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口语交际训练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ean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多年来的教学生涯,我感觉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口语交际训练。那么,究竟怎样摒弃这个流于形式的问题,让口语交际训练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 克服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虚编现象
  在各册教材中,编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地安排了口语交际这一训练内容,但由于材料不足,不能落实口语交际这一训练要求,存在着教材编排的“虚有”。在开展各项评议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如演讲比赛只是少数学生在演讲,大多数学生只是听,原因是选手由教师“钦定”,这样扼杀了不少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存在着教学形式的“虚表”。由于课程资源不足,教学过程老一套,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无论是在“应试教育”的过去,还是在“课堂改革”的今天,大打折扣的就是口语交际,势必也就存在着教学环节的“虚设”。不言而喻,口语交际提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没有发挥出口语交际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
  二、明确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利用语文数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知道: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并且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更是语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具体表现。
  三、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
  在教学生涯中,我感觉到,学生存在着一种普遍心理,课堂上害怕说错后被同学们嗤笑,被老师批评,往往造成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局面。这样不仅阻碍了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如下:第一,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实际,选择学生有趣的内容教学,使学生有话可说。第二,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信任的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零距离的接近老师,使他们心情舒畅,尊重每位学生,理解每位学生,课堂上多一些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发言中找到自信心,让学生有说的欲说,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意识表达出来。第三,也要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在别人发言时,要虚心诚恳,要学会补充和借鉴。第四,在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质疑、释疑的机会,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钱梦龙曾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
  四、使课堂成为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场地,更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做到:
  第一,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为每次口语交际活动提供了一个话题,还设计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我们语文教师应上好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得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把具体的任务落实给每个学生,并且注意口语交际方法的指导。
  第二,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演讲,全班学生按组的秩序逐一上台,事先由学生做好准备,每节三名学生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给予推荐,让学生基本上没有心理压力,并且产生积极的思维情势。
  第三,利用课文阅读教学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利用课文阅读教学进行口语活动训练形式,像采用朗读、复述、讨论等手段。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心声》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让学生对程老师和李京京这两个人物进行评价,也还可以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观点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细心琢磨,就會发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口语交际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模块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对象。体育作为边缘学科,面临更多困难,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  原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构建了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学习内容,这正是《课程标准》的特点所在,即普通中學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课程目标统领学习内容。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课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心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手写我口”。近年来,写话教学作为低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低年级写话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飞发展,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为前提,努力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主动而又全面地发展。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  家庭作业生活化,就是结合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从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掌握知识。通过这些作业使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首要主题。科学的创新,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人生时代的超越发展,社会的发展要始终蕴涵着创新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一、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必然会有一些科技前沿知识随机闯入我们的生活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内容不断的补充和更新,使我们教学内容更加开放,观念更加创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施素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普及,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立足当今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担负着培养社会一代新人的信息技术教师,理所当然的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果教师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观念,学生很难学会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和具备信息素养,就会影响一代人。  一、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差生问题是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的热点之一,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师爱既是所有学生的心理需要,更是差生的急切要求。对差生要有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误,态度温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信念。  以诚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