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zi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园地。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而喜欢数学课。“亲其师,信其道”,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应以正确、宽容的态度和方法处理——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促使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l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l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l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课知识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
  三、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探究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探究并发现某些规律、结论。如讲平行四边形概念及其性质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图形或实例,先告诉他们这些就叫“平行四边形”,接下去就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分平行四边形为两个全等三角形等。接着学生会进一步发现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可由一个性质推导出其他性质,同时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性质作为出发点。再通过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且理解了形式定义的含义及各种相关性和等价定义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势必激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形成创造的倾向、意识;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发挥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创造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激发、巩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标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主编.现代学校心理.中山大学出版社.
  [4]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主编.现代学校理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5]钱佩玲主编.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会议
很多老师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有些学生还似懂非懂,但也有一些学生感觉很“闲”。这就是许多课堂存在的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课堂上不仅要督促后进生,而且要重视优等生的继续发展,让后进生“吃”得下,让优等生“吃”得饱。那么怎样才能在督促后进生进步的同时使优等生得到继续发展,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住每个机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知识的能力.  一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贯彻,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
在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基本结构和兰州市交通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加合作项目中“兰州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LTDSS”的系统结构、分析模型、系统开发技术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
传统数学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方案也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师要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