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地,满天星光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ei1984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中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情感体认,成就了游记散文的绚丽风
  姿。作家徐迟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而这种“了不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如何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扩大见闻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去美的体验和共鸣,有很大的探寻空间。
  【关键词】游记散文;教学重点;模式化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辞海》中解释: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散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在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悟,最终起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提升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高效课堂,真正体现有“语文味”的有效性教学。
  一、游记散文的教学重点
  著名教授王荣生曾指出:“阅读能力实际上很具体,是和阅读对象——文章体式相关的。”游记散文的阅读,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彩。但究其本质,其实就在于通过文字了解作者的游览见闻,通过描摹山水的文字,发掘山水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在,让学生通过文字解读所创设的想象遨游世界,品出作者的绵绵情思,领略中华山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以文字阅读体验带来审美意识的培养。
  谭家健老师认为:“所谓山水游记,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模山范水的再现型描写为基本内容;二是有具体的游踪记录或较明显的游览意图;三是包含作者的主观感觉与体验。”所以,依照这一思路来设计教学,就能比较好地突出重点。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第五单元中,在教学参考的单元目标中要求重点落在了“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景、事的感悟与思考”上。因此,笔者认为,在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重视文字如何呈现出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美的意识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且还要通过语言的品析,挖掘游记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作者关于社会、历史、生命、哲学等范畴的思考。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可能让学生与自己的体验相结合,达到文本与人本的合一。因为只有建立在深入体验上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而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的低效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其自我与他我的交流,“体验就是创造生命的意义,使自己达到一种审美的自由之境”。这是最高效也是最有意义的阅读。
  二、模式化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语文文本教学中,模式化的痕迹明显。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归纳中心、逐一讲解等一条条执行下来,学生确实能够熟记教师所要传达的知识点,但容易失去“语文味”。文章被“架空”,纯粹只是方块式阅读和割裂式体验,而忽略了游记散文阅读不仅是文字存在的方式,更是对学生的精神哺育。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的学习,就像用砖块垒大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设计图,而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要学到的也不仅仅只是堆砌,还需要有艺术想象的发挥,真正实现思维的自主。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便是能够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建成有自我特色的摩天大楼。在游记散文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存在硬伤。
  1.割裂式阅读。如果让游记散文也只是简单地理游踪、归纳景物特点、对文章主题进行概括、找一些句子分析分析修辞,那么,这样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课无疑是乏味的。毕竟学生不一定见过作者所描摹的景致,那么要求学生做到理解作者的情感,是强人所难的。柳宗元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作者通过脚步丈量山水,用文字记录美。他们的情感融入山水中,让山水有了情感脉络,有了美学意蕴。优秀的游记散文不仅有精巧的构思、多样的笔法,还有雕琢的语句,更有作家的情感凝于其中。如果只是机械地划块教学,虽然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一篇文章的阅读解析步骤,却也容易形成脱离文本内核的空洞教学,而造成情感体验的割裂。
  2.重“自然相”轻“社会相”。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编写意图”中,编者们提到一点,即简单地把游记理解为“按照游踪描写景物”,而忽略了当代游记作品中的“社会相”,那就矮化了这一文体。确实,游记散文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是记录江河湖海、名胜古迹,还有作者体悟到的人生情趣,更有历史、科学、民俗、哲学等“社会相”广博内涵。因此,如若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便只能停留在表层机械地分点理解,而教师“填灌式”地补充,就无法创设出情感氛围,语文的美无法到达学生内心。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新课标的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得不到体现。
  三、游记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尝试
  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要让课堂变成生成式的课堂。教师从文本解读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研究出发,并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思维触角做出应对准备。学生积极参与文字品读,主动分享阅读的第一手体验,并且对文本进行自我剖析式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生生之间多了很多不确定性,弹性空间更开阔,交流、碰撞、升华的面积更宽广,实现体验式的游记散文教学,不仅仅解读文本,也解读文化,提升审美意识。把单向变多向、互向,让课堂不再是程序化存在,不再是精密的仪器运作。笔者在此以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谈谈游记散文的有效性教学的一点尝试。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按照传统的设计思路进行。用关于丽江的资料导入,例如玉龙雪山、四方街、丽江古城等的图片。接下来常规地介绍作品,检查预习状况。在文本解读方面,设计了“找寻小水滴”来理清游踪;“说一说小水滴”来分析文章的段落精彩之处;“议一议小水滴”来分析这一独特切入角度的作用。而后进行文章主旨的概括,最后是拓展延伸写作训练。在试教過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
  1.导入部分的图片冲击力大,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后面的文字品读思维便受到局限。2.传统设计确实在理清游踪方面能够让学生一下子把文章的骨架拎起来,但同时也把游览的点和点上的美景割裂开来了,语言的品析又没有在景的分析之后马上进行,情感体会便很大程度上缺少多样性,维度不够,深度更是不够。3.单线性的教学设计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考点,但是游记散文的魅力大打折扣,学生难得精髓,后面的拓展延伸成了为课堂表演而进行的低效教学,学生难出精品。   基于以上几点反思,笔者重新分析了文本,选择了以关于“一滴水”的文字品读为核心,游踪、游景、游感多线同时进行的尝试,得到了有效的收获。
