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生活”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悉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原中顾委委员汪道涵先生逝世的消息,身在北京的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心情十分沉痛,在赴上海参加汪老追悼会前夕,笔者有幸聆听了启正与汪老相识、相知过程的回忆。
  
  由“数量级”开始的友谊
  
  1982年,赵启正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时在一次会上与汪老相识。赵启正问当时在场的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汪老是学什么的?答曰:学机械的(因为汪道涵曾经担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容易让人顺理成章地以为他是学机械出身)。而赵启正则通过汪老的讲话,猜测汪老是学物理的。问其原因,赵启正回答:因为汪老在说话中用了物理学的词儿:数量级。他觉得只有学物理的人才会用这样的词儿。后来问汪老,才知道果然不错。汪老从赵启正对物理学的敏感猜出赵启正也是学物理的,并从他的谈吐推测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两个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就这样相识了,并由此结成了忘年交。
  
  终身受益的读书方法
  
  他们俩见面很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书。汪老曾问赵启正怎样读书、选书。赵启正说,我一般是到图书馆或是书店看书。汪老说,你脑子里没有这个问题,你就不能发现这个问题的书。再说新的领域的书你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办呢?订一本《世界图书》,你就知道读什么书了。那上面有图书简介书评,这是一本高度压缩的读本。因为书评是读完书后写的,里面有新的思想,可以由此了解许多事情。一本书缩成一页,你就可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先锋问题有一个了然,这是最省时间的。赵启正深有感触地说,他教我的这个读书方法,使我终身受益。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学者风范,务实性格,平易近人,这是赵启正心目中的汪老,也是海内外媒体对汪道涵的一致评价。在公众场合出现的汪道涵总是一袭西装,银发整齐,精神矍铄,面容和蔼,给人以儒雅谦和的印象。汪老的言行举止有一种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他完全改变了中国高官的一贯形象,充满了儒雅敦厚的学者气质。他的脸上永远都带着亲切的微笑。那是一种乐观、自信的标志。
  1985年,他获得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他也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这些头衔并非虚设,正如一位美国资深记者所言:“(汪道涵)胸中有盘棋,且手中有数字,非常有条理。”此外,他还喜欢欣赏外国古典音乐,爱看京剧,喜欢下围棋。
  汪老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学贯中西,这从他与辜振甫的交往中就可见一斑。 “汪辜会谈”期间,汪道涵在新加坡的董宫夏莲厅宴请辜振甫,晚宴的9道菜的菜名就是汪老亲自定的,体现了汪老的智慧与诚意:乳猪与鳝片取名情同手足,乳酪龙虾取名龙族一脉,琵琶雪蛤膏取名琵琶琴瑟,董园鲍翅叫喜庆团圆,木瓜素菜叫万寿无疆,三种海鲜叫三元及第,官燕炖双皮奶叫燕语华堂,荷叶饭叫兄弟之谊,水果拼盘叫前程似锦,9道菜名连在一起就是: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定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台湾海基会的成员都很珍视这份心意,纷纷在菜单上签名,带回去留作永久的纪念。
  汪老当时赠送给辜振甫的礼物,是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和一套十盒装京剧大全。5年后的上海“汪辜会晤”期间,汪老陪同辜振甫在兰心大戏院观看京剧折子戏,对京剧的共同热爱为他们的友谊抹上了浓烈的一笔。
  
  读书就是生活
  
  赵启正回忆说:汪老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在他身体尚可时,经常会有人在上海书城看到他买书,也会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在他家附近的高安路几家小书店里看到他的身影。老先生看到好书经常会推荐给大家阅读。不管多忙,汪老总是会挤出时间去各大书店逛,久而久之,不仅上海市的许多书店的店员都认识这位爱读书的“汪市长”,就是北京的三联书店、风入松等书店也是他时常光顾的地方,他还常与书店经理论书、选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他以前经常在北京的旧书店见到汪老,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大家都是书迷,有好书都会特别关注,他们俩也有暗中较劲的意味。后来经由朋友介绍,两人成为了至交,经常在电话中交流思想、品评图书。
  汪老把自己能支配的有限的钱都用于买书了。他每月都要购置一些书,从科技专著、经济理论到文学评论、历史专著、名人传略以及艺术类书籍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汪老可谓不可一日无书。不管回家多晚,他都会从床头的“书山”中抽取一册阅读。他在读书时并没有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的名士作风,汪老是属于“好读书且求甚解”的学者式读书,并且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诂学,总是要结合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问题。对于汪老的“好读书且求甚解”,赵启正感触颇深。
  他的学者风度、睿智的谈吐其实正来源于他平时读书的积累。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皆文章”。虽然从专家、部长、市长到会长身份数变,但他对读书的痴迷一如从前。他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把书架搬到病房
  
  汪道涵接受过很好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在他从政期间,始终不忘将中国与世界进行比较;始终不忘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一种应变的能力。活跃的思维、不间断地学习,已经成了汪道涵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汪老兴趣广泛,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诸领域均有涉猎。
  由于这两年经常住院,爱读书的汪老干脆把书架搬到了病房。汪老还特意请医护人员在病房里安置了两个小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可供汪老随时取阅。汪老的记忆力非常好,有时秘书一时都难以找到某本书的具体位置,但汪老却能脱口而出:某本书在第几层第几格,一看果然如此。最近几年,汪道涵对经济学方面的书较感兴趣,也喜欢看一些国际时事以及台湾方面的书。
  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回上海时,赵启正都会去看望汪老。去年五一,赵启正还专门带了一大兜书给汪老。每当见到汪老,他都会问赵启正:“你又读了什么书?这本书有什么观点?”“你的评论是什么?”听到赵启正的回答之后,汪老就再加评论。汪老还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向赵启正推荐或送他几本新出版的书。
  知道汪老好书,有时在书店里遇到好书,赵启正便会买了托人带给他。“汪老的朋友都知道他爱看书,一有新书就给他寄过来,让汪老先睹为快。”赵启正说。
  汪老经常组织研究人员和学者们开会,听取他们对形势的意见。无论是老一辈的经济学家,还是年轻一代的学者,无不对其广泛吸纳意见的作 风印象至深。汪老把这一习惯也带到了医院。在住院期间,他也会把来看望他的专家、学者们召集在一起,让大家谈论国内外形势,发表各自的见解,由此了解多渠道的信息。去年春节赵启正回去看望汪老时,正好遇到一群学者朋友。大家交谈了一会,汪老提议:现在请启正同志谈中日关系。汪老很自然地让这样的一个场合变成了一个学习会。
  
