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差距演变与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和加强区域间协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之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议题.本文解释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最终展望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向.本文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当前,需要加快缩小东西发展差距,重视南北发展差距新动向,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形成协调发展大势,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助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其他文献
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国已先后实施4次量化宽松(QE)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美国QE实施会引发人民币升值、中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中国物价水平波动、上证指数升高、资金使用成本下降等,整体上会对中国GDP造成负向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在QE4政策力度和实施速度都空前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受QE4的影响反而要小于QE3时期,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影响也小于QE2时期,充分表明我国已有能力摆脱美国QE政策的“裹挟”,呈现更大的自主性与合理性.在当前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情况下,我国需要合理
文章构建了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普洱市金融支持、荼产业结构优化和民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2009-2019年期间普洱市金融支持水平、茶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不断发展,而由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体来看,产业结构、民生效益滞后于金融支持水平.综合耦合度、协调度表明,普洱市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和民生效益处于中度耦合效应,在这期间,金融支持与普洱市茶产业结构的的升级有一定相互促进作用.普洱市在推进金融支持、茶产业结构和民生效益不断耦合升级发展过程中,金融
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对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基本财务特征、治理结构特征等微观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然后介绍了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接着分析了宏观因素中制度环境与政府扶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渠道;最后构建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整合模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
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文章在测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运用交互项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科技创新对经济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存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路径;(2)科技创新的经济竞争力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总效应上体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故通过提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
金融集聚是当前金融发展的显著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文章以经典内生增长模型作为框架,用金融集聚因素和创新研发支出作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因子,就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研究.通过汇集全国285个地市11年的GDP、存贷款余额等基础数据,并采用“永续盘存法(PIM)”计算各地的实际资本存量,得到计量面板数据.计量分析部分采用SDM、SEM等模型进行空间回归,为了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动态GM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测算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集聚水平对当地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使用中国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就贸易开放、收入差距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就贸易开放对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收入差距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当收入差距高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相关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既定收入
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安排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本文旨在讨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具体来看,以土地规模经营带动服务规模经营和以服务规模经营带动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但土地规模经营下的土地、劳动要素与服务规模经营下资本、技术要素处于非协调状态,进而应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实和规律,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加强小农户与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减贫史,党的减贫实践经历了制度式减贫、救济式减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式扶贫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以党的领导统领减贫事业、以先进理念引领减贫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减贫实践、以完善制度保障减贫活动.党的百年减贫实践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减贫重心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减贫场域由"农村为主"转向"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