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反思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文本呈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蓝本,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教案出现了种种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如编写僵化、重备教材轻备学生等现象。教案所存在的弊端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急需正视和解决的具体、重要问题,对它的审视和重新定位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点。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它却是被忽视的部分。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把教育和教学理念整合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自我提问、探究和发展的过程。本文以此为视角来探究教案,试图为重新定位教案提出一个新思路、为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一个启示,也为如何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一个尝试。
  
  一、 行动研究与教师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一般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美国学者麦克纳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思探究,参与者是这种批判性反省过程中和反省探究结果的主人。”[1]行动研究的实质是要求行动者在实践中反思,一切为了实践。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立足于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和问题来关注课堂,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分析、诊断以及寻求改进的措施。一般被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阶段。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这一过程要求通过行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这种螺旋式的自我反思行为一般通过列出问题清单、跟踪研究、持续评价、分析备忘录、自我成长档案等进行。
  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行动研究是欧美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师面临着不同学科整合对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教书匠向具备课程开发研究、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教师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反思者、研究者和行动者,从而推动其专业成长。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梳理和反思,而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应用研究,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教师面对和解决这些转变和挑战。
  
  二、 基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对教案的审视
  
  自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教案形式过于僵化”、要“零教案”、实现“教案与学案一体化”等讨论,人们开始审视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它强调以学生、活动、任务为中心,这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发展变化要求重新定位教案。为此,本文立足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进行探究。
  首先,全面认识教案:教案是教师反思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教师行动研究中教师首先是实践者,然后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开展反思和行动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能够记录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和变化轨迹的载体。
  教案是教师教育和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它蕴涵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材组织的构思、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建立、学生特点及对其学习评价和检查、师生互动方式的设定以及各种教学要素的安排等。然而,教师教学实践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种种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情况,往往超乎教案预设。因此,教案设计中往往隐含着教师对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修正。然而,以往对教案的定位中更多的是强调它是教师教学的蓝本的作用,而忽视教案的其他功效。在这种教案观下,教案具有过强的预期性和预设性,它往往被局限为教师教学的方案。因而,在教案中看不到教师对教学实践不足的反思、修改和丰富的痕迹;看不到教师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思考和对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看不到教师因缺乏教学情景的思考而导致对教学条件准备的忽视;同样,也看不到教师在解决这样情况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转变只把教案视为备课结果、教学设计的观念,应把它看作记录教师教学活动的具体材料,呈现教师教学实践的不足和经验,既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个性化特点,又成为教师对以往教学经验吸取和不断完善教学的途径。要使教案切实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档案。这种特质决定它能够成为教师反思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其次,重新定位教案:教案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的关键环节。
  教案作为教师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载体,需要被重新定位。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使传统的教案观强调针对特定教育目标、教材的设计。因而过去把教案仅定位为服务于教师的教,忽略了教师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研究表明,大量的教案内容囊括了教育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等,却缺乏备学生的结果、缺少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等。这种定位使得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是教案设计强调教师的教、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实践的计划性,从而拘泥于计划设定,教案出现封闭性、狭隘性和单向性的弊端,不能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学科单元内容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二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忽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教案设计没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而导致教案中教学目标写的比较抽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教案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如同“万金油”使用于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不同班级状况、学生特点等。四是因传统上它的编写要包括特定的内容和按照特定的形式,这使教案编写的形式趋向单一、容易僵化。
  教案最终要为什么服务?表面看起来教案是在为教师的教服务,但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教师行动研究看起来是聚焦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经验,但其探讨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什么和如何让他们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行动研究视角下的教案就是要关注学生、整个教学实践方案应该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案不仅要涵盖教学各个因素,合理、科学地有机安排,更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理念。因此,教案应该看作呈现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同时,也要把它变成学生要理解的课程,它应该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的中介。
