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淡唯和得其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家的家风是“宽放”,全然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不 贪
  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不贪”是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当前,同样“不贪”。
  枕着梁启超丛书睡觉
  在孙辈之中,祖父给我题的字最多。有录自诸葛亮的,有取自《易经》的,有出自《孟子》的,可我最喜爱的是这句话:“我愿你成为有思想且又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这句话出自祖父自己的著作《中国文化要义》,这句话也正是祖父一生的真实写照。
  祖父幼时受他父亲梁济影响很深。此外还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彭翼仲,他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报人、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先驱;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彼时梁启超已经流亡日本,但他的丛书合订本从海外流入。祖父非常喜欢读,买了有五六百万字之巨,爱不释手,每晚都枕着梁启超的丛书睡觉。
  祖父是在顺天中学堂读的中学,那所学校也有洋讲师。可以说,20岁之前,祖父没有接触过“四书五经”。但祖父说,从十四五岁起,他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就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了祖父的一生。


  宽 放
  祖父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宽放。他从不强加干涉孙辈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选择。
  我从小和祖父在一起生活。祖父一直吃素,所以口味非常清淡,而我老是嫌味道太淡,往菜里倒酱油。祖父当时看着我,没说什么。直到有一天,他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上海某家出版社出的书,书还折了角。祖父翻到折角的地方给我看,在那一页他还用红铅笔将题目勾勒出来,标题我至今都记得:《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
  他不仅对我如此,对父亲也是如此。據说我父亲在读小学时,考过人生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成绩单寄到家里后,祖父看了看,一个字都没说,就把成绩单交还给父亲。我父亲就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之后,父亲好好复习补考,考了很高的分数,而那一门后来竟成为父亲学得最好的一门。父亲也从此再没有考过不及格。
  “主动瞎撞”,这是祖父描述曾祖父放任他的原话,提倡让人在试错中成长。对我、我父亲、我叔叔,祖父从来不强求,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父亲考了好几所大学,不想上了就换一所,祖父也从没说过什么。
  你喜欢就好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花了10元钱报了一个学习班。当时10元是很贵的,我出了血本。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到祖父家。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我伸臂蹬腿,左摇右摆,臀部剧烈扭动。
  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儿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那个场景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说了句“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因为在那个年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有一回,祖父买了一本小册子。他把书皮包好,在封面写上书名“青春期卫生”,拿来给我哥哥、堂哥读。祖父很细心,特地在书里写了一张小纸条:“此书可先粗看一遍,再细读之,粗看和细读均不妨从自己的注意上选择,不必挨次序读。随着遍数增加,慢慢就通畅了。”祖父还特别注明,先给我哥读,堂哥后读。这是他教育孩子的体贴之处。
  一生很少生气
  祖父是在我24岁时去世的。在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我从未见过他生气或发脾气。有人问我,梁漱溟活到如此高龄,有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和祖父自身的修养有关,其中不生气这一点很重要。
  比如“文革”时,家里梁启超、蔡元培的信,齐白石的画等,或被充公,或被付之一炬,面对这些,祖父从不动怒。我曾充满好奇地问祖父:“爷爷,当时您生气吗?”祖父回答:“不生气。”如此简单,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立刻追问:“为什么?”祖父略带笑意地答道:“他们都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跟他们生什么气呀。”寥寥数语,显示出祖父在面对人生坎坷时,态度是如此平和宽容。他把所学的道理真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不迁怒、不贰过,真心宽恕这些孩子。“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这就是他的人生理念。
  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88年5月,祖父临终前一个月,一位记者采访他,问他对青年有什么嘱托。祖父说:“要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顺应世界潮流。”
