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粉尘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伴生物,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但是,为求最大限度保证人员健康,只能设法降低其浓度。目前来看,粉尘的危害包括引起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皮肤、眼角膜疾病等,部分含有镍、铬以及其化合物的有毒粉尘也可能会引发癌症。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工作场所粉尘,保证人员健康。
关键词:工作场所;粉尘防治;措施
1工业粉尘的来源
工作場所中的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耐火材料、水泥和陶瓷等工业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因空气流动、设备振动等因素造成的二次扬尘等。
2粉尘造成职业危害的因素分析
粉尘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危害程度由6个因素决定,分别是粉尘成分、粉尘浓度、粉尘的分散度、粉尘的溶解度、粉尘形状及硬度和与粉尘接触的时间。
2.1粉尘成分。粉尘的成分决定粉尘的危害性质,即产生的疾病种类。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生产粉尘最容易引起尘肺病;吸入有毒粉尘,如铅、砷等,经呼吸道溶解进入血液会引起中毒;有机粉尘,如棉、麻、木材、动物骨粉等粉尘经呼吸进入呼吸道后,会附着在鼻腔、气管、支气管的粘膜上,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慢性炎症;粉尘落在皮肤上会堵塞皮脂腺、汗腺,引起皮肤干燥、感染、粉刺、毛囊炎等;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矿物粉尘、石棉粉尘、铬酸盐粉尘等,可能引起肺癌等疾病。
2.2粉尘浓度。粉尘浓度主要表示方法,以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重量(毫克/立方米)来表示。粉尘的浓度直接决定了粉尘对于人体的损害程度,粉尘的浓度越高,则危害越大。例如粉尘当中游离的二氧化硅是造成粉尘矽肺的主要病源,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危害就越大,造成的病变就越严重,病变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制定生产作业场所空气当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严格控制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也是粉尘防治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2.3粉尘的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粒子分散度越高,表明粉尘粒径较小的颗粒也就越多,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入的几率就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比如在静止空气当中,1微米以下粉尘要从1.5~2米的高处降落至地面,需要5到7小时,因此被人吸入的几率也就越大。分散度还和粉尘在人体的呼吸道当中的阻留有着一定的关系,尘粒越大,被阻留在上呼吸道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尘粒越小,经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的几率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2.4粉尘的溶解度。粉尘溶解度的大小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因粉尘的性质不同而各异。对于有毒性粉尘(比如铅、砷),随着其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从而产生中毒反应;而面粉、糖等溶解度高的粉尘,易被吸收排出,故反而可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2.5粉尘形状及硬度。粉尘颗粒有着多种多样的形状。质量相等的尘粒由于形状的不同,在沉降当中所受到的阻力也各不同,所以粉尘形状能够影响粉尘的稳定程度。而坚硬且外形尖锐的粉尘可能带来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损伤,如某些纤维状粉尘(如石棉纤维)。
2.6与粉尘接触的时间。与粉尘接触时间越长,接触机会越频繁,接触程度越高,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因此合理安排工人作息时间,有效的减少现场作业人员与粉尘的接触时间也是降低粉尘对人体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3粉尘防治措施
3.1加强监管
在粉尘的防治中,首先应做到有力的监管,监管的基本标准是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监管体系、选定负责人等。
监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确定监管体系的层次,可以采取基本的三级式结构,即设立总体负责人,下设中层负责人,最后是基层负责人。基层负责人可以在熟练工人中选拔,并配发专业设备,使熟练工人可以随时对粉尘浓度进行监测,中层负责人可以由企业董事会成员、经营管理人员担当,负责汇总和分析基层负责人的相关工作成果,再将结果汇报给总体负责人,由总体负责人进行决策,根据相关结果,有针对性的设法降低粉尘浓度。人员选定需遵循责任第一、技术第二原则,之所以监管人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其次才是相关技术,是因为粉尘具体浓度的判定需借助专业设备,是否具备生产专业技术并非核心要求。选定人员后,即可将其充实到体系中进行监管工作。
3.2职业卫生管理和健康监护
粉尘的防治工作始终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防尘机构,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机构或组织,安排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人员,并且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日常的生产当中,需要坚持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的监测、记录,才可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企业应当根据职业病防范的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定期对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开展岗前、岗中和岗后职业健康的检查以及出现职业病危害问题时的应急检查,还需要做好相关职业健康的监护工作。如果在上岗之前或者在岗阶段职业健康的检查当中有异常的检测结果以及职业禁忌证或者疑似病例的时候,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进行调岗或者其他处理。企业还要妥善保存生产人员健康档案,并安排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最终尽可能的降低尘肺病以及职业中毒等事故的出现。
