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应避免乏味的说教,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打破课堂与生活的隔膜,把口语表达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抓住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机会,做到知、情、意、行统一,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对农村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呢?
  
  一、平等对待,激发兴趣,让学生敢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就必须充分激发兴趣,引起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说、自由地说。小学低年级学生与同学交流时能够谈笑风生、滔滔不绝,而与教师交流时却面红耳赤、一言不发、感到羞怯。特别是农村孩子,常常欲言又止,想说却不敢说。要发展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需要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如:在学习口语交际课《学会道歉》时,课初教师可作即兴表演:走过去一不小心把某一学生的文具盒碰掉了,教师连忙蹲下捡起来并向学生道歉。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产生安全感,于是敢于交往,大胆表达。
  
  二、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让学生乐说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长。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言语表达力各不相同,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表扬,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成为乐于交往、乐于表达的人。对一些反应慢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耐心等待。在表达前也可让他们听听其他同学的表达,吸收借鉴其他同学的方法。如:学习《学会做客》一课时,可先让几位同学演一演,其他同学观看,指出这几位同学表达及表演较好的地方,再自己表达及表演。如果学生说得不完整或说错了,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到亲切及宽容。如:《学会做客》,学生表演敲门,另一学生开门后就不动了,这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快招呼同学进门呀!”对一些有创意的交际语言及交际行为,应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式方法,把自己想说的充分表达出来。学生有了自信心,才会乐于参与口语交际。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巧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口语交际中,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需创设各种口语交际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进行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当学生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知道了合作的乐趣后,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表演其中角色。这样既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也可以在课末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换为动态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扮演生活角色。如:口语交际《指路》,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一位老人要到乡政府办事,却不知怎么走,刚好遇到“我”,向“我”问路,“我”应该怎样指路?先引导学生说清方向,然后加强口语交际的常规礼仪,最后结对表演。在表演得好的学生中找两至三组为全班示范。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并在交流中与同学沟通了情感。
  
  四、拓展教材空间,展开想象,让教材内容更充实
  “课标”建议在口语交际课教学中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比较简洁,教学时应对其加以补充,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充实内容,以增强训练效果。如: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提供的是四幅图画,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到哪些小朋友家做过客,哪些小朋友到自己家做过客,指导学生扮演图画中的角色,变旁观者为当事者,流露出自我情感。在扮演中,要注重口语交际中的常规礼仪,如讲文明礼貌、表达的意思要清楚、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习惯等。然后与好朋友合作表演。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掌握做客、待客的基本常识。
  
  五、开展实践活动,锻炼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述,应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模拟口语交际的场所,利用各种类型的活动课,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拓展广阔的空间与时间。还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交流,尽情地表达,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可设计以下活动:
  1、在活动课上,开展“道歉”活动。你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做过影响别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事?讲一讲,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学了道歉,现在就去找这位同学道歉,向他说声“对不起”。回家后如果哪件事做得不好,别忘了对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
  2、回到家,把在学校里学的看图讲故事《小啄木鸟找医生》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小弟弟、小妹妹听。
其他文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对这句话不陌生:“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也会影响到我们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甚至会改变学生终生的命运。  进入中学之后,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全新的学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历史课。我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出于我作为一名资深历史教师的身份,而是
期刊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把握一个基本点: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使之形成“终身教育”。  要正确把握这一基本点并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关键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这一科学认识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认识”就是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最初认识和在活动中表现的自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和经验,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心理的准备、教学的合理设计、授课的艺术、课后的分析与整理等多方面谈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的看法和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们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都存在着一个困惑的问题: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
期刊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为音乐培养人才,从而使音乐艺术的知识技能得以传递和发展的一种音乐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是无可非议。它不但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启发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抹灭的美育功效。因此,音乐一直作为学校教育的课程之一。  我校是2001年从中等师范转
期刊
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它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从声、乐、色、线、情的感知能力到逐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从单纯地依靠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直观性学习音乐到能从情感和心灵中去理解音乐,这中间都必须依靠每个时期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所取得的效果的连续性。下面谈谈笔者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高中学
期刊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政治教师,应认真研究、总结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备课 课堂 作业 辅导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思想政治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新时期中学政治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要有科学性    
期刊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的“容器”,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对思想品德课越来越没有兴趣,因而收效甚微。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步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促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变革。多媒体技术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因此,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期刊
为适应二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以及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满足中小学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需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发现:学生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所以,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成失望,要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采
期刊
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课题。下面就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认识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能力的必要性  1、是由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  2、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3、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1、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从自己阅
期刊
2000年被视为教育的减负年,1月8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减负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直至2008年的今天,减负工作仍在继续,不过减负的重点应由学校转向社会。其实,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决不是一个单一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背后涉及的是教育观、人才观和相应的机制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它是一种“病”,须好好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