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技术型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从制度设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推进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合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5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而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发挥育人功能和效应,就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战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即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建设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应该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推进,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产物。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能有效利用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的突破、队伍上的扩充、载体上的扩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渠道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强调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充分挖掘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课程思政”有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目标则是一个高校教育的工作方针。从党对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上来说,所有的高校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是“地方性、应用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為目标,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课程思政”可以紧紧围绕着这些人才培养目标,并细化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育人规格和育人要求,落实到学科建设、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思政”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是由高校中的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团组织等组成,而忽视了其他课程教师的育人功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教书与育人分离、课内与内外分离,导致协同育人的效应消失。应用技术型高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转型而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力量则不断庞大。“课程思政”建设能有效融合到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实训中去,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能充当育人导师。这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技能、高职称的教师不管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都大大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从而解决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问题。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路径或标准模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主要强调应用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应用型高校自身现有的资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不同学段等实际情况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总体方案、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都需要高校的党政主体领导进行顶层的设计和加强制度保障。
  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构建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各方利益,这就要求必须成立以党、政、教务教学为主体的常态化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还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校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此外,还需要发挥各院系主管领导的作用,明确各院系主管领导在课程思政中的责任。
  2.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系统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学生有没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否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达到的人才培养标准,这都需要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保证“课程思政”工作有效进行。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课程思政”工作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开发是否充分有效、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立德树人目标等方面进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可以从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是否能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把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从细微处去评价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3.构建多方位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要保证课程思政工作顺利进行,形成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除了要有领导机制和评价机制外,还必须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只有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调动各责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课程思政”工作的启动阶段,由于工作难度较大,为激发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学校应从资金、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鼓励院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发课程体系,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以立项的形式,启动“课程思政”工作。在“课程思政”工作成熟发展阶段,则可以从评奖评优、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合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前提。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开发和设置时,必须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学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构建了以“平台+模块”形式的课程结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模块(包含职业素养教育和能力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模块(包含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和职业拓展能力教育)、职业教育模块等。学校可以根据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开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
  1.利用理论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功能,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通过开展互动启发、经典案例剖析、视频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以培养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深入挖掘职业素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职业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素养课程重点要挖掘其蕴含的职业精神、责任意识、法治法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育人资源,以职业素养为引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本身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和授课特点,重点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责任意识、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等育人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其人文素养,从而使专业课中的育人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
  2.利用丰富的实践平台,把教书与育人融入基础应用能力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中。理论课中的价值引导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道德、法治、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新时代的新青年,除了有过硬的思想道德认知,还要有坚定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从而形成坚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应用型技术型高校除了开设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各专业都应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信用的原则、服务社会的业态、乐于奉献的精神等。
  (三)着力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共课、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践课教师,涵盖所有的课程教师。课程教师都在其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
  1.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协同育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让教师以德示范,在课程教学中用自己崇高的师德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所有的课程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主动性。
  2.加强在职培训学习,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与“课程思政”教育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了解时代动向,了解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努力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其次,加强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及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其他课程教师,要通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使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特点、规律和基本方法,帮助其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
  3.加强“课程思政”名师建设和团队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从教师来源来说,既有本校的专职专任教师,也有来自其他周边高校的外聘教师;既有退休返聘的高职称教师,也有来自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各个教师群体的学历背景、工作背景、职称背景、工作能力、思想觉悟、政治状况等都不一样,故在推进“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时,要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拔业务能力强、师德良好、具有非常强的“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的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在全校树立典范。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学历背景、职称背景等情况,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帮助,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共同努力。
  “课程思政”是应用型高校育人的一項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有序开发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课程思政”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另外,还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工作能力,为“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2017(7)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构建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与管理,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培养不紧密、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不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协调等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培养的利益共同体、建立适应协同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协同培养的保障机制等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教学组织 教学管理 校企合作 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围绕“弘商兴农、联企助农、‘双创’惠农、服务强农”,通过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特色专业群、创新联企助农平台、创新“双创”教育载体、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教学与生产有效对接、专业与“双创”教育有效对接、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  【关键词】农村现代流通 人才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双创”教育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从工程训练教育模式和具体实践环节分析传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建立工程训练创新实训体系、加强工程训练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改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创”教育 工程训练 创新实训模式 项目管理 实践教学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针对各学科专业工程训练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雷同、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提出要坚持工程训练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涵盖多工种、难度递进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等原则,构建一套包括认知训练项目、基本训练项目、综合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在内的专业各异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从而解决工程训练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脱节问题。  【关键词】个性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论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通过规划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提出实践教学具备的基础条件、探讨实践教学的运作方式、研究宏观环境下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等措施,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论述以航天精神引领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系统设计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以航天精神为引领,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以高可靠性为根本,打造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手段,营造人才培养的环境;以实践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学生渐进性阶梯式岗位培养;以协同育人为举措,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創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动力,强化学生创新能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技能竞赛辅导的对策,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辅导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测绘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仪器实操原理理解不透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参与竞赛锻炼少、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据此提出健全技能竞赛开展机制、健全激励办法、实施“以赛代考”、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规范校内社团、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辅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机电类专业留学生教学策略,针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印尼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组织难度大、印尼留学生不能适应中文环境的专业课教学等问题,提出教学策略:采用辐射型内容组织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关键词】機电类专业 留学生 教学策略 辐射型 视觉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46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学生党员教育校企合作中“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在党员环境创设、技术装备、师资团队、资源建设、教育活动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强化党员教育环境创设的深度、优化教育技术装备、打造优秀的党员师资团队、加强资源共建、规范党员教育活动等对策,为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党员提供新思路,创新学生党员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员教育 校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深化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提出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延伸,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通过调研社区社会服务需求,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共建营养知识宣传平台,入社区指导合理膳食,为社区居民提供食品安全相关社会服务,营养膳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实现了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能力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中
期刊