  故人已逝 风范长存
  
  去年11月15日,赵启正到医院看望汪老,其时汪老已处于“四管齐下”(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汪老笑称自己是“四管齐下”)的状态。赵启正看到汪老正饶有兴味地翻阅《高等数学》,研究复变函数,不禁为其坚强的毅力而深深感动。
  得知赵启正要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会谈,汪老表示很赞成。他说:这十分重要,因为美国人多数信教,这次对谈讲好了会产生好的效果,不然会影响国际关系。讲话时不要用语录式,要清楚地表达你的思想,在形式上要和谐。谈好后把谈话记录给我看看。他还向赵启正推荐了几本有关宗教的书籍,供他参考。
  赵启正不得不告别了,汪老拉着赵启正的手依依不舍,鼓励他(当时赵启正刚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你年纪不大,还可有所作为。汪老似乎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叮嘱他:常来看我。可见他留恋人生,留恋朋友们。赵启正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次他与汪老的见面竟成诀别。
  汪老曾对赵启正的第一本书(指《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作了充分的肯定,说此书对于如何交流思想、与人沟通很有帮助,还热情地向许多人推荐。本来汪老答应要为其“续编”《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一书写序的,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们也充满了期待,后因汪老身体不适,准备只题写书名,没想到汪老竟一病不起,这一愿望终于没能实现。每每谈及此事,赵启正便感到十分遗憾。
  2005年12月24日平安夜,曾经在书籍的世界中穿行不息的汪老,静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12月30日在汪老的追悼会上,赵启正最后瞻仰了安卧花丛中的汪老的遗容。
  遵照汪老的遗愿,他的数十万册藏书已全部捐献给了他的家乡——安徽省明光市。
  故人已逝,风范长存。
  责编:石 讯
其他文献
俄罗斯《论据与事实》2005年12月7日文章    很多读者都很想知道,俄罗斯现政府能否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俄罗斯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总喜欢把各个历史时期以领导者的名字来命名。我们经常说到的有:“列宁电气化时期”,“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勃列日涅夫停滞期”,“叶利钦膨胀时期”。  “当弗·普京把政权交接给下一任总统时,我们会说什么?”来自乌戈里奇的瓦西里·布尔采
期刊
外宣是我国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始终是值得我们外宣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在外交部长期从事对越关系事务,先后四次在我国驻越南大使馆工作,共达18年之久,经历过中越关系的风风雨雨,对不同时期的外宣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至今回想起来仍感触良多。  ——作者    往事回忆    我于20世纪
期刊
编者按:2005年11月13日时30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使约100吨化学物流入松花江并顺水而下。19天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主动提出辞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些许变化,首先,一般而言,当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提出批评时,下级部门都会有苦也不说。然而这一次,情况出现了变化,吉林省环保局在面对上级领导部门的问责时,“勇敢”地拿出了两份“专报信息”的快报。这是否意味着各级
期刊
2005年6月,《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吉米先生曾作为论坛驻中国首席代表接受本刊专访。2006年初,他再一次走近我们的读者,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驻北京分社社长的角度,向我们畅谈他眼中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展和中国新闻发言人的风采。  1月10日傍晚,访谈在北京建外外交公寓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进行。珊瑚红的灯光和着悠扬的音乐在红色墙壁组成的空间内交错,坐在我们对面的吉米先生显得和悦
期刊
译/沈苏儒 贾宗谊 钱雨润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  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  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
期刊
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兴起之后,美国依靠先进的软件和通信技术在生产率上拥有绝对优势,新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由于没有跟上创新步伐,陷入了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中国领导人已经看到这种差距以及美国在创新领域内取得的成功。美国成功的综合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基础科研领域内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鼓励创造和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支持高风险创业公司的银行系统。这三个方面正是中国加大力度要加强和改革的重
期刊
编者按: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回味
期刊
“蓝盾”是与“红十字”对等的文化名词。1954年《海牙公约》规定用“蓝盾”这个符号标注于文化遗址处,使它们免受由于战争冲突引起的攻击。1996年,国际蓝盾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BlueShield)简称ICBS成立。  国际蓝盾委员会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免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由四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组成,分别是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博物馆协
期刊
听说库恩在全国已走了好几个省市签名售书,读者反响非常热烈。我希望他也能尽快到江西来,作为江西省外宣办的负责人,笔者也期待着能与他就一些问题进行对话。  2005年,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的季节。25日下午,笔者和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鹤一同赶往南昌市昌北国际机场。13点30分,我们在贵宾通道的栈桥头第一眼看到了《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博士,感觉与照片上的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传媒已经走过了2005年,回首这一年,传媒镜头里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乘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一样,所有的媒体人也要紧紧抓住扶手,以尽力适应这飞一般的速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我们的传媒也面临新的境况,需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多种形态的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网络、手机短信、大屏幕等等,其前景无可限量。但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却遇到了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