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摄的魅力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偏爱风光和城市风貌摄影的,尤其是对选择制高点摄取宏伟、壮丽的祖国山河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是情有独钟。但近几年我也未放弃对近摄的尝试,而且兴趣有增无减。从宏观到微观,反差巨大。近摄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器材的运用和风光摄影都有很大区别。一般摄影倍率(被摄物的大小与摄影成像大小的比率)由1/20到等倍左右,我们称之为近摄。而倍率在几十倍到上百上千倍的显微摄影应不在近摄范围之内。现在的近摄的器材各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加在镜头前的近摄镜,二是在镜头与机身之间加的近摄接环或皮腔,三是专为近摄而制作的微距镜头。近摄镜优点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也不影响原相机的测光功能。但缺点是不能拍到太大倍率,不能使用大光圈。近摄接环可拍到1/20倍到等倍率,价格也不贵,使用携带方便。缺点是倍率越大,成像画面四周焦距不准、光量不足的现象就越严重。微距镜头是专为近摄而设计,弥补了以上两种器材的不足,是最适宜近摄的一种工具。但价格昂贵。另外,在135单反相机镜头系列中,有的品牌有一两种变焦镜头本身就带微距功能。但一般这种镜头近摄倍率都不大,只能满足一般非平面拍摄的需要。我认为,近摄接环在使用中携带方便,价格适中,又能满足近摄需要方面是比较理想的。
  


  《比翼双飞》近摄用光和其它摄影用光也有所不同。有时所拍物体需要与衬托之物的光比加大一些,用来拉大主体和背景的反差。这样就需用辅助光源,最简易的两种方法是反光板和闪光灯。但因闪光灯过近亮度需要减弱(专用近摄闪光灯除外),可以用遮纱布、反射、减少闪光灯输出能量的方法来解决。《比翼双飞》拍的是观赏植物蝴蝶兰,地点是在北京一个较大的花卉市场,四周环境很杂乱。为了更好地表现、突出花的特点,又不失和株体、叶片的关系。我用645相机、150mm镜头加1号近摄接环、加辅助光,佳能540闪光灯,手动挡减光至1/128,闪光连线。闪光测光表测光,经计算曝光值为f8、1/60秒拍摄。富士160彩色负片。
  
  在此重点向大家介绍近摄接环的一些使用经验。我常用的相机是宾得645,配制了一套645专用的近摄接环。接环按薄厚大小分为1、2、3号,厚度尺寸分别是:13.3mm、26.6mm、39.9mm。该接环与相机功能连动,就是取景、对焦、测光、拍摄不受影响。只是加接环后对焦时相机所标距离与真实的拍摄距离会有出入,另外加接环后所测曝光量肯定要比未加接环有所增加,这两点在拍摄中要注意,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因加接环后拍摄距离很小,景深很短,尤其是在加用3号接环或二节、三节环共用时,景深极短,所以对焦时要格外小心,清晰的部位要选择十分准确。由于拍摄距离近,拍摄物体小,拍摄角度特殊,相机容易抖动。任何轻微的颤动都会给最后成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一定要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同时要注意风对景物的影响,要求所拍物体尽量静止。如无法消除一些轻微的晃动,可用高速快门来解决。近摄接环如用大光圈四周焦点会不实,光量不足,为了避免这一缺点可用小光圈。我曾用尼康F3相机和标准镜头加用1、2、3号接环一起1:1翻拍一英寸照片,从取景框中就能明显看到这一问题,同时四周还有轻微变形。使用F16光圈后情况明显地得到改善,效果还比较满意。135单反相机中一般品牌都有近摄接环,使用方法和宾得645相同。
  


  《花酢浆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匍匐生长在地上,叶片掌状,花朵只有手指盖大小。为了把这种习以为常的植物用近摄手法表现出美感, 用645相机、55mm镜头加3号近摄接环,最大光圈F2.8、1/250秒垂直拍摄。现场的光影效果,柯达100反转片。
  
  只是要注意个别早期生产的近摄接环不能和相机的测光系统连动,曝光要依据测试和计算。其它一些近摄的具体技法我在作品图例中详述,以方便大家参考。
  


  《月兔耳》。近摄景深短,如再使用大光圈,四周焦点不实,光量不足。这虽是近摄接环的不足之处,但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突出主体和某些细小部分,让画面更简洁,展现出人眼所观察不到的效果。《月兔耳》是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茎叶上有一层浓密的绒毛。这幅作品是我在杭州植物园温室拍摄的,用的是645相机,55mm镜头加2号近摄接环。利用室内自然侧逆光,柯达100反转片,光圈F2.8、1/60秒拍摄。
  
  近摄可以真实地展现微观世界,大家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经近摄后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就是近摄的魅力所在。好的近摄作品不仅能参赛,装饰美化生活,还能被报刊、杂志、画册、图书、挂历等采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自然界的微观景物中挖掘出美,寻找到摄影创作的无穷乐趣。◆
  


