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年少时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因此“批评”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在初级教育中。
“批评”是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而最终在于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
如今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提倡激励、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给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对学生要赏识、多鼓励,主张无批评式教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且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方向。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排除“批评”,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来巧妙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批评过许多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充分认识自身错误,及时改正。在批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存有侥幸心理。有的学生可“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不仅达不到矫正错误的效果,反而使学生越来越“皮”。例如:初一时有个叫唐某的新生,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真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好他犯错误的有关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之后再找他来谈。这样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且表示一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觉守纪,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并且保证在期末考试中要进步30名。在他的努力下,学年期末考试总分排在年级62名,家长十分高兴。班主任要能掌握好教学这武器,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批评要有爱心、要公平
老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忱的爱、公平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班主任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因为学生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批评教育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班主任只要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倍至关心,给予他们无私、公平的爱,那么这样的老师虽严,但仍受到学生的青睐。如果说一个班主任是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差且考分拖了全班的后腿,影响了班主任的个人业绩,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因为出发点不对,失去了爱心,那么,无论采用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没有成效的。
三、批评要因个性而异
能被学生接受的批评,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批评方式。班主任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学生负责、从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批评方式,力争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矫正和对学生成长的真正促进。例如对同一种错误,对急性子的学生可以直接点出其错误之处,叫他将犯错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他,最后体会错误所在,达到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目的。对慢性子的学生可以先问原由,再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错误行为对个人学习,班级荣誉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改正的方向。
四、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五、批评的同时要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学生是非观念不太明确,自制能力不强又任性好动,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举动,这时班主任的举措要慎之又慎。一次特殊的批评,能激发起一个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有两条琴弦,一条是善,一条是恶,班主任要拨动善的那条弦,让它弹奏出最美的乐章。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感化学生。
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责任编辑 黄 晓)
“批评”是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而最终在于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
如今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提倡激励、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给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对学生要赏识、多鼓励,主张无批评式教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且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方向。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排除“批评”,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来巧妙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批评过许多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充分认识自身错误,及时改正。在批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存有侥幸心理。有的学生可“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不仅达不到矫正错误的效果,反而使学生越来越“皮”。例如:初一时有个叫唐某的新生,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真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好他犯错误的有关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之后再找他来谈。这样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且表示一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觉守纪,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并且保证在期末考试中要进步30名。在他的努力下,学年期末考试总分排在年级62名,家长十分高兴。班主任要能掌握好教学这武器,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批评要有爱心、要公平
老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忱的爱、公平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班主任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因为学生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批评教育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班主任只要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倍至关心,给予他们无私、公平的爱,那么这样的老师虽严,但仍受到学生的青睐。如果说一个班主任是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差且考分拖了全班的后腿,影响了班主任的个人业绩,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因为出发点不对,失去了爱心,那么,无论采用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没有成效的。
三、批评要因个性而异
能被学生接受的批评,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批评方式。班主任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学生负责、从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批评方式,力争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矫正和对学生成长的真正促进。例如对同一种错误,对急性子的学生可以直接点出其错误之处,叫他将犯错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他,最后体会错误所在,达到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改正的目的。对慢性子的学生可以先问原由,再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错误行为对个人学习,班级荣誉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改正的方向。
四、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五、批评的同时要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学生是非观念不太明确,自制能力不强又任性好动,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举动,这时班主任的举措要慎之又慎。一次特殊的批评,能激发起一个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有两条琴弦,一条是善,一条是恶,班主任要拨动善的那条弦,让它弹奏出最美的乐章。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感化学生。
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