3.3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管理
针对粉尘物质的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涉及到的是呼吸防护措施。呼吸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的选择、使用、维护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呼吸防护用品在防尘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严格按照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和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为作业人员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在正确发放个人防护用品的同时,企业应持续开展作业人员的岗前、在岗期间培训,宣传预防粉尘职业病的重要性,才能提升劳动者职业病预防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真正使其了解粉尘的危害性、粉尘防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必要性。
企业同时应该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和对作业现场的监管。企业应建立健全个体防护用品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和台账,保证作业人员能够按需领取、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及时更换。通过记录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避免出现作业场所人员使用错误或已经无效的防护用品。对现场的监管中,企业应对作业现场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和员工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监督。
3.4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艺、更新设备
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资,研发新工艺,购买新设备。比如相关粉尘岗位改革采用湿法作业工艺,更新机械化程度更高、密封程度更好的设备,从源头上来减少粉尘的产生,减少与粉尘接触的人员数量;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变革的工艺,可以考虑更新相应设备附近增加吸风,除尘设施,减少工作场所粉尘浓度。
4结语
粉尘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由于很多粉尘粒径十分细小,极有可能随着呼吸进入体内,造成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控制十分必要。企业可从粉尘产生的原因上看,通过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粉尘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危害,使企业生产相关工作得以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德文.粉尘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01):14-16+61.
[2]刘睿劼,张智慧.中国工业粉尘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2):244-248.
[3]庞磊.工业粉尘爆炸事故危害因素的特点[J].安全,2015,36(04):17-19.
关键词:工作场所;粉尘防治;措施
1工业粉尘的来源
工作場所中的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耐火材料、水泥和陶瓷等工业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因空气流动、设备振动等因素造成的二次扬尘等。
2粉尘造成职业危害的因素分析
粉尘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危害程度由6个因素决定,分别是粉尘成分、粉尘浓度、粉尘的分散度、粉尘的溶解度、粉尘形状及硬度和与粉尘接触的时间。
2.1粉尘成分。粉尘的成分决定粉尘的危害性质,即产生的疾病种类。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生产粉尘最容易引起尘肺病;吸入有毒粉尘,如铅、砷等,经呼吸道溶解进入血液会引起中毒;有机粉尘,如棉、麻、木材、动物骨粉等粉尘经呼吸进入呼吸道后,会附着在鼻腔、气管、支气管的粘膜上,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慢性炎症;粉尘落在皮肤上会堵塞皮脂腺、汗腺,引起皮肤干燥、感染、粉刺、毛囊炎等;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矿物粉尘、石棉粉尘、铬酸盐粉尘等,可能引起肺癌等疾病。
2.2粉尘浓度。粉尘浓度主要表示方法,以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重量(毫克/立方米)来表示。粉尘的浓度直接决定了粉尘对于人体的损害程度,粉尘的浓度越高,则危害越大。例如粉尘当中游离的二氧化硅是造成粉尘矽肺的主要病源,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危害就越大,造成的病变就越严重,病变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制定生产作业场所空气当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严格控制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也是粉尘防治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2.3粉尘的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粒子分散度越高,表明粉尘粒径较小的颗粒也就越多,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入的几率就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比如在静止空气当中,1微米以下粉尘要从1.5~2米的高处降落至地面,需要5到7小时,因此被人吸入的几率也就越大。分散度还和粉尘在人体的呼吸道当中的阻留有着一定的关系,尘粒越大,被阻留在上呼吸道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尘粒越小,经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的几率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2.4粉尘的溶解度。粉尘溶解度的大小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因粉尘的性质不同而各异。对于有毒性粉尘(比如铅、砷),随着其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从而产生中毒反应;而面粉、糖等溶解度高的粉尘,易被吸收排出,故反而可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2.5粉尘形状及硬度。粉尘颗粒有着多种多样的形状。质量相等的尘粒由于形状的不同,在沉降当中所受到的阻力也各不同,所以粉尘形状能够影响粉尘的稳定程度。而坚硬且外形尖锐的粉尘可能带来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损伤,如某些纤维状粉尘(如石棉纤维)。
