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尽管静穆朴素,但总能穿越历史沧桑给我们以启迪。一直喜欢经典,但囿于涉世尚浅之故,对其中诸多妙悟的理解浮于表面。读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
《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好书,全书共6个部分、135个典故,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的治理智慧运用于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中,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展示出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书中以独具匠心的雕琢,传承了经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哲理、智慧启迪。
治国理政: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
治国理政,什么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国走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无论是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形成覆盖13亿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网,实践已经给出了其优越性最好的证明。《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种忧患和责任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底色。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推行法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现代社会表明,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韩非子的“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论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和立法、执法、司法者要秉公执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引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并反复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这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执法严明、遵守纪律,要摒弃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从而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重拳反腐: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对人民群众来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特权现象无疑就是“祸患”,也最令人痛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引用“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十八大以来,在廉政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虎拍蝇”,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用实际行动激浊扬清,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为官治官: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关于领导干部如何交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句古语给出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画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自己要给自己画一个圈。”同时,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文中强调“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习近平总书记用此三字道出了当官的法则,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能否干干净净干事,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的重大考验”。
敬民爱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国震撼、找到了中国道路。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要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我们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服务好群众。引用《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谈及的是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古语经典言简义丰,以宇宙大观探视天地之道,抒写蕴涵人文主义的温情。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传统经典,从圣人之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指导实践。用现代思维链接经典,展现中华文化自信,“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地自然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建虎
《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好书,全书共6个部分、135个典故,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的治理智慧运用于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中,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展示出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书中以独具匠心的雕琢,传承了经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哲理、智慧启迪。
治国理政: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
治国理政,什么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国走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无论是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形成覆盖13亿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网,实践已经给出了其优越性最好的证明。《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种忧患和责任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底色。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推行法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现代社会表明,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韩非子的“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论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和立法、执法、司法者要秉公执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引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并反复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这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执法严明、遵守纪律,要摒弃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从而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重拳反腐: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对人民群众来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特权现象无疑就是“祸患”,也最令人痛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引用“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十八大以来,在廉政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虎拍蝇”,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用实际行动激浊扬清,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为官治官: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关于领导干部如何交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句古语给出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画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自己要给自己画一个圈。”同时,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文中强调“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习近平总书记用此三字道出了当官的法则,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能否干干净净干事,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的重大考验”。
敬民爱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国震撼、找到了中国道路。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要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我们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服务好群众。引用《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谈及的是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古语经典言简义丰,以宇宙大观探视天地之道,抒写蕴涵人文主义的温情。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传统经典,从圣人之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指导实践。用现代思维链接经典,展现中华文化自信,“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地自然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