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哪壶不开提哪壶”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狭义大抵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应提及别人的弱项或缺点;泛义则盖指对事不宜直指问题与不足。其实,无论知人论世,都该“哪壶不开提哪壶”。
   说到底,“哪壶不开提哪壶”旨在指出问题和批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开示:“如果一个人只喜欢言不由衷的赞扬,而听不进别人中肯的批评,那么这个人终将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听得进表扬的同时,又能非常愉快地接纳别人的批评,我敢肯定这种人必定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胸怀和涵养,这种人日后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鲁迅先生少时因为给父亲抓药而迟到,受到私塾先生严厉批评,本来他有充分理由为己辩护,但他没有选择据理力争,而是在书桌上刻上一个“早”字。自此,他时时处处凡事从早,最终上榜“世界十大文豪”。
   “哪壶不开提哪壶”,对事遵循的是问题导向。对提出问题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洞若观火地揭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更用亲身经历实证:“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道,容忍名臣魏征上疏直谏,在容人纳言中开创“贞观之治”,可谓善待“哪壶不开提哪壶”释放的“红利”。
   长期以来,一方面,国人信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多栽花,少栽刺”等处世哲学,“哪壶不开提哪壶”自然缺失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职场好大喜功蔚然成风甚嚣尘上,刚愎自用拒绝批评成为不少权势者标配,“哪壶不开提哪壶”不受待见便在意料之中。春秋时期,高缭为人谨小慎微,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当差三载,虽从未犯错,却被晏子辞退。晏子如是释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环顾当下周遭,胸襟气度能与晏子相伯仲者,又能找到几人?
   当然,“哪壶不开提哪壶”,还得具备发现“哪壶不开”的火眼金睛。“哪壶不开提哪壶”,固然有深厚历史文化基因和社会潜规则动因,更有我们一些人不善思考劣根和投机取巧积习。有些人之所以“哪壶不开提哪壶”,与其说是不想不敢不愿“提”,毋宁谓之压根儿就不知“哪壶不开”。胡适曾在檄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对是类种群激愤点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拒绝“哪壶不开提哪壶”后果很严重。有落马“巨贪”声泪俱下地哀叹:“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古今中外,因拒绝和打压“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前车之鉴,更是前赴后继举不胜举。
   谁也无法保证“哪壶不开提哪壶”全是出于公心,对待公允理性者,自然该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待小人流氓的发难,亦未必需要“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子歪,哪怕是罹遭“莫须有”批评,也大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卡耐基传授的绝招是:“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话说回头,“哪壶不开提哪壶”,终究还是为了让“不开”的那壶“开”。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说穿了,解开“哪壶不开提哪壶”死结,还需溯源环境“哪壶不开提哪壶”。
其他文献
长长的一串官员“雷人语录”,如今又要加入新素材——近日,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对记者就保障房闲置问题的追问,抛出一句“经典告白”:“我不是局长!我就是来看工作图的!”   过去某些官员对媒体“摆谱”,多自称“我是谁谁谁”,好像一个公权力赋予的职位能带来格外骄傲的权利。相比之下,刘局长这番“我不是”倒显得有些搞笑。前去采访的记者当然很快证明,自称“不是局长”的这位男子正是刘局长本尊
期刊
不久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出现了一道奇观,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夜幕下,风雨中,一群学生在校园中打着手电栽种油菜,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机耕种,有人拎起水桶给农田浇水,俨然一个个挺专业的农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该校宣传部李老师作了解释:农场劳动是一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相当于“毕业通行证”,由于近日降雨频繁,学生们为了补课,才从黄昏劳作至深夜。   事件一经发酵,即得到一部分围观者的追捧。人们常叹
期刊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缺乏耐心”似乎成了人们一种通病。约翰生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位劳改犯安迪,他每天做的事就是用一个小锤子,挖一点土藏在裤管里,等外出放风时走动抖落。因为强大的内心信念和耐心,他挖了20年隧道,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越狱成功,获得自由。   耐心,就是能克服做重复单调的事情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并持续保持平静的心态。  
期刊
商品经济时代,效益最爱捆绑知名度了,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茅台不也做广告了吗?没有知名度的风景也没人买门票呀!   古人云:江山也要文人捧。凭借文学作品被捧红的景点数不胜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绍兴城的一块菜地成为名胜之迹;兰亭,不过是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的兰渚山下的一座普通小亭子,由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名闻天下;南京的秦淮河,有了俞平伯、朱自清被收入语文课本的同题散文而名声
期刊
最伤自尊的事情莫过于灵魂中有了卑鄙,洗涤卑鄙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心灵慎独。“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早见于《礼记·大学》。   我有时也反省一下自己,我能不能在“独处”的时候,也做到“慎独”呢?不能,没人看见的时候我随地吐痰过,没人看管的瓜园我偷过瓜,没人注目的时候我丢过垃圾,没有监考的课堂我打过小抄……我不敢往下想了,多亏银行总是有人把守,要是让我单独面对无数的钱,我
期刊
在我工作的写字楼前边有几家商铺,隔三岔五就看见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员工,由一名领导模样的人统领,在那儿大呼小叫,类似发誓表决心,过往行人越是注目,他们越是昂首挺胸、声音洪亮。据说,这是从东洋学来的仪式化管理,说这么做,可以振奋员工精神,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和集体的忠诚感。   其实,这几家铺面大多生意冷淡,喊完了口号的员工回到自己的岗位,马上就如被扎了一锥子的皮球,那股气也就没了。原因很简单,经营不好,
期刊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塞耳盗钟,欲盖弥彰。在成语中,这些行为都是被人讽刺揶揄的对象;但在历史与现实中,这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   乾隆帝晚年时,翻了翻自己的生平履历,凑了个“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可见自我感觉良好。正是这种飘飘然之感,让他日渐习惯于“塞耳盗钟”。一次,他听了和珅的建议,设立“议罪银”制度——官员可用钱顶罪。这下可把天下贪官乐坏了。大学士尹壮图直陈此法之害:致官风日劣,各省
期刊
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还常想起当年读过的小学课文,也很关心当今孙辈读的是些啥。   “铁棒磨针”这篇课文,稳居小学语本至少半个世纪,几代人都读过。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老妪磨杵花工夫之大,堪称“死办法”,用这故事来鼓励孩子读书用功,似乎再适合不过。我的确记了它一辈子,不是因为它感染了我,而是因为它离谱。   我学这篇课文那会儿,正是时不常帮村里奶奶们“穿针引线”的年龄,因此我懂得用来缝纫的钢针
期刊
近日翻阅史料,重读韩非子的寓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故事我不止一次读过,以前读后只是一笑了之。而今读来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滋味”来自前期在《青年博览》看的《怎样证明我活着》的文章和鄙人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先说那篇文章:上海有个
期刊
如今,形式主义貌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老鼠们在一片喊打声中虽然有所收敛,却依旧十分活跃。于是乎,反对形式主义庶几成了一个最热门话题,经常而大量地见诸于官方文件、媒体评论和群众议论之中,可谓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在诸多挞伐形式主义的声音中,说“形式主义害死人”的似乎最为频繁和严厉。而形式主义真正害死人的悲剧,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不乏其例、时有所现。2021年新年伊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摄制的电视专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