  1.文字赏读交流。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在没有图片欣赏前,先把关于“水”的优美字句找出来,参与交流自己对句子的画面想象和阅读体会。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对文本的初步感受,是阅读的直观体验。选择文句进行赏析,则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文章中例如“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等字句都被学生加以品读,并且触及了游踪的整理、游景的特点,甚至有了作者创作情感的揣摩了。语文本就是以文字赏读为主的学科,过多地强调线性的条理,反而是背离了新课标的根本。
  2.体验延伸建构。游记散文之所以迷人,就在于优美文字背后还有作者浩瀚的精神世界。因此,情感的体悟是教学中较难实质化的。毕竟学生是青葱少年,而作者则是久经人事后的沧桑成人。浅薄与深沉如何交融是难点。在游记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更好地结合其游览经历,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自我阐释,走近文本、体验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的体会会容易一些。因此,笔者在文字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阅读,寻找作为“一滴水”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游览自然时的心灵体会来对文句进行解读。学生的表现十分出彩。他们从“奔流到了丽江坝上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的“奔流”读出了向往;从“在这里,我有些犹豫”的“犹豫”读出了热爱;从“依山而起”“顺水而去”读出了宁静;从“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读出了诗意;更从“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读出了心灵的安谧与沉静,读出了睿智的哲思。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适时地补充资料,包括关于丽江的风景图片、民俗展演、作家作品、相关音乐和文字等,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文审美。正如文章中的句子,“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滴水经过丽江》在介绍景物时是跳躍的、流动的、凝练的,各种知识融合,情思的表达方式多样,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以文字品读和体验延伸作为教学的核心,就让知识性、文学性和情感氛围融合在了一起,也激发了课堂更多的可能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篇游记散文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发现美,体验美,收获美的过程,让学生在“穿越大地”的同时收获“满天星光”,这样才是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南朝山水游记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1999(1).
  [2]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严冠秋,女,1983年生,福建省漳州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研。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学生对习作总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微视频资源收集方便,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本文尝试从品鉴视频文字习得精致语言、观察视频动态丰富情感体验、学习视频镜头嫁接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谈微视频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习作;微视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无奈——自古逢写悲寂寥  有句流行语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摘要】2013年以来,贵州省进入了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师范生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本文针对语文师范生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教育课程,凸显师范特色;与中小学增强联系,完善教育实践;积极开展比赛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注重课前预习、高效学习教学视频、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探究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
【摘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接触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丰厚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完善情感人格。情为纽带、读悟为主、注重积累、注重实践,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动听的音韵,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多彩的表现力,充满情,充满趣,充满美。小学
我甚至可以对天发誓,我绝对、绝对、绝对没有想过要把孔西西变成一个和拇指一样高的小人儿。现在,把孔西西变成了这副德性,完全是意料之外的。  孔西西看到自己变得那么小,小得可以拿茶餐厅的塑料椅当溜冰场,不由得哇哇大哭起来。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孔西西哭成这样。我和孔西西同学五年,几乎没看见她哭过。她可是个厉害的狠角色,在我们五年(3)班,往往只有她代替王老师把别人批评得落花流水、号啕大哭,还没见到谁把她
【摘要】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精灵”;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
【摘要】有效性智慧阅读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系统梳理名著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技术下的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度。把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效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现阶段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顽疾,确保名著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昆虫记》;名著;阅读技巧;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英语的使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英语学习存在一个老大难问题:背单词。传统的单词记忆方法记得越多,忘得越快。时间久了,很容易挫伤人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英语词汇学习中,可让同学们在学英语的时候提高记忆的兴趣,从而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  【关键词】词汇记忆;思维导图;知识体系;模块化记忆  【作者简介】杨葛
【摘要】本文通过对《丑小鸭》进行教学设计,试图从“解读文本的方法”这个角度入手去设计教学,并把方法的传授贯穿到课文讲解中,从而实现由“鱼”入手,最终获“渔”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教学;解读方法;《丑小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多角度解读课文,教给学生三种读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解读文章方法的传授。  【教学难点】对于“绕到文章背后读文章”此种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把《教与学策略》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通过仿写范文,让孩子作文从模仿开始;二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积累作文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入作文情景;四是通过赏识式评价,使孩子体验“写”的成功。  【关键词】《教与学策略》;理论应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几个误区,不同程度地将语言发展局限于“独白”,影响了学生语言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发展语言;语文教学;会话语言;独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认为“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有主次之分  有人认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主要是指“独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