  第三,丰富教案内容:教案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现在的教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和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但存在内容欠缺和编写形式僵化的问题。因此,要发挥教案的作用,就要基于教案的认识和定位来丰富和完善教案内容,使教案成为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载体,成为教师自我评价、分析和持续行动的自我成长档案。
  为此,编写教案时就要做到改变、增加、充实和形式灵活,体现教师自主性和个人风格。一是叙述方式要改抽象为具体。以教学目标为例,易写得比较笼统和抽象,也没有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一开始有些困难,可以把二者相对并列来设计。二是增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方面的内容,把它有意识地融进各部分内容的构思和设计中。以教学重难点设计为例。增加对不同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特点的学生面对教学重难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设、能够掌握不同程度的预期等。三是内容的充实。以课后反思为例,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改进,还可以是为改进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尝试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的策略等具有反思、分析和持续行动的记载。同时,形式要根据需要灵活多变,例如在教学过程设计的旁边留有空白处,以能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不确定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教案设计中增加评价模块,以借鉴其他教师的做法或了解学生看法等。
  总而言之,以教师行动研究视角来审视和重新定位教案意义重大。传统教案观消解了教案应具有的特点和功效。在以往的教案中看不到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行为的总结和反思,教师很难从中看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变化,他们所得到的评价可能仅来自学生的反应和同伴,这不是说来自外界的评价无用;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把这种外在的反应和自我内在的思考连接起来,并进而发现和思考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在实践中去改进和完善,从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在国内最近进行的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大多学者往往舍弃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而热衷于引导教师另外准备自我成长档案袋来记录和思考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并不是否认这种方式的作用,但这会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或出现教师不易聚焦教学中的问题等情况。而若把教案视为一种教学实践成长档案,会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因此,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对教案的审视,可以解除教案存在的弊端、还原教案功效,有益于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行动起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谋求改进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安排得当,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语言,培养语感,还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何做到“巧”安排,而不是“贴标签”?这就要求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找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笔者在教学《小草和大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课时,紧扣文中“等”、“钉”、“硬”三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涵泳,并相机练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自己的
湖北陕声祥老师在《要名利还是要规则》(见《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年第1期P60)一文指出:“培养学生依法依规行事、践诺守约的意识和习惯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笔者非常赞同。但陕老师认为,在《田忌赛马》中“孙膑眼里有输赢胜负,却没有比赛的规则”,“争强好胜,漠视并突破规则”,笔者则不敢苟同,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慎思之,明辨之”。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在竞技场上如何用己方的长处去对付彼方的短处从
教学内容百分数应用题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发现、创造等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周围世界、解释现实生活,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的重要内容,教材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从定义的角度来分析,三角形的高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学生并非第一次接触高的概念(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已认识到图形的高的概念),且已具备了“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的基本
【摘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帮助解决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学习二次函数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与转化思维,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关键词】二次函数;不等式;中考二轮复习;微专题  一、提出困惑  本校师生初三数学中考复习时的困惑(见图1、图
笔者所指的“三味课堂”是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指向语文课程本质,即语文课堂应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母语的习得规律,以识(识字)、书(书写)、听、说、读、品、记、写(习作)、思等方式,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等学习内容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知能建构、习惯养成与精神成长,彰显语文学科特色。儿童味指向语文课程育人主体,即语文教学应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为要义,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本民族文学的阅读与继承,一切文化的继承只有从根部营养方能历数百代乃至千代而不衰。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和教育家大力提倡儿童经典阅读的初衷,也是历史的有力证明。我们看到许多语文教师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许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经典阅读,许多家长也十分认可并着力配合,但遗憾的是,儿童经典阅读的成效依旧甚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儿童经典阅读的兴趣远远低于现当代儿童文学的阅读。究其原因,主要
“童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的起始点,也是学的最佳点。玩中启智,玩中正本,玩出灵动,在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成长。  “童玩”,让儿童作为教与学的主角,关注于成长的快乐与体验,关注于校园生活的全面参与,变化而又平易,自然不加雕琢,使教育和被教育色调统一,更加切近灵魂。玩的直接内涵是学,有趣地学,巧妙地学,聪明地学。  童玩,就是倡导保护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当有人把“语文”与“言语行为”[1]划上等号时,我认为这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过去重知识学习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思维的拓展与磨砺,对运用的转化与提升。  “言语行为”其实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动态结合,“言语的本质在语言与思维的组合;既不在语言也不在思想,而在二者的组合上”。[2]所以,语言是思维着的语言,思维是
现象描述  这是一节小学的科学课,内容为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前,教师已经在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实验材料:两杯水,一堆食盐,一堆沙子。课始,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在有水的两个杯子里,观察杯中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教师则作巡视。当看到一些小组完成了记录,提出了第二个任务:如果你们组记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