  对于生死,祖父看得很明白。他去世前几天曾亲口和我父亲说道:“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认为自己寿数已尽,别无所求,只愿平静地接受。“我很累,我要休息”,这句话是祖父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祖父晚年时曾对我说,他不是一个甘于坐而论道的人,他需要行动。他谈道:“不要称我为思想家、哲学家,就说我是一个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就好了。”祖父后来放弃北大教职,就是为了改造中国教育。他最终落脚山东做乡村建设,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基层的东西还在乡村,需要靠对乡村的改造来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祖父一直是位教育实践者,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
  (楠 溪摘自南海出版公司《历史不规矩》一书)
其他文献
总有些事情荒诞得超出人的想象。比如,站在马丁·路德·金的故居里,我们4个刚从中国来的学生凑在一块儿,讨论的内容实际得吓人:马丁·路德·金从小就能住这么好的房子?  这是一栋1895年建造的木屋,光“厅”就分客厅、餐厅、游戏室等。1929年,马丁·路德·金在这栋木屋里出生,一直居住到12岁。导游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大家“这是金博士的外公家”。我以去年在国内跟装修队大战的经验,一眼看到当初自己舍不得用的
期刊
人们选择巴黎,是因为巴黎适合生活——生活,而不是权宜之计,是巴黎最深刻的传统。  有一天,我的朋友F带我去她的同事雅克琳夫人家拜访,那时她正在与F一道翻译我的《尚义街6号》。“你写了生活,我喜欢。”她家住弗兰索瓦·米隆大街,这条街是林荫大道,街道上没有铺面,安静,森严。大门上镀金的扶手闪闪发光,门面泛黄,多年来被小心翼翼、暗怀敬畏地使用着,没有划痕,包浆深厚,显得贵重、豪华。这个街区住的都是富有的
期刊
我从来不曾想过,自己竟然会去北京做一场选美比赛的评委。  十几年前,中学刚刚毕业,我和几个好朋友带了一大沓自制的批判选美的传单跑到一个选美现场,打算一边散发一边抗议。结果当然是被人赶了出来,只好在门外傻傻地把传单塞给路人。  至于会场里那些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理都不理我们,照样美美地谈笑风生。  为什么要抗议?  当然是因为选美侮辱女性。  只要读过一点女性主义著作的人都知道,“女人并非生为女人
期刊
40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过年才有机会穿新衣服,母亲却跟我们过不去。  去姨婆家、老姑婆家拜年,她自己换上洗干净的旧衣服不说,还让我们也换上旧衣服。我想不明白,有抵触情绪,可胳膊扭不过大腿,就噘着嘴巴依了她。12岁那年,在我因为爱美而坚决抗议时,母亲才给我解释:“去家境不太好的亲戚家,穿得太好了,他们会觉得自己寒碜而不自在。”  那時,过完年新衣服就被母亲收起来了,压在箱子底,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再穿。可
期刊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公孙弘被国士举荐入京。当时邹长倩送给他一个扑满,要他警戒“入而不出,积而不散”的危险。  其实邹长倩所提出的“扑滿哲学”,不仅是提醒公孙弘一人,而且要提醒每一个人:当我们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只知道积聚而不知道散施,只知道不足而不知道知足,那么这幕击破扑满的悲剧,迟早会上演。  元代诗人艾性夫曾有扑满诗道:“区区小器安足怜,黄金塞坞脐亦然!”像董卓一样,造了个萬岁坞
期刊
我曾经乘着运牛粮的马车走遍家乡的土地,挂在车后的铁皮桶互相碰撞发出哐啷哐啷的響声。桶里是为马儿准备的水。当年这儿还是一片荒野——山丘,松林,零星坐落着的农舍——这种屋舍没有烟囱,所以屋顶总是烟雾缭绕,仿佛着了火一般。  我一時悠闲地在农田和湖泊之间游荡,一时又信马由缰,向远处驰骋,直到能看见松林背后的村庄或庭院。这时,总会有一条尽忠职守的小狗冲出来对我叫。想来那还是世纪初的事,百年不过一瞬而已。我
期刊
我百米冲刺般来到舱门,门已关上,飞机已缓缓驶离。  这虽然是三十年前的事,却似数秒前刚刚经历,那种失之交臂的痛楚与恐慌,实在难以忘怀。  “最后期限”虽然错过,也并非成为人生之“最后”,不过我们更倾向于告訴自己已经够糟,结果常是:生意伙伴因此失望,砰的一声关上合作之门。  为防再一次失之交臂,我们处处谨小慎微,时刻准备着应付下一次的紧要关头。  当一切均专注于“最后期限”时,往往无暇关注实际上重要
期刊
我们正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各种神奇的事情正在发生,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生活家地板联合读者杂志社举办本次征文比赛,期待你的奇思妙想。  主办单位:读者杂志社、生活家地板  协办单位: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  一、活动对象  全国各地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及各类青少年文学社团  二、征集时间  2017年4月18日—2017年5月15日  三、作品要求  主題一:神奇的……  (请将题目补充
期刊
伊能静曾经憧憬过自己70岁时的样子:“造一座房子,养着一批文艺青年,笑着看年轻的孩子砸碎我最贵的茶杯。”  这说的不就是《红楼梦》里的贾母嘛!  贾母本系“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勋史侯家大小姐,强强联姻嫁给贾府荣国公之子,身家深不可测。贾府财务青黄不接时,贾琏就央求鸳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騰过去。”窥此一斑,老太太有多少个人财产就可想而
期刊
1934年,萨拉·波拉德向瓦萨学院发出入学申请。她的家长被要求填写问卷,萨拉的父亲诚实地说她“更多是一位追随者,而非领导者”。  那所学校接收了萨拉,并解释说,他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领导者。  我们很难想象现在还能发生这种事。没有几个家长会承认自己的孩子天生是个追随者,也几乎没有哪所学校会接纳这样的学生。如今,我们对领导力的颂扬高于一切——哈佛大学告诉学生,它的使命是“教育学生成为公民及社會的公民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