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时代新风 传承辽歌艺魂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ismew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年底的一天,在四十五分钟的访谈结束后,田剑峰院长欣然与我谈起小时候的一个趣事:“我念高中时,我既是班级的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但老师却天天批评我。我问:‘为什么批评我?’老师说:“你为什么天天上课时说话?”我说:‘我没有呀。偶尔会说,没有天天说。’”老师说:“你说一句,全班都嗡嗡的。”
  天赋异禀,独特的低频率嗓音,让少年时的田剑峰毅然放弃了名牌大学转而投身艺术院校。也正是这一次无悔的选择让后来的田院长践行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也让闻名遐迩的辽宁歌剧院开始了新时代的新探索。作为辽宁歌剧院党委书记、辽宁歌剧院院长,田剑峰在承担着繁杂的行政工作的同時,也参与着大量的剧目排演工作。从普通歌剧演员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深知歌剧排演的疲累与艰辛。从第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歌剧《桃花湾的娘儿们们》起,田剑峰正式开启了自己歌剧表演的舞台生涯。其后,他又参演了辽宁歌剧院排演的《归去来》《人间自有真情在》《苍原》等剧目。每一部剧中的角色都含蕴着田剑峰作为歌剧人的一份虔诚。
  在采访过程中,田院长不无感慨地将大学毕业伊始回到歌剧院工作的经历向我娓娓道来。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正逢辽宁歌剧院蓬勃发展、精品泉涌的时期。这期间,他参演了歌剧《归去来》、《苍原》等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歌剧《苍原》在2003年荣获国家第一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面对无数荣誉,田剑峰始终坚持“用文艺振兴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艺术追求。几十年桑田沧海,他的追求不曾动摇。
  一、溯往历程:“误入歧途”的歌剧人
  我是机缘巧合走上歌剧这条路的。从我幼年开始,在普通人眼里,我说话的声音便与一般人不同,很年轻却有很苍老的声音,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1984年,我参加了沈阳市青年歌手大奖赛。当时,我国非常著名的前进歌舞团男低音歌唱家顾威先生位列评委之一。他在听了我的声音以后,欣然接受我为他的学生。因为东方人有这种声音条件的比较少,顾威先生觉得我的声音条件比较特殊。在进行正式的声乐表演学习之前,我一直在普通的中、小学里读书。这期间,我曾参加市里的一些中小学生的声乐比赛,成绩一直不错,有的比赛还拿了第一名。高考时,我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我原本考上了文科大学,但因为喜欢音乐而没有去文科大学报到。为此,倔强的父亲因此整整一年没有和我说话。想想八十年代,能考上文科大学的人在省内也是不多的,当时的放弃在现在也觉得有点任性,好在自己还年轻!
  年轻,就有资格闯荡!我觉得自己既年轻又喜欢音乐,还有天赋异禀的嗓音条件,考音乐学院顺理成章。于是,这种偶然被发现的天赋使得自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声乐表演这条道路。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约定俗成的概念:学艺术的人学习不好。但在我记忆中,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的成绩可能是那年艺术类考生中文化课成绩最高的。于是,在声乐系读书的那几年,我是连年的奖学金获得者。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年里,我好像是声乐系当时唯一一个拿到奖学金的人。
  1982-1984年,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又回到沈阳音乐学院歌剧演唱专业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1989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辽宁歌剧院工作,开启了我长达三十年的歌剧生涯。现在想起来,刚毕业的那几年依然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年轻、踌躇满志、喜欢歌剧。记得每一次上舞台排演,我们都兴奋得不知疲倦。也正是那个历史时期,辽宁歌剧院推出了很多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精品。
  那是1990年,我与剧院其他同事曾一起排练剧目《归去来》。此次复排,我又有幸参与其中。当时我虽然只是普通的歌剧演员,但能参与排演精品剧目的那个时期至今很难忘。在《归去来》获得文化部的剧目奖后,辽宁歌剧院又排演了像《苍原》这样的剧目。《苍原》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苍原》几乎荣获了所有国家级的奖项。作为一个歌剧作品能有的褒奖,这部作品都有了。2003年,《苍原》又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那是第一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辽宁只上了这一部剧。这充分表现出了辽宁歌剧院的整体实力与艺术成就。如今,辽宁歌剧院的《苍原》仍然是歌剧界难以逾越的一个里程碑!我觉得,在那个时期,工作带给我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当时,大家都了解排练时的辛苦,挣得少,很清贫,但是“安贫乐道”。现在回忆起来,那依然是我当时在辽宁歌剧院的快乐时光。
  2010年,我被调往省群众艺术馆任馆长,这段经历对我的艺术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充溢在群众艺术馆中的大众文化对我植根于象牙塔中的学院艺术是一次质的融合:让我时刻按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来要求自己;让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我们的专业艺术更为贴近群众、怎样让专业艺术走进群众、走进百姓。我们也要考虑供给侧的问题——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应该是我们辽宁歌剧院未来发展的航标灯!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讲话中指出:“文化不能脱离百姓,我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这是习总书记向我们提出的标准与要求。因为我曾在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过,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艺术工作者如何走近百姓的问题上,我更加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我更能知道如何使专业艺术更准确地走到百姓当中去、完成我们意识形态的要求。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曾经的工作经历,所以直到如今,我仍对全省的群众文化保持着关注。我希望全省的群众艺术文化能发展得更好。