2.6与粉尘接触的时间。与粉尘接触时间越长,接触机会越频繁,接触程度越高,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因此合理安排工人作息时间,有效的减少现场作业人员与粉尘的接触时间也是降低粉尘对人体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3粉尘防治措施
3.1加强监管
在粉尘的防治中,首先应做到有力的监管,监管的基本标准是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监管体系、选定负责人等。
监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确定监管体系的层次,可以采取基本的三级式结构,即设立总体负责人,下设中层负责人,最后是基层负责人。基层负责人可以在熟练工人中选拔,并配发专业设备,使熟练工人可以随时对粉尘浓度进行监测,中层负责人可以由企业董事会成员、经营管理人员担当,负责汇总和分析基层负责人的相关工作成果,再将结果汇报给总体负责人,由总体负责人进行决策,根据相关结果,有针对性的设法降低粉尘浓度。人员选定需遵循责任第一、技术第二原则,之所以监管人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其次才是相关技术,是因为粉尘具体浓度的判定需借助专业设备,是否具备生产专业技术并非核心要求。选定人员后,即可将其充实到体系中进行监管工作。
3.2职业卫生管理和健康监护
粉尘的防治工作始终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防尘机构,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机构或组织,安排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人员,并且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日常的生产当中,需要坚持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的监测、记录,才可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企业应当根据职业病防范的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定期对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开展岗前、岗中和岗后职业健康的检查以及出现职业病危害问题时的应急检查,还需要做好相关职业健康的监护工作。如果在上岗之前或者在岗阶段职业健康的检查当中有异常的检测结果以及职业禁忌证或者疑似病例的时候,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进行调岗或者其他处理。企业还要妥善保存生产人员健康档案,并安排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最终尽可能的降低尘肺病以及职业中毒等事故的出现。
3.3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管理
针对粉尘物质的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涉及到的是呼吸防护措施。呼吸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的选择、使用、维护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呼吸防护用品在防尘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严格按照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和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为作业人员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在正确发放个人防护用品的同时,企业应持续开展作业人员的岗前、在岗期间培训,宣传预防粉尘职业病的重要性,才能提升劳动者职业病预防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真正使其了解粉尘的危害性、粉尘防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必要性。
企业同时应该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和对作业现场的监管。企业应建立健全个体防护用品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和台账,保证作业人员能够按需领取、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及时更换。通过记录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避免出现作业场所人员使用错误或已经无效的防护用品。对现场的监管中,企业应对作业现场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和员工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监督。
3.4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艺、更新设备
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资,研发新工艺,购买新设备。比如相关粉尘岗位改革采用湿法作业工艺,更新机械化程度更高、密封程度更好的设备,从源头上来减少粉尘的产生,减少与粉尘接触的人员数量;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变革的工艺,可以考虑更新相应设备附近增加吸风,除尘设施,减少工作场所粉尘浓度。
4结语
粉尘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由于很多粉尘粒径十分细小,极有可能随着呼吸进入体内,造成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控制十分必要。企业可从粉尘产生的原因上看,通过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粉尘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危害,使企业生产相关工作得以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德文.粉尘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01):14-16+61.
[2]刘睿劼,张智慧.中国工业粉尘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2):244-248.
[3]庞磊.工业粉尘爆炸事故危害因素的特点[J].安全,2015,36(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