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的因素培养美的素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的名篇精萃,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它们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并丰富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培养学生的美的素质。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
  
  思想文化素养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好的素材。领悟作品的思想美,必须靠“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作品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相互融合,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使认识和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如陈毅的《梅岭三章》,如果将作者当时所处的危险境遇及他视死如归等材料与已有的真善美的体验进行归纳比较,就可以领悟到这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闪烁着的慷慨豪迈、舍生取义的思想美的光芒。如学习小说《七根火柴》,就可以领悟到一个英雄形象身上闪烁着的忠诚、勇敢、坚强的思想美的光芒。其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中,不难领悟到他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之美;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崇高与伟大、《背影》的真挚深厚、《故乡》的忧伤与希望……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殷殷的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思想美,让美的思想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的心灵将得以净化,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得以崇高。
  
  二、挖掘教材的形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重现美的能力。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界。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形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情景交融的意境、形神兼备的象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感受、想象、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再现和重建美的形象,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通过分析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这些景物的特征,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意,重建其境,透过衰败、凄凉的景象,一种落魄天涯、凄苦孤寂的心情就油然而生。再如学习鲁迅的《故乡》,通过再现和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等特点,就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充满生气;中年闰土麻木迟钝,失去活力。还有《春》、《白杨礼赞》、《荷塘月色》……只要经常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欣赏那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挖掘教材的情感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体验即移情体验,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随着理解的深入,读者似乎进入作品艺术形象的内部世界,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情感体验的产生,使读者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体验的深和浅,直接影响着审美水平的高低。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都饱含真情,感人肺腑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那么,怎样引导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好情感激发点,然后要联系作品的背景和人物的境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如欣赏鲁迅的《故乡》,只要抓住“我”和少年闰土哭别时的美好记忆,抓住“我”和中年闰土重逢时的隔膜,再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童年之忆、故乡之思、朋友之谊等人之常情,就能深入体验“我”的忧伤和悲哀。
  
  四、挖掘教材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敏锐的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能敏锐地感知和辨别语言的文野、美丑、工拙、色彩、风格、情趣等。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能力的水平。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的规范、优美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素材。学生是主体,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练习,诵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在读中才能感受辞句章法、风格情调、意理情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黎明的通知》一课,笔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以及高昂、舒缓,婉转等语气变化,并注重抒情、描写,叙述的恰当处理,学生不知不觉就被诗歌优美的语言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光明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对一些精美的诗词曲赋、名篇美文,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这既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当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总之,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学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要宽容地对待学生;要明明白白地爱学生。只有明明白白说出我们的爱,才能让学生彻底明白我们的目的,我们的良苦用心,从感情上接受我们的教育,而不是迫于压力屈从于教育。  [关键词]师爱;了解;宽容;明明白白爱学生      在刚做班主任时,我时常告诫自己:对学生要板起面孔,让他们敬畏你,摸不透你;喜欢学生要放在心里,嘴上不能说;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学生有一点颜色就开染
期刊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弦断了。(泰戈尔语)  ——题记  不经意间,生命的河流缓缓流入中年,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 几百名鲜活生动的面容常在我梦里萦回,许多学生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我深深地爱着他们。一直以来,我就像一个老母鸡,死死地守护着一群小鸡,哪怕面对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高三学生,我也不肯放手。我从没有认
期刊
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加快,加深的改革的需要,中学英语教材做了重大调整,听力教学越发显得重要,也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按《大纲》要求组织听力教学,更好的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呢?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起主导作用,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不断钻研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听力教学往往沦为一种“听音+对答案”的简单而又乏味的过程,学生对听力最初表现出来的期待,新鲜感和浓原兴趣,不久就会消失以尽
期刊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
期刊
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通俗讲,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既合格又有特长。而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活动的最长远的阵地是学校,学校教育是最基本的单位是课堂,所以素质教育必须进课堂才能落实。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实施:    一、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和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来说,二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教学活动,她以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寻找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
期刊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式”,什么“法”的教学,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文的概念更新”与“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两大方面入手,阐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教育是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基于此,教育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顺应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产生,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与之同步前进的转变。笔者通过亲身感受总结了以下四个显著的转变:(一)变教师“主导性”教学模式为教师“指导性”教学模式;(二)变语文课程的“纯知识性”教学为“人文情感艺术性”教学;(三)由“课堂
期刊
研读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我们发现,与2008年《考试大纲》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仅将“错1个字扣1分”的规定调整成了“作文错3个字扣1分”。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   现在来谈一下我对作文评分标准的看法。这个新规定和以往相比评分要求更具体。以前对“书写规范”的评分,没有具体的标准,各省市标准不统一,《新考试大纲》
期刊
一、口语交际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广大的普通公民来说,它甚至比写作文更重要、更实际。因此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