  2017年,遵从组织安排,我再次回到我的老家——辽宁歌剧院,继任歌剧院的党委书记兼院长。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我在工作时对自己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辽宁歌剧院到如今已历经了七任院长的领导,第一任院长是劫夫院长一非常著名的一位作曲家。站在他们的序列里,面对着万众瞩目的辽歌舞台,我感到的不只是任重道远。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歌剧院,我考虑的不止是剧院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排演出精品的问题。何为精品?就是能准确反映新时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反映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时代特征的生动实践的作品!不仅是辽歌,这对我们全体文艺界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让观众喜欢观赏歌剧、走近歌剧,又要在其中体现出顺应新时代的大主题,而如何将二者结合好始终是我们歌剧创作人为之奋斗的方向。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矛盾和纠结时常有所体现。顺应改革的潮流,我觉得这种矛盾在辽宁省演艺集团成立以后一定会随着改革的进程迎刃而解。辽歌引以为豪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定要擦亮原有与现有的品牌,倍加珍惜已经形成的品牌号召力和业内的引领地位,打造专属于辽歌的艺术品牌、文艺活动,增加观众和业内同仁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中国的歌剧被世界知哓,让中国的故事被世界知晓,用艺术的形式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歌剧人的一个梦想,一种责任!习总书记讲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所以过程虽然艰辛,我相信一定会实现。   二、躬行诸事:“甘居人后”的传承者
  辽宁歌剧院自主排演的歌剧《苍原》是一部爱国题材非常鲜明的歌剧。它讲述的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历史。在抓创作的时候,东归这个题材是经过多次遴选后选择的。选择了剧目以后,我们请到了如今非常著名的一位歌剧导演曹其敬。《苍原》是曹其敬先生当时从美国耶鲁大学回到中国后排演的第一部歌剧。他本人也没想到,这部作品在中国一炮打响!在当时,舞台剧已经十分没落,这部歌剧产生的的影响之大超出了业界的判断。新闻媒体、业内人士、普通观众都对这部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时间好评如潮!一部歌剧能演出超百场是很难的,尤其在我们这个没有歌剧传统的受众氛围里,但《苍原》做到了!
  舞台上有将近二百四十人的演出队伍。这样一部宏大的历史巨作为我们中国歌剧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很难得的一部剧,它的成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自此之后,我一直期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故事排演成歌剧,今年排演的《归去来》是取材于《山海经》中的传说“嫦娥奔月”。我们准备在五月到六月之间对其进行排演,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前期工作。因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也是这样,在我们辽宁,要讲辽宁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神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山海经》是个故事富矿,题材很丰富,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在明年五、六月份,大家会看到辽宁歌剧院排演的《归去来》。大家可能会感叹:中国有如此美好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在《归去来》的排演完成之后,我们准备按照历史的时间节点进行其他剧目的排演。比如,2019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与“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2020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辽宁歌剧院在明年会有一系列重大的演出,除了纪念“五·四”运动的合唱曲目《五月的鲜花》、一系列交响乐作品《永恒的经典》外,还将开展庆祝歌剧院交响乐团建团四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动。接下来,继《归去来》之后,我们还将于2020年申报一部歌剧。
  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观众们所熟知的西方古典歌剧也一定要列入排演的选择范围内。这也是歌剧艺术以贴近百姓为剧目排演的主导方向的表现形式。西方歌剧艺术传承多年的声音训练手段、对歌剧演员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现在中央歌剧院与其他省份的一些剧院都在复排着国外的经典歌剧。复排经典歌剧能够让演员成长、成熟,也能让演员们更了解西方歌剧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打造中国歌剧,这是吸取西方歌剧精华为我所用的根本途径。我认为,复排国外经典歌剧是每一名歌剧演员都应该参与的。当然,我们会在排演的剧目与其中包含的曲目方面进行选择。我觉得让年轻的歌剧演员了解西方歌剧甚至参演其中是培养、训练队伍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虽然年龄并未对我再次登上舞台进行演出构成限制,但我仍希望把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歌剧演员。歌剧表演在声音上有很多要求:比如歌剧分很多声种——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还分由很多演唱形式——宣叙调、咏叹调,以及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等。但其又富有层次感,一定会展示各种不同年代的人物形象,有青年、中年、老年,所以这种展示年代形象的戏剧会有一些多层次的、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歌剧的戏剧性导致它需要多重声种与唱段共同完成戏剧冲突,所以歌剧表演对声音的要求很严格。而对年龄的要求却不是特别严格。