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指向的高中物理实验复习教学的案例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b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索精神。文章以此为目的,以“实验复习——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为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以科学探究为载体,以发现问题为动力,引导学生亲自体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提升起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亲历体验;实验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感性认识、建构物理概念体系、认知物理原理规律、激发合作探究欲望和提高物理学习质量。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索精神。
  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考虑到教学进度紧张和学生实验课堂把控难度过大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有的甚至是“口头”实验或者是多媒体“模拟”实验。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体验感不强,很难扩宽科学思维,更无法进行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笔者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复习课为例,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体现守恒思想的第一个定律,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推理论证、质疑创新、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革命性的提高。因此该课堂不仅要传授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教学设计,使学生亲历规律的发现,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在学习机械能守恒的知识时,基本上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整个过程,掌握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变通。特别是对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则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对于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的原因、操作掌握的比较模糊,并不深刻,有死记硬背的嫌疑。
  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对整个实验分析掌握比较浅显,特别是对新手段、新方法的采用没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另外在数据分析上,学生分析能力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三、 教具准备
  (一)学生实验用器材(共6组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带滑轮的木板、小车、钩码、铁架台(带夹子)、天平、砝码、重物、纸带、刻度尺、导线若干。
  (二)教师实验用器材(一组实验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带滑轮的木板、小车、钩码、铁架台(2只)、天平、砝码、重物、纸带、刻度尺、导线若干、气垫导轨、气泵、DIS传感器、笔记本电脑、米尺、多媒体播放工具、exl计算软件、一个硬币。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知识梳理,构建认知体系
  师生共同回顾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提出一下4个问题。
  问题1: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問题2:实验验证中物体质量m是否需测量?
  问题3:纸带上某点速度如何测量?
  问题4:有效的纸带的如何选择?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验证守恒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为本节课探究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提供知识储备,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为学生探究系统机械能守恒做好铺垫。
  教师介绍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实验装置。
  问题5:该实验器材用于验证机械能守恒,研究对象是谁?
  问题6:从何判断?
  问题7:到底是验证谁机械能守恒?
  设计说明:学生直观反应是要验证物块机械能守恒,这是受利用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这套装置的影响。但当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他们就很快能意识到,物块除了重力以外还有绳子拉力在做功,所以单个物块机械能并不守恒。马上会有个别学生会提出小车和物块作为系统机械能守恒。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提示学生类比学习验证单个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方法。有学生便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物块减少的重力势能,与物块和小车动能的增加总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来进行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
  (二)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学生以每六个人为一小组分别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协作完成实验过程。教师现场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开展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以下是某组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物块质量m=0.05kg,小车质量M=0.502kg,x1=0.0158m,x2=0.0228m,t=0.04s,h=0.118m。经数据处理测得小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0.059J,系统的动能增加量为0.0466J。
  这一数据表明小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比系统的动能增加量大了许多,并不能说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一实验结果对学生预想结果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能够“撼动”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学生对于找出问题所在充满了好奇,这也是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最好契机。
  (三)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修正实验
  从该组学生数据处理结果发现,系统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其他七个小组也纷纷表示自己获得数据也是小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比系统的动能增加量大了许多。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会不会本身这个实验系统机械能就不守恒?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这一角度,去发现系统除了重力做功,其实还有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做功。要使系统机械能守恒需要先消除摩擦力做功的影响。
  问题8:为什么实验测得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是该小组成员实验操作不当所致?   问题9:实验操作出问题还是实验数据处理出问题?
  问题10:如何进行修正实验?
  设计说明:该环节的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是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和实验过程中不停地反复强调平衡摩擦力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亲历实验失败来激励学生找出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平衡摩擦力。然后在讲授平衡摩擦力的方法,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问题11:如何平衡摩擦阻力的影响?
  问题12:如何判定已经平衡好摩擦力?
  学生第一反应是把木板换成更光滑的玻璃,来减小摩擦力,但是还是存在摩擦力的影响,无法完全消除,这世间没有完全光滑的物品。教师引导若物块可以在不受绳子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为达到了平衡摩擦阻力的效果。在此提醒下,学生能考虑到将木板适当倾斜,利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摩擦阻力的作用。若轻推物块,发现其纸带上打出的点迹均匀,说明已经平衡好摩擦力。
  八个小组重新实验,先平衡好摩擦力,再重新实验过程,获取数据如下:物块质量m=0.05kg,小车质量M=0.502kg,x1=0.0179m,x2=0.0236m,t=0.04s,h=0.0807m。经数据处理测得小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0.04035J,系统的动能增加量为0.0406J。实验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系统机械能守恒。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学生亲历未平衡摩擦力导致实验失败后修正实验过程,重新实验过程,进而获得成功。学生亲身经历挫折后又自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感极强。经历了深度学习,哪怕是毕业后的多年也终将会回忆起当年利用此装置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实验必须要先平衡好摩擦力。
  (四)改进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1. 教师以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改进实验
  思考1:是否有其他消除摩擦力的方法?
