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主题式案例教学法实践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试行该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已司空见惯,而且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探索实践中发现,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课堂提质增效,而且契合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
  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案例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该方法,围绕“立德树人”大主题,精选精编典型案例贯穿课堂始终,既能激发学生深层多维的思考,又可以贯彻新课改精神,培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政治方向。笔者以《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为例,浅谈主题式案例教学法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体会。
  一、案例主题的确定与案例素材的选择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在全册教材中隶属最后一章,既是进一步夯实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国际视野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笔者确定了案例的主题:家国天下,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全球共享共治。
  对于案例素材的选择,笔者以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系列作为基本载体,结合当今时政热点梳理了反恐主线索。该影片以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为题材,化端庄于诙谐,蕴涵多个思想火花和教育契机,完全可以服务于家国天下的案例主题。
  二、案例建构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决定了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教学中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选用或设计的教学案例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
  课堂导入时,笔者对《功夫熊猫》系列重新剪辑,主要情节充满正能量,如熊猫遭娇虎等师兄弟质问、排挤,仍能宽容以待讲笑话、做美食;熊猫饿肚子学武,永不气馁;熊猫领悟功夫真谛打败强敌挽救众生依然低调大度。在此基础上,展示国际专家的相关评论:大龙等强敌代表国际恐怖主义,师傅代表美国,熊猫代表中国,几位师兄弟代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结合影片情节与专家观点,通过设疑、回顾等环节,顺利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了当今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各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一致立场。接着,笔者拓展影片元素,补充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熊猫外交”的相关材料,通过情境设置、课堂讨论推进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的教学。并特意创设一个疑问:建国初期至中美建交前,熊猫稀缺却无偿赠送相关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野外熊猫超过1600只,有条件赠送却执行《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停止赠送转而实行有偿租借。为什么会有这种外交策略上的变化呢?这一精巧设疑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深刻理解了我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从心底里认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现行的外交政策,增强了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案例建构要传递理性精神
  案例选用和建构时,既需要融入煽情元素以调动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更需要教师创设智慧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尤其面对不公正事件,能做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合理诉求。教学中,笔者创设这样案例情境:由于熊猫亲和的形象和温顺的个性,许多西方国家认为它就是中国的民族性格,认为中国像猫一样很好相处。一旦中国“有了点脾气”,某些西方媒体就突然意识到,熊猫可不是猫,而是“熊”,会咬人的。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外交政策归根结底由什么决定?”学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师辅以“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名言进行点拨,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中外关系,避免偏颇走极端。不仅如此,笔者适时列举我国在处理中外关系中更高站位的热点事例,如中美两国管控分歧举办高层经贸论坛,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6月美国奥兰多枪击案发生之后的表态等,显示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性、大度和自信。同时,还以外交部王毅部长怒斥加拿大记者的事例,强调理性并不意味着毫无气节地妥协、退让和隐忍,针对外来的傲慢和偏见,恰恰需要有思想、有尊严的理性驳斥和控诉。
  四、案例建构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和谐与全球治理,更加离不开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高中生初步具备了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但行事缺乏主动、有序和理性担当。笔者认为通过适当的案例设计和建构,在课堂活动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参与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组角色换位的案例情境问题:假如你就是熊猫阿宝,面对师父及同门师兄弟的百般刁难、蔑视,你会越挫越勇吗?当你发现师父出于私心教会了大龙超常武功(暗指美国曾经扶植恐怖主义活动),你是选择逃避还是挑战?在打败强敌过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活动,渗透了親历式的情感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敢于面对困难和压力,要有团队意识,与人为善、和睦相處。更深层次看,这样的角色换位思考还能帮助学生从生活感悟上升到对公共事务、国家政策和国际战略的理解和支持,明白我国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扩大国际朋友圈,争取更多道义上的支持,从而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五、案例建构需要融入法治意识的教育
  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一民之轨,莫如法”,思想政治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落实法治意识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剪辑熊猫战胜三大强敌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美国为什么要拍摄三部美化英雄、以暴制暴的影片?熊猫这样的英雄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吗?假如要开拍《功夫熊猫4》,你对影片有何新的期待和建议?令笔者欣喜的是,学生除了批判美国当权者崇尚强力蔑视国际公序良俗屡挑争端之外,还异乎寻常地指出,英雄辈出实为乱世苟安。还有一位学生设想到,新一代熊猫阿宝已“解甲归田”,变身“律政大咖”,用法律武器维护人间正义。至此,笔者认为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于是顺势介绍国际新秩序、国际良法重建以及我国在全球法治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从更深层次对法治意识、全球治理作了点拨和提升。
  简而言之,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来设计和建构主题式案例,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广度和温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贴切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自己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做以介绍。  一、实例导入法  在講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我一直在苦苦思考如何导入,一直到进教室时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案,恰巧在这时,我看见一位学
刘小松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增长学生知识、素质、情感的各种资源。因此,教师要寻找、甄别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开展。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开发高中历史课程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英语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后续英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模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借助智慧课堂的构建开展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全新的高质量学习,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视听感官器官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探究。还能够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将知识展示给学生,这与小学阶段学生对形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其创造能力也逐渐增强,但他们看待问题还是较片面、主观、偏激,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一、正面引导学生看待民族融合  在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民族融合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正确看待民族融合,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非常重要。于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逐渐被广泛运用,并成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这种以案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能力锻炼的方法,贯彻了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开展主体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使课程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是思想政治课程特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和时政性为一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它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政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片段。  教师:我们班被学校评为“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那么什么是自主管理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介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了实验中学王莉老师上的一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条件,王莉老师巧妙地开发教材
近年来,更多的人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教材分析。如:山东师范大学周晓芬的《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以必修3文化史为例》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比较教材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东北师范大学赵唤唤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1为例》梳理出两个版本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相对而言,研究涉及人民版与人教版经济史内容特色比较的文章较少,笔者想通过比较这两个版本教材
一、教学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这种历史课堂缺乏人文气息,没有生命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过于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缺乏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2)教师忽视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缺乏对历史教学的感悟。  (3)教师忽视史实和史料,抹杀历史情感,缺乏历史教学的个性特质。  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元视角,展现特定历史
【摘要】本文将经典中文歌曲《一生有你》的歌词译成英文,并参照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从意、音、形层面对译文展开分析,表明歌词翻译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策略,令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承载的艺术体验,具备一定的可唱性。  【关键词】歌词翻译;艺术体验;意美;音美;形美;可唱性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of a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