  两年前,汉中为发展旅游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