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把锻炼的机会、饰演角色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演员,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把年轻人推上去,让历史去对他们进行验证。我们应该做好服务,为歌剧院和辽宁文化未来的发展做好更多的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我覺得带好队伍、培养人才,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能真正地完成一部难度大的歌剧,这才是我们一直在做、也应该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辽宁人才辈出,但是现在我们苦于没有人才,这也是我们剧院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如今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正在采取措施:与上海音乐学院搭建成框架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让更好的学苗、更成熟的年轻艺术家进入到歌剧院;争取与多所音乐学院完成合作关系,让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与大学毕业生也到歌剧院来,为我们辽宁的舞台多做一些贡献,把他们的所学真正地用到辽宁文化事业之中,这也是我们未来吸引人才的一种设想。多搭建此种人才平台,让一些年轻演员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我们的演出文艺团体,我认为这对我们弥补人才缺口、培育新人是很有益的。当然,专业院校的学习只是基础,年轻演员只有在歌剧表演的舞台上不断锤炼自己,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
  三、展望前路:“专群结合”的践行兵
  2010年被调任至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经历可谓点染出了我思想上的转折点。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初被调至群众文化当中去,心里难免有落差。群众文化是一种群众性的、非专业性的文化,和歌剧院这种专业文化在业务上有很大区别。到群众文化艺术馆后,我提出转变观念:将自身专业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专群结合”,即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在当时,这种观念被文化部的领导高度认可,我们辽宁走“专群结合”的这种思路当时在全国也是不多的。经过七年的打拼,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几大品牌形成了。接下来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我们都是在这种专群合作的过程当中完成的。这一系列举措大尺度、大幅度地提升了辽宁群众文化的水平。辽宁群众文化在那一个历史时期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发展势头非常好,在北京进行展演时,五百多人的队伍在首都刮起了“东北风”。在辽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带领下,各市也分别效仿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方式,走“专群结合”的道路。在辽宁省的群众文化当中,“专群结合”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依然被看好。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普及性的,而专业性介入以后,使得群众文化的普及变得更有层次感,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的幅度很大,所以这种思路对群众文化的理念与对群众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各类媒体都报导了这种观念、提及了辽宁群众文化的这种现象。在群众文化艺术馆的经历使得我们辽歌团队在之后与部队共建、走基层等各个角度去开展这些基础的专业艺术走进百姓的活动之中具备很强的方向感,这是我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我觉得,专业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离百姓越来越近。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文化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提出了文化、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72年以后,习总书记也提出了“我们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热爱国家、热爱党,这是一名艺术家的站位。艺术家不单单要从自己的专业上去站位,更要从时代的角度去站位,把握时代的脉搏。无论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蕴含的精神,还是习总书记对艺术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都应该以此为方向,去完成艺术家的使命。一个艺术家,最需要的也是不忘初心,也是要清楚地知道,艺术真正是为谁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在未来几年,辽宁歌剧院便会以“为人民服务”为主导方向、以“专群结合”为主要方式完成向世界讲述中国、向世界传统歌剧讲述中国歌剧的发展这一任务,创作出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讴歌党、讴歌国家、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作品。
  辽宁歌剧院作为中国现有的六所歌剧院之一,在原创歌剧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自建院至今,剧院共排演了58部歌剧,其中54部是原创歌剧。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收获。作为一所知名剧院,田院长认为,要打造出优秀的剧目需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应时代之要求,不使歌剧与时代有因“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而致的相思相望不相亲之境况;
