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下“西洋”:元代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航海史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索海洋世界方面,中国古代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新唐书》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远至非洲。当然,最有名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其中明确标明了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郑和之前,元代还有个叫汪大渊的航海家,他写了一本书,名叫《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海外游历的见闻,其中就包括菲律宾,也包括现在的澳大利亚。
  汪大渊,字焕章———这是一组从字面到内涵上都足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焕章”二字或许取自《论语·泰伯》中“焕乎其有文章”一语。遗憾的是,名字虽然流传下来,但名字的主人却生平事迹不详,甚至连确凿的生卒年月、出生地也无从得知,后人考证其出生于1304年。虽然号称“西江”“豫章”人,但各个版本的南昌方志中,仍旧找不到他的名字、事迹或诗文。究其原因,可能汪大渊作为民间航海家,其个人的经历难入古代官史。不过,但他的《岛夷志略》被《四库全书》收录,这给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汪大渊的海上旅程,或许和同时代千百位在海浪中谋生的人没什么本质区别。不同的是,汪大渊怀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用文字记录下各种诡异。于是,他的《岛夷志略》充满了“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汪大渊自称这些事情:“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身世不明的小人物
  汪大渊名列中国航海史、中西交通史等领域,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不得不说的地理学家兼航海家。
  但是,关于汪大渊的生平事迹,只是隐约见于《岛夷志略》的序跋和正文片段中。汪大渊是小人物,明代官修《元史》中没有传记,甚至不愿意在他的名字上浪费笔墨。在修撰正史的这帮笔杆子看来,汪大渊和身边的阿猫阿狗一样,都是不值得书写的小人物。
  因为是小人物,所以汪大渊以与大人物交往为荣,未免要借大人物的名气抬高自己。汪大渊《岛夷志略》提到的大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给他作序的张翥(1287年—1368年),另一个是名列元代“儒林四杰”及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1272年—1348年)。
  张翥的学术、诗文,在元代算得上一流,官也当得足够大,给汪大渊作序时还是翰林修撰,后来则官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张翥在《岛夷志略》序言中说“焕章将归,复刊诸西江,以广其传,故予序之”,这里的“西江”是南昌的别称。也就是说,汪大渊想在自己的老家重新刊刻《岛夷志略》,为了扩大影响,所以请张翥作序加以宣扬。
  虞集在元代文坛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张翥。汪大渊虽然没有能请他作序抬高身价,但在书中“大佛山”一节提到了他与虞集的交往。不过,虞集似乎并不把汪大渊不辞辛苦带回的珊瑚树当回事。虞集有数部诗文集传世,今人辑有《虞集全集》,收录诗文过万首,其中充斥唱酬应和之作,但是也找不到汪大渊的名字,更没有提汪大渊不辞辛劳带来的奇珍异宝。


  至于汪大渊的身份,有人说“他可能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也有人说他“为船主或客商担任文墨工作”。如果回到历史场景,元代外贸船队的人员一般包括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梢工、碇手等。在这些名头中,肯定有一个适合汪大渊。至于航海家、旅行家等名号,不过是今人毫不吝啬的馈赠。
  据史料记载,汪大渊的家乡自唐代以来,便是造船基地和水上交通良港。唐贞观时期,朝廷命洪州(南昌)造海船,这种船可载六七百人或500吨货物。到了南宋,所造的“杨么车船”则可载上千人。明永乐年间,江西工匠也到南京参加郑和“大宝船”的建造。可以说,家乡航运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汪大渊的奇幻漂流之旅。
  漂洋在岛夷世界
  “泉州”这个城市和汪大渊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元代的泉州,绝非今天这座屈居于福州、厦门之下的闽东南城市可比。泉州在元代港口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用元代人吴澄的话说就是“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等西方来华游历者,均对泉州大加颂扬。
  作为最大的外贸港口,元朝在这里设置市舶提举司。伊本·拔图塔说规模最大的中国船只“只在中国的刺桐城建造”,可见泉州是当时的造船业中心。既有专门行政机构,又有高水平造船工业,泉州当然是理想的外贸港口。