  思考2:是否有其他测量物体速度的测量方法?
  在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的科学漫步曾介绍过气垫导轨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数器。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想到此实验可以通过气垫导轨上完成,并调节气垫导轨的高低来精准的平衡摩擦力的影响。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v=d/t,其中d为遮光板的宽度,t为遮光板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
  2. 教师协助学生共同完成改进后的创新实验
  (1)用天平分别测量桶和滑块的质量。
  (2)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使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匀速运动,按0.5米间距安装两个光电门。
  (3)启动气源,释放滑块让其自由滑动,关闭气源。
  (4)采集实验数据,输入Excel处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5)分析实验结果:桶与砝码的重力势能减少量为0.1306J,小车与车上砝码的动能增加量为0.1302J,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五)拓展探究,课堂延伸
  1.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
  是否可以利用DIS实验来验证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问题。
  2.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出
  在铁架台上竖直方向装上两个光电门,让一物体自由下落,来验证竖直方向上的机械能守恒。
  3.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
  ①演示实验过程,若用普通重物下落则直径过大,用光电门测得的平均速度不能作为瞬时速度处理。
  ②普通物体下落过程容易碰到DIS装置,产生误差。
  ③教师用一枚硬币代替重物,尝试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简单处理实验数据。
  ④数据分析发现用硬币进行实验也是不成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为保证实验的成功性,是需要硬币在下落过程中严格保持水平不发生转动,经过学生的多次试验发现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是无法做到这一要求。进而影响到光电门对硬币的遮光距离d的测量,使得对瞬时速度的测量引发产生较大的影响。
  4. 留作课后思考该方案要如何继续改进,才能提升成功率
  五、 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内容是“实验复习——验证机械能守恒”,学生对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对于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的原因、操作方法及检验方法掌握的比较模糊,有死记硬背的嫌疑,不够深刻,只是表层的学习。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对整个实验分析掌握比较浅显。教师依据学情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指向下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让学生亲历实验失败,找出问题,进行猜想,修正实验,获得成功。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亲历实验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让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一位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将物理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便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為我国科技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杨国庆.基于探究教学激发创新潜能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师,2019(12).
  [3]陆昌松.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课堂操作实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11).
  [4]刘芳,孙德峰.深度学习视域下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J].物理教师,2020(12).
  作者简介:
  孔丹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是小学不可少的科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目前,根据小学教育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并积极贯彻落实中国素质教育理念,引进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构建优质小学体育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知识文化学习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文章围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展开具体的论述,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随后探讨了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当
摘 要:思政课教师在素质教育指导下需要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综合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在理论知识讲解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情感态度。劳动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重视立足劳动教育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劳动并尊重劳动人民。文章分析思政课教师对高中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价值,围绕实际情况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摘 要: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落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进行有效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
科学素养能够进一步强化人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这些能力是高阶思维的重要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科学化的实验进行训练、培养,然后辅以一些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愈加重视素质教育.生物学科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初中学生掌握大自然的关键课程,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是其生命基本特征,
摘 要:新高考强化对考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贯穿于观察、实验、自学、评价等各能力之中,是构成中学化学各种能力的核心因素。教师应善于把“传授化学知识”提炼转化为“探究化学课题”,着力锻造学生的探索思维、求实思维、应变思维与跨越思维,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奇异求变的发现意识及远见卓识的独特观点,及时捕捉学习契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化学教学中还应依次推进复述辨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科思维。文章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阶思维;初中化学;实践探究  一、 引言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
摘 要:线下课程转化为线上课程,尤其初中化学在面临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同时,如何在缺少操作、实验、实践等限制条件下,尽可能呈现学习方法与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是对教学智慧的挑战。文章通过整合化学工具、善用生成资源、推进实践活动,结合具体的实践操作阐述了《初识酸和碱》单元的线上教学智慧。  关键词:初中化学;线上教学;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模式由线下转化为线上,尤其初中化学学科在面临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同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该门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优势,加强对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针对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培育策略,希望对初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