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探讨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是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为例,分析和归纳该县在推行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情况,对其不足提出建议,不断地完善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14
  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2014年他在参加两会审议时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战略理念。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就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进行顶层设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社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6月,他在贵州扶贫开发会议上提出了精准扶贫内涵实质是“六个精准”的指示。10月,他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针对扶贫开发提出了通过具体的方式,使一批又一批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至此,精准扶贫战略理念与思路得到了更加的完善,并在全国各贫困地区进行实践。
  贵州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省份,其贫困程度至今依然位居全国的前列。而威宁县又是贵州省内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14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多达135左右,由此可见,其贫困程度不可小觑。如何在威宁县实施好精准扶贫战略,是关系到能否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以及关系到该县能否如期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扶持识别出的贫困家庭和人口,消除导致其贫困的因素,通过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以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根据习近平提出的“六个精准”,可以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归结为精准帮扶。
  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基础。只有精准地找到了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审查—县审核”和各行政村的“两公示一公告”以及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识别原则防止识别“脱靶”。通过申请评议、审查审核及公告公示,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为下一步的扶贫工作做好前提准备。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是针对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深入分析导致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的因素,指定负责人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计划,集中扶贫资源予以帮扶。具体分析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有效的扶贫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扶贫项目。把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与贫困村、贫困户和自然环境有机地捆绑起来,使贫困村、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通过灵活多变的措施使贫困人真正地从扶贫项目中获益,形成共建、共获利的局面。扶贫资金是主要是用于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眼前问题,满足急需的物质条件。资金扶贫不是长久之计,在解决了贫困人口基本要求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使他们逐渐生成内生力。这不仅是脱贫致富的基础,而且也是防止返贫的主要保障。
  精准管理是基于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识别和帮扶脱贫的综合动态管理。在各贫困村要严格把关好第一书记的任职资格,要制定较高的选派标准,并且将任职期间所制定的扶贫计划、扶贫项目和措施成效与对选派人的考核合理结合起来。把个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民族县,才能使基层扶贫工作者能够因地制宜,精准地确定项目并加以实施。对财政拨发的扶贫转款严格管理。简化流程的同时,杜绝滥用和挪用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的实施落实到贫困户身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帮扶。精准管理结合了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以及精准考核的每个环节,是精准扶贫有序有效地进行的保证。
  精准考核是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成效进行量化的检查方式。是通过奖优罚劣策略保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落到实处。精准考核制度一方面可以检查基层干部和各个相关部门在贫困户的识别工作上的准确度及干部的工作态度。另一方也可以检查在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扶贫效率,对管理是否到位进行评估。鼓励有成效的措施,惩罚效没有效果的扶贫,改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机制与实践措施。
  2 威宁县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
  威宁县属于云贵高原东延部分,与滇东北连为一体。自然条件特殊,自环境破坏严重。农业较为传统,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基础设施差,人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教育的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国家贫困县,贵州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贵州直辖试点县,在该县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完善和改善精准扶贫的实施对于在贵州乃至其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有示范作用。
  (1)通过“五看法”提高贫困户的识别精准度。
  “五看法”就是通过看申请贫困户的五种情况来识别是否“真贫”。一看房。实地查看申请户的建房时间、住房面积、住房结构等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来评估其贫困程度。二看粮。查看贫困户的耕地面积、农作物及其经济果树林木等农业收入与支出情况。三看劳动力强不强。查看申请户的劳动力的组成情况,年龄结构、健康情况。家庭人员的医疗养老能力及其外出务工人员收支情况。四看读书郎。即看申请户家中人员受教育程度,在校接受教育情况,评估其家庭发展能力和教育支出情况。五看交通工具。就是看申请户有无农用车、农机具等农用机械,摩托车及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层层全面实际查看的精准识别方式,防止识别“脱靶”和“扶假贫”。
  (2)通过优化扶贫资源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在精准识别出贫困户之后,对最贫困的、最需要帮扶的贫困户,直接给予帮扶。解决基本的生活、医疗、住房需要。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改建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推进乡镇医疗机构标准化。威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7%。改造威宁县农村危房11.51万户,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3333套。   发展教育是最好的和长期有效的脱贫致富路径,也是防止返贫的根本之法。通过教育生成扶贫内动力,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加快威宁县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以发展教育“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威宁县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帮扶。通过实施教育“9+3”计划和扩建普通高中和职校提高威宁县人口素质。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家庭贫困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和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知识农民,引导他们脱贫致富。
  威宁县结合国家、贵州省及其社会人士提供的扶贫资源,对威宁自治县的贫困户进行大力的扶持。解决了贫困户的基本温饱问题,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威宁县根据“宜薯则薯、宜烟则烟、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畜则畜”的原则,实施了马铃薯、烤烟、特色经果林、中药材、生态畜牧业、冷凉蔬菜、六大产业培育工程。建设扶贫项目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根据威宁自然特征,开发新能源。通过提升草海旅游景区和开发原生态文化,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加速脱贫致富。
  大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铁路升级修改等项目解决了威宁的过剩劳动力,也拉动了威宁的实体经济迅速发展。为解决老百姓的饮水和灌溉农田问题,修建和加固水利工程11类。改建电网设施,实现户户通电,城市农村电费同价。建设通信基站,铺设光纤通信,实现村村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建立村级网购服务中心。加快了农村建设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得到加快。