  传统时代的外貿商船,没有发动机,人力也无法驾驭硕大的船体,凭借的唯一动力就是风。风有周期性,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也就是季风。于是,“诸处舶商,每遇冬汛北风发船……至次年夏汛南风回帆。”可以想象,元代某个冬天的泉州港码头上,在挂满帆、拉起锚的商船上,人头攒动中就有汪大渊的身影。
  从泉州南下,顺风顺水两昼夜就可达到澎湖列岛,下一站就是琉球(今台湾)。《岛夷志略》全书分节记录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的99个地区或国家。此外,《岛夷志略》还附带提及若干邻近地区。两者合计,全书记录的地区或国家名称超过220个。这些地区或国家,东起菲律宾,西至非洲桑给巴尔岛。学者王成组先生对这99个地名的分布进行了分类统计,就范围之广、路程之远、记录之详而言,汪大渊《岛夷志略》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在正统的地理学史研究中,《岛夷志略》被赋予两项发明权:其一,古代中国人对桑给巴尔地理的详细认识首推汪大渊;其二,最早使用“东洋”、“西洋”地域概念的也是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汪大渊给我们呈现出的奇幻岛夷世界,是由99个区域构成的。在王成组看来,这些区域有一些是具备通航条件的港口,剩下的似乎只是避风港,还有极少数是大小不一的岛屿。那么,在这港口、避风港、岛屿密布的海上,哪些岛夷才有资格写进志略呢?其实,汪大渊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只有出产“异产”,具有经济价值,足以建立买卖关系的地方才值得写。《岛夷志略》提到的众多地名,之所以仅仅罗列名称,原因无外乎“无所产,舶亦不至”。有些地方,显然是是非之地,动辄有性命之忧。但因为既有物产可以购买,又需要从舶商那里采购商品,所以商船不得不去,汪大渊也就不得不记录在案。


  这些高风险地区颇有几个。例如,占城(今越南中部)“俗喜侵略。岁以上下元日纵诸人采生人胆,以鬻官家”;暹(罗),“俗尚侵掠”;重迦罗,“不事耕种,专尚寇掠”;毗舍耶,“俗尚虏掠”;龙牙门,“俗好劫掠”;昆仑,“舶贩西洋者,必掠之”;喃巫哩,“俗尚劫掠”。今天活跃在亚丁湾的索马里海盗如果读到《岛夷志略》,一定会热泪盈眶对着镜头说:“原来我的前辈、我的知音都在这本书里啊!”这99个地区或国家的大名单确定后,接下来就要进入细节,描摹每一块土地的个性。否则,《岛夷志略》就成了干巴巴的《岛夷地名录》。
  两次远航历时七年
  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淵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在宋朝,商航分开经营。古代的航海贸易中,船家也是货主,到一个港口之后边卖边买,到下一港继续这样的营运方式,如此一来拉长了在港口时间。一个贸易周期要1至2年的时间。在宋朝,海外港口出现了驻港中国商人,他们在大食的首都巴格达开辟了中国商品市场,在阿曼湾的没翼(苏哈尔港)设立了储运货栈,在朝鲜、交趾都有中国商人驻港贸易。在泉州、广州等港也聚集着不少番商,这些人从航海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纯经营进出口买卖的商人。
  宋朝也出现所谓的“番船主”也就是专门从事经营船舶远洋运输的经营人。他们替贸易商运载货物到指定的港口,收取运费作为报酬(少部分船主也会做些买卖赚取外快)。而元朝的汪大渊属于哪类人?我们不得而知。
  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而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等。
  不过,《岛夷志略》所载内容,有些估计并非汪大渊亲身经历,而属于传闻。因为有的记载,即使是在玄幻小说盛行的今天,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
  汪大渊《岛夷志略》的价值,在于为我们解读元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标本。对《岛夷志略》的解读,无疑细化和丰富了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我们从汪大渊的记载里看到了这样一个贸易实况以及浩浩荡荡地在海上航行、在“岛夷”世界穿梭开拓的中国古人形象。这个元代版的海上商路,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视野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注解。
其他文献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独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  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  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
期刊
我的丈夫鲍尔是一位诗人,一次,他受聘于一所大学,准备跟这所学校的750名学生乘游轮,进行一百天环球旅行。這段时间,他要在海上为学生们讲课。这是学校发起的一次活动,校方带学生环游世界。鲍尔撺掇我和12岁的儿子亚瑟跟他一起去,说实话,我不愿意去,我不想让七年级的儿子旷课一百天,而且我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我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不想离开他们这么久。但是,我想起很多年前,年少的我在学校的拓展训练课程中
