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椎弓根螺钉的新型聚醚醚酮树脂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一种基于椎弓根螺钉的新型聚醚醚酮树脂(PEEK)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将整套测试装置加载于试验机上进行静态测试(压弯、拉伸和扭转)和疲劳测试.静态压缩弯曲与拉伸弯曲试验采用位移控制加载,以25 mm/min速率将内固定系统压或拉至破坏;静态扭转试验采用扭转角度控制加载,以60°/min的速率将结构物扭转至极限状态.疲劳试验采用载荷控制的压弯疲劳加载,加载的波形为正弦波,加载频率为5 Hz,载荷比为10,循环极限次数为500万次. 结果 PEEK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静态压缩弯曲2%变形位移为1.52 mm,弹性位移为(6.39±1.80) mm,屈服载荷为(1505.86±189.17)N,压弯刚度为(236.16±59.64) N/mm,极限载荷为(1649.05±206.46)N;静态拉伸弯曲2%变形位移为1.52 mm,弹性位移为(24.86±5.71) mm,屈服载荷为(2041.50±605.80)N,拉弯刚度为(28.70±7.47) N/mm,极限载荷(2424.51±625.82) N;静态扭转2%变形角位移为1.95°,弹性角位移为8.73°±3.69°,屈服扭矩为(6.48±1.93)N·m,扭转刚度为(0.73±0.20) N/mm,极限扭矩为(9.31±1.12)N·m.脊柱内固定系统疲劳极限载荷参考值为1000 N. 结论 PEEK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且能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

其他文献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1].在年龄> 65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髋关节及桡骨远端骨折[2],且低能量创伤、骨质疏松的老年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加[3].根据Neer分型[4],骨折块移位>1cm或成角>45°定义为移位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通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5];对于移位、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期刊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测量与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相关的解剖参数,以测得的参数为依据,在测量标本上建立本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模型,行CT三维重建检查内固定位置,测量螺钉钉道参数. 结果 经寰枢关节螺钉冠状面上外偏角参考范围为14°~32°,理想外偏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14例跟腱并皮肤缺损患者的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5~ 59岁,平均15.0岁;跟腱缺损长2~~5 cm,平均3.6 cm.13例患者跟腱止点附近缺损,1例患者跟腱中段缺损.跟腱区皮肤缺损大小为5 c
目的 比较单纯Ilizarov技术与结合软组织松解治疗刨伤后重度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创伤后继发性重度足下垂畸形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4~53岁,平均33.0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12例患者采用单纯限制型Ilizarov外固定支架缓慢牵伸矫正(单纯组),14例患者采用软组织松解结合限制型外固定支架缓慢牵伸矫正(结合组).比较末次随访时两
张长青,1962年9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复杂骨折与骨不连的诊治、生物医用材料。1986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医学院,1996年获上海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33例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2例,女21例;年龄66 ~82岁,平均71.2岁;左侧13例,右侧20例.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11例.患者术后3d开始行肩关节功能锻炼,行X线检查及肩关节旋转等活动度检
1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和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提示,对于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按照创伤控制骨科原则(damage-control orthopedics,DCO)治疗和一期髓内钉固定(IM nailing,IMN)治疗相比,何种治疗方案更优,目前仍无明确结论.在RCT的亚群比较分析中发现,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接受DCO治疗患者的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更长,但是对于病情较危重的患者,接受DCO治
期刊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15例初次THA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为63 ~ 82岁,平均72.3岁.骨折距THA时间平均为62.5 d(3~87 d).骨折类型按Van-couver分型:AG型2例,AL型2例;B1型5例,B2型3例,B3型1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2例,手
近日,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吴孟超院士和学生杨田、张汉等人的通信稿件,他们针对国内近期频发的恶性暴力伤医事件,疾声呼吁对医疗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全社会共同关心医生的生存处境,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创建和谐稳定的医疗社会。
期刊
《时代》杂志网站日前公布了2011年度十人医学突破评选结果,涵盖了干细胞克隆研究、对抗厦人疾病、日常饮食等广泛的医学分支领域,记录了在过去一年中人类在了解自身奥秘和对抗最可怕疾病的道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