  威宁县是乌江的源头县,水平流失严重,是石漠化重灾区。威宁县大力推行“绿色威宁”行动计划,成功治理石漠化111.05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6.8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现有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3.31%。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了新跨越。
  (3)精准管理促精准扶贫。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帮扶的实践都需要合理的精准管理与考核。威宁自治县在扶贫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监督管理机制。威宁县组织监督组,根据县委县政府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五個精准监督”为导向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全面的跟踪监督与管理,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精准监督扶贫对象,对精准识别进行精准管理和考核。根据威宁“五看法”识别贫困户,要求扶贫对象要做到乡里有册、村里有薄、户里有档、人手有卡以及一户一台帐的明细资料。查看是否有识别遗漏的贫困户或者是把不贫困的人口列入了贫困的类别里。
  精准监督扶贫思路,对扶贫措施精准管理。检查是否针对帮扶贫困户查找致贫主要原因,是否根据各种致贫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建立完善精准识别“数据库”。杜绝各级干部弄虚作假,防止扶贫路径千篇一律“一刀切”。
  3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启示
  威宁自治县实事求是地结合具体的县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扶贫措施,精准扶贫在威宁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不断完善。
  劳动力的外流问题严重。虽然沿海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很多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创业,但是在威宁县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耕地荒废,留守儿童增多,空巢老人数量不降。原因就是沿海地区的工资高出本地的企业及工厂的工资。留住外流劳动力,必须给予他们实惠。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在农业上增大补助,实行多劳多补的奖励制度。在本地的工厂、企业对农民工进行义务成人教育,提供娱乐场所,提高务工人员的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高天跃. 贵州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6,(4).
  [2]赵和楠, 祁毓, 侯石安.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难点与改进建议—基于四省民族贫困区的调查[J]. 学习与实践, 2017,(2).
  [3]陈灿平.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4).
  [4]杨定玉. 精准扶贫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之路[N]. 中国民族报,2016-1-29(8).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和管理服务人才,深化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国家、地方及院校都积极开展旅游类竞赛,吸引了旅游类专业师生的参与。基于多次参与指导普通话导游服务赛项的经历,从赛前动员、选手选拔和训练、赛场指导、赛后总结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今后比赛指导工作和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游服务竞赛;探索与实践;旅游职业教育  中圖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
期刊
摘 要:针对“六尺巷”文化当前受到广泛欢迎,提出如何将“文化热”转变为“经济热”,改变当地经济结构模式。通过对景点的改造,古建筑的修复以及文化博物馆的修筑,推广地方文化的同时,给地方带来经济收益。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地方经济;转变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2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旅游”的创意被发现并
期刊
摘 要:依照融资有序理论的观点,企业应该按照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进行筹集资金。然而,我国上市企业筹资方式不同于该理论,众多学者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是我国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下,负债水平越高,企业经济效益越差,因此,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企业会优先选择股权方式进行融资。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资本结构;经济绩效;股权融资  中图分类号:F2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网购消费者和超前消费的尝试者,在资金不足时小部分大学生也会借助校园贷来救急。以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互联网“问卷星”平台向其发放问卷,通过回收统计有效问卷,了解大学生校园网贷概况,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最后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网贷;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
期刊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规格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因此,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技能大赛、职业标准及课程标准三者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模型,此模型将技能大赛、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了有效衔接,因而确保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素质与技能水平,也为同类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期刊
摘 要:目前思政课实效性不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是一个主要成因。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以视频案例综合教学法为主,课堂外教学以项目实践教学法为主,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 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以及体育的发展也迅猛起来,体育融合信息化将成为一个流行趋势。结合“互联网+”的视角来研究安徽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模式,得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球运动如何在高校开展并符合高校大学生心理需求,它是值得探討的一种运动方式。在大学体育系下多种教育学科的开设中,网球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热选的科目,学生的热情很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更新和完善,关于网球课程的场地设施、师资力
期刊
摘 要:当今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存在诸多问题,将微课视频与翻转课堂应用于此类课程是解決问题的一种趋势,在此趋势下以图形图像处理课为例,通过讨论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分析教学实施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启发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
期刊
摘 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财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营改增”之后,增值税征税范围将扩大到之前未涉及的营业税的征收行业。在此分析以保利地产为代表的房地产行业的税负,阐述保利地产在“营改增”前后的总税负及利润的变动原因,并分析房地产行业在“营改增”后所受的影响,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业;税负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
期刊
摘 要:伴隨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构架,甘肃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增多,他们已经从传统的劳作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一般在都市各个行业领域,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或重体力劳动。但处在边缘的他们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为了体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对甘肃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障进行研究,从群体的特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