期刊
亲爱的2017届毕业生,你们刚刚完成了一件我没能做到的事———获得大学文凭。  我敢肯定你们这些天一定听到过很多建议,冒着被认为重复絮叨的风险,我想我还是应该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刚毕业的大学生们经常向我寻求职业方面的建议。我很幸运,因为在我二十岁出头时,数字革命刚刚开始,这让我和保罗·艾伦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帮助它发展。假如我今天要重新出发,我会考虑以下三个领域:第一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使人们
期刊
很多平时睡眠不错的人每次出差睡旅馆都睡不好,中国人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认床”,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那些四星以上的旅馆床上设施都非常棒,甚至好过自家的床,为什么还是睡不好呢?或者再多问一句,到底是床的哪个方面会让人如此“认”呢?  科学家们相信,“认床”不单只是不喜欢新床而已,而是代表了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心理学界称之为“第一晚效应”。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心理学家们不认为旅馆的床是真正
期刊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没有“一本二本”的录取线,各个大学有自己的招生标准和计划。  大多数情况下,由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会从各个方面评估学生,这些招生官经常接受各种采访,人们希望从他们口中知道“录取秘籍”,但一些录取“潜规则”,可能是这些早已拥有各种官方答案的招生官们不会告诉你的。  一、“在我们眼里,成绩单上的A因学校而异,有着不同的分量”  并不是同样的好成绩都会得到一样的对待。在美国2
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伯庸近年来随笔力作的首次集结。马伯庸在此延续了他一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一位历史爱好者的浮想联翩、一枚上班族的无奈与解嘲,也有一位父亲的温馨絮语……  本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在马伯庸笔下重获别具一格的风趣解读,秦始皇、唐宋八大家、《三国》《水浒》等在作者的妙笔生花中得以以轻松幽默的面貌重新呈现;当下的现实生活也巧妙地进入作者笔端,以一枚上班族的现身说法调侃现代人的
期刊
在前不久的围棋人机对决中,由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升级改进而来的棋手Master接连战胜人类围棋高手,取得了60连胜的战绩。曾几何时,我们一直认为围棋是“人类智慧的最后堡垒”,如今却被人工智能攻破,这再次引发“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意味着一个“潘多拉魔盒”的打开吗?  能力不断提高的人工智能  1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在现实中跟一个机器直接对话,更难想象它竟可猜透你的心
期刊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慢慢地我发现,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  这使我想起郎咸平几年前说过的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他混得好。有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学弟去香
期刊
尽管呼吸困难,大伟仍旧奋力地攀上那块搁着他衣服的岩块。他拿了一条大毛巾裹着他细瘦发颤的身躯,并且急速地揉搓着双手。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他觉得无比畅快。他一旦下决心要跳下水去,就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得了———即使是那些耸在翻滚的波涛上的危岩,那冷冽的黎明,或是,他父亲愤怒的咆哮。  “把你的南瓜处理干净,大伟!”他父亲说。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
期刊
阿贝尔,一位来自偏僻海岛的天才,生前甚为潦倒,但具有令人惊叹的数学天赋,发明的以自身命名的概念、定理就多达二十多个。为了纪念阿贝尔的杰出贡献,挪威政府设立了阿贝尔奖,颁发给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阿贝尔其人  尼尔斯·亨里克·阿贝尔于1802年出生于挪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小港内兹特兰。1814年,阿贝尔来到新独立的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就读于教会学校。阿贝尔性格忧郁、害羞、害怕孤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