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是中国市场成功的关键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GW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尚,对于时下的中国人来说,与几十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力量。人们常常会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地说,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时尚。
  当今的中国,时尚这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争论之下,时尚的影响就在社会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的更加彻底。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品味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那么,时尚又是如何发挥着它的作用,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呢?可以说时尚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市场经济在中国深入人心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杂志业也不例外。美国是杂志业的大国,其杂志的操作模式,在中国杂志业开始逐渐开放时,迅速吸引了中国的同行。“杂志能不能做成,看美国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做中国的时代”“做中国的财富”“中国的纽约客”等等,拿来主义风靡一时。
  虽然基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保护的考虑,中国对于与外国杂志的合作,过去规定很严格,照搬照抄美国杂志的内容,除了科技杂志《科学美国人》,其他都没有被许可。但内容上的限制,并没有削弱杂志业向美国杂志学习过程,在理念上的照搬照抄。
  言必称美国,成了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杂志业走向现代杂志业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至今仍有余音绕梁。
  中国杂志与西方国家杂志合作最多的,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科技类杂志,一类是时尚消费类杂志。其中,时尚消费类杂志,直接传播的是一种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所以市场影响较大。
  不过,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国家,时尚消费类杂志,在与欧美强势杂志品牌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也逐渐修正了对于欧美消费文化和欧美杂志文化的过度崇拜,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杂志操作理念。
  对历史的简单梳理,也许有助于我们厘清认识。
  从文革之后到1990年代早期,曾是中国传统杂志业的一个黄金时代。青年刊物、妇女刊物、党建刊物等等,都曾经独步一方,光耀一时。这一时期的中国杂志,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一册新闻纸内页,彩色封面,骑马钉装订的形式,售价在一到两元之间,即便所谓高档杂志,也不过是中间加上几个彩页,正文用质地稍好的纸张印刷,价格也就在三、五元上下。而今天杂志业的主流广告产品,当时几乎没有。
  今天这个时代中国的杂志市场,主要是仰赖文革之后,社会爆发对文化产生的报复式消费,及这种报复式消费余音带来的市场机会,而不是出于杂志出版理念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商机。
  20世纪90年代早期,邓公南巡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提供给社会成员的机会大大增加。经济上的独立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独立,一个利益取向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市民社会,开始在中国城镇出现,加上口袋日益丰盈,这个社会开始对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有了要求。后来被用滥了的所谓“白领”阶层的崛起,打开了国内消费类杂志成长的巨大空间。
  中国人对于时尚的认知和时尚类杂志打开“本土化”的缺口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的这种变化。当时,许多国际品牌都怀着迫切进入中国市场的心情,但却苦干在中国没有媒体承载的平台。虽然那时的杂志业也出版了《她ELLE》之类的时尚杂志,但无论从排版设计还是出版理念都基本上是海外原版的改编,没有太多中国自身的文化认知,我们还在追逐着西方人的审美标准,没有建立起中国人的审美态度。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处于刚刚放眼看世界的懵懂期,拿来主义成为了中国传媒人的一个共识。而中国本土传媒人的拿来主义,则发端于时尚。
  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时尚传媒业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的总结自身得失成败的经验。简单地拿来主义尽管在早期给了我们这个行业很大的推动力,但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推演,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身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变化,国人急切地需要建立适合本土的时尚标准,一种彰显中国人内在审美品味的呼声在时尚界风靡起来。即在办刊理念和运作方式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在核心内容上,适应本土文化和本土读者的要求,走本土化道路。其实,我认为,所谓时尚模式,无非就是在“时尚”这一旗舰品牌的旗帜下,成功拷贝自己多年磨合形成的一种成熟的媒体运作模式,在定位、理念和制作水平上,都充分迎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用一种工业化的标准生产方法,来改造其他媒体,从而走上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在杂志领域,更通过时尚杂志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在时尚本土化的过程中,旧式的或贫乏的、单调刻板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年轻一代改革获益者抛弃,“人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成为了一种流行和价值观和消费观,生活方式迅速与国际接轨。中国面孔成为国内时尚杂志的封面主流,甚至以一种文化输出的姿态更多的出现在国际时尚类杂志上,这一变化正诠释了时尚本土化的成功之径。
  除了时尚杂志铺天盖地,时尚还通过各种活动蔓延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比如时尚芭莎的慈善活动,时尚先生的评选等等,将商界精英、时尚界紧密连接起来,放大了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力。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确定,这样一种变化到底会开出哪一种花,但对于中国这个社会来说,这样的变化,使这国家的色彩变得更加的斑斓鲜艳。
其他文献
近日,我把第一个月的养老金交到老爸手中时,他一脸的惊讶:“我一直不相信有这等好事,就像天上掉馅饼。没想到十几年后,我又成了工薪族。”老爸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农村,70年代
依托Fi F测试平台,我们进行英语网络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该模式彻底改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有效增强他们的英语听说学习的自主性,拓展英语综合素质,并
2018年12月20日,深圳市宝安区东塘社区摄影、美术班学员作品汇报展在宝安书城艺廊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110多幅作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性很强,充满本土的人文风情,展现了社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东塘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作品中可感受到学员美好的心灵,以及学员艺术水平的不断攀升,崭新的东塘正在盛开文明之花,相信不久之后,也定会结出文明的硕果。   宝安区区摄影协会副主席罗章泽表示,丰富的
期刊
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公
2018年12月19日,由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回望”深圳本土艺术家作品展在汇聚创新园开幕。本次展览以“回望”为主题,回望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回望深圳的文化创想。展览现场,阎敏、赵玮、孙瑞强、王伟、颜汉文、邓荣斌、易南萍、颜以文、颜晓萍、罗国辉、张学秀、薛丛伦等15位深圳本土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展览是深圳市第十四届创意十二月新安分
期刊
如果将星星美展作为起点,中国当代艺术艰难行进了30年。这正是中国现代性逐渐确立的30年。30年中,“当代艺术”相对比较完整地面对了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与资本市场的改革、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等等,并相应的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反应,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资源。  上世纪70年代末,星星画会游行队伍中那块“要民主,要自由”的标牌明确地展示了当代艺术产生的语境
2018年12月22日,第二届深圳市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海湾中学举行。经严格评审,本届大赛共有56位初、高中学生获奖,其中,初中组一等奖由宝安区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初三学生王科融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由南头中学高二学生张洪毅获得,另有若干学校及个人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在颁奖典礼上,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范英妍高度肯定了深圳青春文学、校园文学的创作成绩和社会影响。深圳市文联专職副主席张忠亮则表示,
期刊
即便奥巴马没有访华,一些画廊主和投资人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所有能赶超发达国家的行业中,当代艺术看起来颇具远大前程——中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崛起注定了代表文化软实力之一的当代艺术将大有可为。但正因如此,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在形成的各种问题才令人担忧。  一如任何行业的泡沫,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普通公众接受与否,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政策扶持,而是充斥着太多几乎是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市场现象:从
郅敏(以下简称郅):随着中国城镇建设和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如何更好地走近公众,走入人们的心里,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作为创作过很多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雕塑
“审美经济”不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言说,而是一个铁证如山的事实:人类经过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迈向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审美经济时代。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就因研究审美经济的内在动因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个新型的经济形态中,“经济审美化”和“审美经济化”使得“经济”和“审美”如同阴阳两极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已有不少艺术家深切地感受到,当下的社会经济建设不能小看审美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