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凸显,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就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我国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高校的稳定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一致的,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校、院(系)两级组织管理体制和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按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分成两大系统独立运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的稳定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保证作用。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完全学分制的实行等影响,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表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世界一流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但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需求。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模式虽然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站到学校的对立面,使管理和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校的学生管理体制按照校——院(系)——年级——班级的纵向结构组成,学校行政部门控制着学生管理的所有权力,院系和班年级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并进一步挫伤了基层单位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依赖于学校。作为最基层的辅导员,他不得不应付各个条线下来的事务性工作,扮演着“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消防员”的角色。日久天长便对这项工作的重要功用和自身价值感觉模糊,甚至产生怀疑,导致工作热情降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就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条框化的管理制度与多样化的学生个性之间也充满了矛盾,特别是在当前追求创新的21世纪,这种强调统一、规范的等级化管理体制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
3.学生管理定位不清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一直都持有“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学生工作辅助教学工作”的观点。教学活动被称为“第一课堂”,而学生活动则被排在“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不能影响课堂教学”,是各高校的一条“潜规则”。但是教育学研究发展证明,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课堂外的教育比课堂内的教育更持久、更有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工作应该有着与教学工作同等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教师待遇、还是部门的经费、以及在学校领导中的位置,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这也就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干部难以安心工作,更不可能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存在理念、体制和地位上的三大问题,使得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要解决学生管理的问题,必须从这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二、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作为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提出“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管理落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为一种服务手段。这是社会的需要,人性化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管理本质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包括民主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针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重”教育、“紧”管理、“轻”服务的特点,加大高校的服务力度,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将管理、发展与服务融为一体,并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管理、专业的服务团队、高效的服务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2.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基本采用的都是二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但是这样的工作体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按照学生管理的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学生事务管理可以相应设置三大中心,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各中心下设若干部门,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相应的管理职能。三个中心以及下属部门的工作虽然主要由专职的学生事务人员来承担,但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及专业教师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即由专职人员担任部门的负责人,由学生和专业教师担任副手并承担大部分的实际工作。专业教师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在学生教育、活动和服务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应该更多的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社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在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使学生在掌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上获得专业的指导。特别是在取消了院系辅导员一级的机构设置后,专业教师将承担起与学生直接沟通的责任。
3.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建立全员育人内部环境。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生管理,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也就是说需要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否则,仅靠学工干部的工作,不可能把学生管理搞好的。其次营造浓郁的学生学术文化氛围。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力度改善学术创新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先进的教学、实验场所和活动中心,努力构筑一个能促使学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学问,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学术性强的文化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教育软环境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和谐健康的高品位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凝练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品牌。三是培育大学精神,倡导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通过大学氛围中渗透和流淌的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8):4-6.
[2]王剑敏,闻曙明.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理论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7):127-130.
[3]姜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重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4]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5]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高校的稳定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一致的,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校、院(系)两级组织管理体制和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按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分成两大系统独立运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的稳定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保证作用。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完全学分制的实行等影响,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表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世界一流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但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需求。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模式虽然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站到学校的对立面,使管理和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校的学生管理体制按照校——院(系)——年级——班级的纵向结构组成,学校行政部门控制着学生管理的所有权力,院系和班年级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并进一步挫伤了基层单位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依赖于学校。作为最基层的辅导员,他不得不应付各个条线下来的事务性工作,扮演着“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消防员”的角色。日久天长便对这项工作的重要功用和自身价值感觉模糊,甚至产生怀疑,导致工作热情降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就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条框化的管理制度与多样化的学生个性之间也充满了矛盾,特别是在当前追求创新的21世纪,这种强调统一、规范的等级化管理体制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
3.学生管理定位不清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一直都持有“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学生工作辅助教学工作”的观点。教学活动被称为“第一课堂”,而学生活动则被排在“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不能影响课堂教学”,是各高校的一条“潜规则”。但是教育学研究发展证明,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课堂外的教育比课堂内的教育更持久、更有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工作应该有着与教学工作同等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教师待遇、还是部门的经费、以及在学校领导中的位置,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这也就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干部难以安心工作,更不可能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存在理念、体制和地位上的三大问题,使得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要解决学生管理的问题,必须从这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二、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作为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提出“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管理落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为一种服务手段。这是社会的需要,人性化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管理本质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包括民主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针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重”教育、“紧”管理、“轻”服务的特点,加大高校的服务力度,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将管理、发展与服务融为一体,并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管理、专业的服务团队、高效的服务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2.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基本采用的都是二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但是这样的工作体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按照学生管理的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学生事务管理可以相应设置三大中心,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各中心下设若干部门,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相应的管理职能。三个中心以及下属部门的工作虽然主要由专职的学生事务人员来承担,但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及专业教师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即由专职人员担任部门的负责人,由学生和专业教师担任副手并承担大部分的实际工作。专业教师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在学生教育、活动和服务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应该更多的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社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在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使学生在掌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上获得专业的指导。特别是在取消了院系辅导员一级的机构设置后,专业教师将承担起与学生直接沟通的责任。
3.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建立全员育人内部环境。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生管理,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也就是说需要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否则,仅靠学工干部的工作,不可能把学生管理搞好的。其次营造浓郁的学生学术文化氛围。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力度改善学术创新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先进的教学、实验场所和活动中心,努力构筑一个能促使学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学问,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学术性强的文化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教育软环境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和谐健康的高品位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凝练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品牌。三是培育大学精神,倡导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通过大学氛围中渗透和流淌的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8):4-6.
[2]王剑敏,闻曙明.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理论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7):127-130.
[3]姜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重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4]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5]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