  《绣球》。近摄背景的处理很重要,一个平淡而毫不显眼的背景,对于要突出任何一种物体都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常见到一些近摄作品利用人为的背景,本人也曾做过类似的尝试,甚至画一些背景来衬托,但最终都被我抛弃了。我认为没有理由把拍摄的物体离开它的自然环境。换一个角度 说,一幅作品的画意目的,就是要表示物体和它周围环境的关系。应尽量利用和发挥近摄超短景深的特点,虚化背景,虚成色块,又不失光影的真实和统一。绣球是一种灌木,为了表现它顶生的伞房花序,我利用现场自然光和环境,用645相机、55mm镜头加2号近摄接环,最大光圈F2.8、1/250秒拍摄,柯达100反转片。
其他文献
金秋10月,第12届尼康奖“风光”专题影赛在北京评选。担任本届影赛评委的是:著名摄影家陈长芬、杨大洲、《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主任闻丹青、亮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处代表金燕。  本届影赛共收到34个省市自治区作品2709幅,作者729人。来稿以反映自然景观,如名山大川为主,其次是表现田园风光、城市风光及风光小品等作品。评委一致认为参赛作品整体水平较好,大多数作品注重技术技巧,制作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
期刊
由于受空中飞行条件和飞行纪律的限制,拍摄一幅能够深刻反映人民空军歼击机搏击风云的片子非常困难。作品《世纪之鹰》是我在98年8月拍摄制作的,在军内报刊发表后,不少飞行员认为这是一幅鼓舞斗志、震憾人心、耐人回味的好片子;很多专业创作人员也认为这是一幅空军题材的好作品。《世纪之鹰》已被空军建军50年图片集收录。这幅作品之所以比较成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思索和积累;二是运用了现代技术的计算机软件。 
期刊
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走过了20年艰难的历程。  我以为,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是从1976年的四五运动开始的。四五运动首先是一场政治运动,“四五”的摄影者首先是运动的参加者。他们的拍摄活动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让这段历史留下影像的空白。诸如《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摄)等作品已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多年以前,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粉饰生活、图解政治
期刊
最近参加尼康摄影年赛评选,其中有些静物、花卉的作品引起我的很大兴趣,如:王传东拍摄的《生命系列》和李怒聆拍摄的《冰清玉洁》。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近距离摄影,局部放大被摄体,使画面产生陌生而新奇的视觉效果。他们拍摄的洋白菜、豆苗、豆荚和花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经过镜头的透射变得魅力无穷,比我们肉眼看到的原样更加美丽。    东方罂粟 卡尔·布洛斯菲尔特(德国)    人们常说
期刊
人观察物体,通常的视觉习惯是离远一些看整体轮廓,走近一些看表面细节。为了看个究竟,有时要离得更远或贴得更近,但仍不能让我们满足,实在是视觉有限。如若能把这种看的方法推向极至,则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视觉旅行:从所在的地方我们拔地而起,所有大的东西会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越来越小,逐渐拼成一个个板块。板块又继续缩小与其它同样的板块结合成一个整体,最后变成一个没有细节的蓝色球体。若能继续远离,甚至无数星球组成的
期刊
摄影术诞生的动因,是人们总想把通过小孔进入到暗箱的美妙光影记录下来,推动摄影技术发展的动力,使人们不断地追求着用最方便、快捷和准确的方法将观察到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且能更真实美好地再现。显微摄影作为微距摄影的一族,它镜下那肉眼看不到的另一番绚丽的世界,也同样驱使人们去记录和展现出来。  在普通人的眼里,形成显微影像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是新鲜、罕见。那奇妙的色彩构成,仿佛神来之笔;那迥异的结构造型
期刊
1 螯 甘肃 牛恒立摄 2 卫士 广东 陈穗林摄 3 独占螯头 四川 田绍武摄 4 夏天的旋律 上海 李亚元摄 5 我们的明天 浙江 斯延平摄 6 生命 河南 廉明摄
期刊
摄影自1839年诞生以来,虽然只有160年的历史,但她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了一种新的样式——现代图像。摄影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二十世纪的百年,是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她一步步地成熟、完善起来。当此世纪转换之际,本刊特地从《摄影史记》、《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史》等书刊资料中,辑录了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摄影大事,以飨读者。    中国摄影100年    ●
期刊
数码相机的典型结构由镜头、CCD、ADC、MPU(DSP)、存储器、LCD、机身、供电系统和接口等部件组成。其中CCD最为关键,是相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CCD的像素值应大于实拍图像的最大像素值。有些厂家为了弥补CCD像素的不足,采用软件插值法加大图像的像素值,实际上,这种插值法在几乎所有的图像处理软件中都能实现,因此实际意义不大。选购时要以CCD的硬件像素值而不是输出图像最大像素值为依
期刊
摄影靠眼睛寻找视觉,但在 500mm以上的镜头远摄和用微距镜头近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者,靠长焦把远处小部分景物压缩在一张画面,而后者是把近在咫尺微小的物体放大在一张画面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画面的构图整体效果都是在镜头中寻找出来的,它们都会把眼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排成一个奇妙世界,丰富了摄影语汇的表达,撑开了摄影思维的天地。  我钟情于新疆大自然,在表现这些景物的时候,用微距又表现出另一种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