  其次,从辽宁歌剧院的未来发展看,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道路。这也是剧院在未来创作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比如,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能够影响一代人的作品排演出来等。辽宁歌剧院作为意识形态前沿的主阵地,应该发挥文艺家、艺术家们身上所具有的优势,为打造中国歌剧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爱德华·拉罗(Edouard Lalo 1823-1892),生于里尔,是一位有着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但拉罗的学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父亲并不赞同拉罗把艺术作为主业。无奈之下,16岁时独自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主修小提琴,并私下学习作曲。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巴黎。拉罗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伟大作曲家,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在业界才有了一些名气,而《西班牙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等
期刊
我們提到音乐  总会觉得那是清风里的一丝涌动  潺潺流水  流淌着无尽的乐思与共鸣。  流动的血脉中  音乐带着无限的回忆与倾诉  那是流动的历史,是无尽的故事诉说着壮丽的篇章  我热爱音乐,因为它是情感的激荡,  我热爱生活,因为生活给予我无穷的力量  我更爱它带给我的遐想,让我的思绪随风一样飘荡  我更爱他的无畏高亢,用民族情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整装待发  向着音乐与生活指引的方向  我们
期刊
母亲节(5月13日)那天上午,湖南893汽车音乐电台应和着夏花绽放的天籁,直播了一首孩子唱给天下妈妈的“金曲”,名字叫《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这首歌引发了无数听众的共鸣,尤其是少年儿童与孩子妈妈们,纷纷在主播微信上留言“太感人”“太有情了”“听哭了”“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简约、走心的歌了”等。接着,长沙、怀化、邵阳、珠海等多地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迅速把它作为最新教材,不约而同地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歌曲朗朗
期刊
傅伟林,1988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县的一个较传统的家庭,父母期望他努力学习文化课,按部就班地考一所好大学,但由于他自幼酷爱唱歌,经常偷偷地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和晚会,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会缠着中学音乐老师请教专业知识并记录下来反复学习、思考、练习。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能够报考艺术学校,经常向父母表达自己想要学習声乐的意愿却始终没得到父母的同意。最记忆犹新的就是临考的前一个晚上
期刊
《后宫诱逃》( Die Entf u hrung aus dem serial,K384)可以说是莫扎特最早写成完整的歌唱剧,如果考虑到从他晚年的《魔笛》(K620)到贝多芬的《费德利奥》以至韦伯《自由射手》延续下来的纯德国歌剧的发展情况的话,这部作品占据着先驱的地位。对于莫扎特来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时代是他短暂生涯中最幸福的时期,欢欣、明朗的心情反映在作品中,从而为我们更准确的把握这部歌剧作品的创
期刊
辽宁省(第四届)市民交响音乐周已经闭幕,连续13场音乐演出、百余首中外音乐作品,给沈城的百姓文化生活留下了生动的记忆。与往届相比,本届音乐周最大亮点莫过于推出“原创作品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的三部管弦乐作品——《月芽五更》《盛京故事》《盛京冬雪》,分别来自三位辽宁作曲家,他们用各自鲜明的音乐语言讲述辽宁(东北)的风土人情以及辽沈大地上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城市面貌,令现场听众倍感亲切。由此,引发本文
期刊
现如今科技不断的进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增长,但是在精神层面人们所得到的满足却难以跟上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欣赏通俗艺术的层面上,没有达到高雅艺术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改变,辽宁省市民交响乐周,这个惠民活动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并由此转变他们的审美观念。  2018年9月25日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为主题的2018(第四届)辽宁省市
期刊
12月5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的“长子情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辽宁大剧院上演。整场音乐会由序曲和春潮澎湃、燃情岁月、长子情怀、时代放歌四个乐章组成,既有中国著名作家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聪专为本场音乐会新创作的交响诗《长子情思》和著名作曲家郑冰的花腔与乐队《阳光·大海》等原创歌曲,也有改革开放中涌现的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整场音乐会大气
期刊
罗西尼伟大而天才的意大利作曲家,这位传奇的作曲家在37岁时已经封笔,时至今日他的诸多作品仍是世界各大剧院上演率非常高且极受欢迎的。说到罗西尼,不得不说他成名作《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这部在他二十一岁时仅用了二十七天创作的歌剧,为罗西尼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当然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也再次推动意大利歌剧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今年是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在世界各地的歌剧院为了纪念
期刊
现实题材作为现代戏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戏剧创作的热点领域,而沈阳评剧也正是以现代戏的创作蜚声华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沈阳评剧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最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现代戏创作中。回顾其发展历程,沈阳评剧不乏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当代社会的现实题材创作,韩派的《小女婿》《山里人家》《寻常百姓》,花派的《风流寡妇》《疙瘩屯》,筱派的《这样的女人》等,沈阳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都有现实题材的代表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